發表日期 5/20/2022, 10:15:01 PM
文 | 科技新知
2005年10月8日,第二屆DARPA挑戰賽。麵臨惡劣的莫哈維沙漠賽道,參賽的41支自動駕駛車隊中,斯坦福團隊的Stanley最終以不到7小時的成績獲得冠軍,奪得200萬美元大奬。
斯坦福團隊由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Sebastian Thrun領銜。賽後,一個三十歲齣頭的小夥子跑來打招呼,他正是對無人駕駛技術感興趣的榖歌聯閤創始人Larry Page,這也是二人首次碰麵。
2009年初的一天,Larry Page找到Sebastian Thrun:“你能不能幫我們打造一款可以在加州的任何道路上,都自由地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
毫無疑問,這在當時看起來是個天方夜譚的想法。為瞭增加說服力,Larry Page告訴Sebastian Thrun:“看著,這是可以做到的,人們可以做到。去做就可以瞭(Just Do It)。”
被說服的Sebastian Thrun加盟後,2009年1月17日,隸屬於Google X實驗室的自動駕駛項目Chauffeur(司機)正式成立。也正是這個項目,日後間接締造瞭目前位於自動駕駛第一梯隊的Waymo公司。
現如今,經曆資本與媒體的狂熱追捧,國內自動駕駛領域風雲變幻。作為前輩,Waymo在國內同樣擁有不少信徒,最典型的譬如紮根L4級自動駕駛領域的小馬智行。
今年3月7日,小馬智行宣布完成D輪融資的首次交割,整體估值達85億美元,較上輪融資提升約65%,現金流達近10億美元。此前有相關人士透露,小馬智行估值一度達到120億美元。
在一眾耀眼的光環背後,小馬智行頭上同樣頂著商業化落地難、上市前景黯淡的兩朵烏雲。以往,在資本“捧殺”和市場泡沫破碎雙重打擊下失意的明星公司不在少數,小馬智行又該如何避免步入後塵?
01 商業化三路遇阻
長久以來,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是自動駕駛領域無法迴避的問題。更進一步來說,以榖歌Waymo、小馬智行為代錶的直奔L4“跨越式”路綫玩傢,麵臨的變現問題更為突齣。
盡管L2和L4的路綫之爭由來已久,但以特斯拉為代錶的輔助駕駛玩傢,選擇從L2切入市場,已經率先跑通瞭商業模式,這讓Waymo、小馬智行所秉持的L4路綫備受質疑。
目前,在L4級彆自動駕駛技術商用領域,市場中最常見的落地場景是Robotaxi以及智慧物流的自動駕駛卡車Robotruck。小馬智行也在兩種場景上都有所投入,但結果卻不盡人意。
Robotaxi一般指自動駕駛齣租車,是由自動駕駛係統控製的一種共享齣行方式。
從商業化的角度看,Robotaxi是無人駕駛最被市場看好的領域。據IHS預測,到2030年中國共享齣行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25萬億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將達到60%,規模將達1.3萬億元。
今年4月,市場消息顯示,小馬智行中標瞭廣州市南沙區2022年齣租車運力指標。這意味著該公司可以在南沙區正式開展商業化齣租車經營服務。
小馬智行稱,將在廣州南沙投入100輛自動駕駛齣租車,預計從5月起,在80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開啓運營。需要注意的是,正式商業化運營啓動後,車輛駕駛座仍需配備安全員崗位。
而這也是衝突的地方。前華為自動駕駛産品綫總裁蘇箐,曾接受采訪時質疑Robotaxi路綫。他認為,Robotaxi真正大規模商業化需要剋服所有極端場景(corner case),要想拿掉安全員,當前技術還不能實現。
研究報告顯示,要實現Robotaxi全無人駕駛齣租車(取消安全員)的概念,Robotaxi汽車的最低路測裏程數要求為10億公裏,達韆億公裏級彆纔能確保具備充足數據保證行駛安全。
從這方麵來看,Robotaxi遠遠未達到L4級彆,且仍需較長時間進行路測數據的積纍。在此基礎上,現有的運營試點創造的百萬營收更是撐不起商業化。
或許早已意識到Robotaxi的睏局,小馬智行同樣盯上瞭麵嚮高速公路乾綫物流場景的自動駕駛卡車Robotruck。2021年3月,正式發布卡車業務獨立品牌 “小馬智卡”。
由於高速公路的道路基礎設施和車輛行駛條件較好,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難度較低,麵嚮高速公路乾綫物流場景的自動駕駛卡車Robotruck,被認為能成為自動駕駛率先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之一。
但是小馬智行的卡車業務,命運早在一開始就已注定。某種程度上,小馬智卡是CEO彭軍和CTO樓天城對企業發展路綫分歧的産物――據媒體報道,兩人之間的矛盾促使樓另帶領一波工程師做瞭卡車業務。
而從結果來看,也確實如此。據《晚點 LatePost》報道,2021年10月,小馬智行已將卡車自動駕駛研發團隊並入乘用車研發團隊,前者更是一口氣“裂變”齣三傢自動駕駛卡車公司。
至於在Robotaxi和Robotruck之外,猶如謎一樣的造車領域,據36氪報道,小馬智行的乘用車“造車”計劃目前趨於停滯,位於上海嘉定的十餘人造車團隊也將麵臨調整。
以上種種痕跡,追根溯源無不指嚮小馬智行的商業化難題。
02 走入資本“華容道”
在上述卡車業務的調整中,有一條暗綫是小馬智行的融資事項,這可以說是所有陷入商業化睏局的自動駕駛公司的命脈所在。
曾幾何時,小馬智行野心勃勃地開啓赴美上市計劃。2021年7月,彭軍進行上市路演,期待估值約為120億美元,計劃募資10 - 15億美元。
但在8月中旬由於國際關係摩擦加劇,小馬智行不得不暫緩計劃。因此,卡車部門的調整是在資金鏈緊張背景下的一次斷臂求生。
為此,小馬智行轉頭尋求通過私募融資。今年3月7日,小馬智行宣布完成D輪融資的首次交割。在獲得新的“彈藥”同時,或許也將加速其走嚮另一個極端。
有市場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在全國393筆對自動駕駛公司的投資事件中,共有278筆融資事件發生在B輪之前,占比為70.74%;383筆投資事件發生在D輪融資事件之前,占比為97.5%。
也就是說,國內市場普遍性的情況是,僅有極少數量的自動駕駛公司完成D輪及D輪後融資,而小馬智行在D輪之後較高的估值並不完全是個好事。
《投中網》曾在一篇報道中揭露瞭融資市場的殘酷性。由於很多企業在融資過程中,估值高點進入的機構會與其簽訂“反稀釋條款”,以此激勵目標公司以更高的價格進行後續融資。
但當目標公司的經營齣現問題,譬如商業化難題,此時業績已無法支撐高點估值的漲勢,卻又無法自降身價,便陷入瞭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在沒有新的機構輸血下,企業最終陷入資金鏈斷裂的泥沼。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在2021年4月登陸美股的自動駕駛卡車公司圖森未來,2016年一度遭到投資人的聯閤封殺,原因就是估值過高,從而引起VC/PE圈聯手抵製,公司一度麵臨資金危機。
今年3月17日,據路透社報道,圖森未來正在尋求齣售中國業務,並專注於美國市場,此舉是為瞭應對美國政府的技術監管問題。這也意味著,在新的監管趨勢之下,國內的自動駕駛公司恐再難登陸美股。
對於小馬智行來說,一方麵是商業化落地難題帶來的支齣高企,一方麵是估值過高引發的融資睏境,再加上如今的美股IPO窗口關閉,自動駕駛公司又要從哪裏“搞錢”呢?
國內的IPO渠道無非剩下港股和科創闆,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據虎嗅披露,根據企名片上融資與工商信息獲得,國內大多數自動駕駛公司都采用瞭VIE架構,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等。
何為VIE架構?可以簡單理解為,國內公司能夠在滿足本土監管要求的同時,實現境外IPO的一種公司架構。
在不拆解VIE架構的情況下,由於港股允許公司無須改變現有的紅籌架構或VIE架構上市,那麼赴港上市就可能是一個最大可能的選擇。而與之相反,要想迴歸科創闆,拆除VIE結構是必然之舉。
如今,對於收入、利潤微薄,且還要持續燒錢的自動駕駛公司,港股勢必不會給到一個高估值。
那麼拆除VIE結構迴歸科創闆呢?先不考慮拆解的難度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恰恰,這正是自動駕駛公司最耗不起的寶貴資源。
03 還差一個“泡沫低榖期”
今年4月28日,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開展國內首個乘用車無人化運營試點。同時,北京市高級彆自動駕駛示範區,發布首個示範區標準體係。
百度、小馬智行成為首批獲得無人化示範應用道路測試通知書的企業,這一消息讓眾多行業人士沸騰。無他,和此前相比,“無人化”是這次試點的關鍵詞,即首次允許自動駕駛車輛“方嚮盤後無人”。
但新規仍有所保留,服務商隻能提供“主駕位無安全員、副駕有安全員”的自動駕駛齣行服務,這一改動在政策層麵盡管有重大意義,但在齣行體驗上卻像極瞭黑色幽默。
同樣,明顯可以感覺到,和這一消息屬性類似的頗多市場動態,成瞭車企和媒體狂歡的輿論場。但每當行業越熱,就越應該獲得一場“泡沫低榖期”。
“泡沫低榖期”是一個專有名詞,關注新興領域發展的人士對技術成熟度麯綫不會陌生。
1995年開始,谘詢公司Gartner依其專業分析預測,推論各種新科技的成熟演變速度及要達到成熟所需的時間分成5個階段,“泡沫低榖期”是其中之一,而這5個階段所組成的一條麯綫被稱為技術成熟度麯綫。
技術成熟度麯綫(hype cycle)又叫技術循環麯綫或炒作周期,是指新技術、新概念在媒體上曝光度隨時間的變化麯綫。
2018年,根據研究谘詢機構Gartner的報告顯示,自動駕駛汽車正從“過高期望的頂峰”跌落到“幻滅的低榖”。事實上,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良好標誌。
該報告將這些技術的成熟度與它們所被宣傳的力度進行對比,認為技術在實際發揮影響之前,往往會被大肆宣傳和過度炒作。當這些技術成熟後,它們纔不會被如此炒作。
――最初,宣傳力度會很大。隨後,當技術在商業化落地或逐漸實現的時候,這種宣傳就會消失。最終,供給新技術的資源會收緊,導緻市場無法容納更多的參與者,隻有埋頭苦乾的企業纔能進入下一階段。
在國內自動駕駛的發展曆程中,行業曾在2019年進入一個 “泡沫低榖期”。彼時,相關公開融資金額和融資次數大幅縮減,各個車企也不再天天喊著何時落地。
但現在來看,行業卻沒有進入“穩步爬升期”,而是再次陷入膨脹期望的最高峰。
反映在融資信息上,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自動駕駛行業再次迎來投融資熱潮,總金額達到575億元,融資次數107次,相較於2020年實現增長;輿論態勢的激烈自然不必多說。
盡管我們從未懷疑過自動駕駛的美好前景,但麵對如今行業中的喧囂亂象,一場迴歸理性的“低榖期”或許纔是行業最需要的。
參考資料:
虎嗅《1億美元砸醒瞭自動駕駛的夢》
Gartner《自動駕駛汽車陷入幻滅的低榖》
晚點《自動駕駛獨角獸小馬智行調整卡車部門,技術骨乾離職創業》
雷鋒網《小馬智行D輪融資首次交割完成,估值達85億美元》
36氪研究院《自動駕駛行業研究報告》
虎嗅《無人駕駛進入真正“艱難求存期”》
投中網《VC/PE的瘋狂鼕天:我還在盡調,對手已經簽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