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6/2022, 1:52:40 PM
在太平天國時期,江蘇鎮江的戰事綿延時間之長,僅次於南京。從1853年開始,到1864年南京被攻剋之前纔算是結束。在此期間,鎮江經曆過無數次的戰火兵燹,是除南京外的其他城市不能相比的。在這裏,便給大傢介紹一下太平天國時期鎮江之戰的大體經過。
(一)
1853年3月20日,太平軍占領南京。3月28日,楊秀清就派林鳳祥、李開芳率軍攻打揚州;羅大綱、吳如孝率軍攻打鎮江。這樣做的原因就在於:揚州和鎮江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占領瞭這裏,可以切斷江南財賦北上之路,對滿清王朝打擊極大。
3月31日,羅大綱、吳如孝率軍來到瞭鎮江城下。城裏的江蘇巡撫楊文定等文武官員望風而逃,無人抵擋。羅大綱率軍輕鬆進城。
不過,盡管如此,著名的鎮江金山寺還是不知怎麼搞的就燃起瞭大火,這座韆年名刹就這樣毀於戰火之中。
4月,清軍江南江北大營相繼建立。其中江南大營除瞭要負責進攻南京外,還肩負瞭攻打鎮江的使命。因此,嚮榮便命令清軍江南提督鄧紹良率領5000清軍前往鎮江,相機收復。
此時,羅大綱與吳如孝在鎮江已經構築瞭堅固的防禦陣地。羅大綱鎮守鎮江,吳如孝則占據瞭對岸的瓜洲,兩個人是“京口瓜洲一水間”,再輔以太平軍強大的水師部隊,可以說構成瞭統一的整體性防禦。鄧紹良想要攻剋鎮江,真的是難於上青天,他率軍盤踞在離城十裏的甘棠橋附近,猶豫再三,始終不敢發起進攻。
雙方相持到瞭7月。由於天氣暑熱,清軍生病者眾多。羅大綱得知這一消息,便決定主動發起反擊。
7月18日,羅大綱首先派齣小股部隊到清軍營前誘敵,待敵軍齣擊後,佯裝敗退,誘敵深入。等到清軍殺到瞭鎮江城附近的時候,埋伏在北固山上的數韆太平軍突然殺齣,直撲清軍兵營,到處施放火箭,清軍的大營登時火光四起。
殺到城邊的清軍見大營起火,急忙撤退,結果城中的太平軍又衝瞭齣來。於是,清軍大敗,傷亡慘重,被迫丟棄瞭所有的營壘,狼狽不堪地逃往丹陽。鄧紹良對於鎮江城的進攻就這樣以慘敗而告終。
鄧紹良慘敗後,嚮榮改派和春率軍進攻鎮江。和春小心翼翼地嚮前推進,慢慢地推進到瞭京峴山,在這裏紮下瞭營寨。羅大綱見清軍打到城邊瞭,便派軍想要攻下京峴山。和春拼命地抵禦,終於打退瞭太平軍。此後,兩軍就開始瞭對峙的狀態。
到瞭1853年11月,和春被抽調到江北去對付太平天國的北伐軍,與鎮江對峙的任務交給瞭原湖南提督餘萬清。餘萬清昏聵無能,手下兵餉兩缺,更加無力進攻,隻能勉強牽製住鎮江的太平軍。在1854年初,餘萬清與太平軍有過幾次交手,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此後,餘萬清就老老實實地守在營盤裏不敢挪窩,隻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瞭。
(二)
到瞭1854年的夏天,有兩件事情讓鎮江的形勢發生瞭逆轉。一是羅大綱奉命率領鎮江的主力部隊到蕪湖一帶作戰,二是清朝廣東水師的紅單船終於開進瞭長江。紅單船的齣現使得太平天國的水上優勢不復存在,南京和鎮江的江麵遭到瞭封鎖。
羅大綱走後,鎮江的防守任務由吳如孝承擔。清軍的統帥還是餘萬清,他依然不敢直接對鎮江發起進攻,不過,他趁著紅單船封鎖江麵的時機,開始切斷鎮江的糧道。
鎮江的糧食供應原來都靠著太平軍水師接濟,現在水師來不瞭,吳如孝就想在鎮江附近獲取糧食。餘萬清看到這一點,他下令鎮江附近的鄉鎮挖開田埂,放水淹沒鎮江城附近的稻田,同時嚴密封堵進齣鎮江的道路,讓太平軍無從購糧。如此一來,鎮江的糧食供應就齣現問題瞭。
到瞭9月份,吳如孝不得不把城內的婦孺放齣,減輕城內的糧食壓力。
楊秀清得知鎮江的睏境後,接連采取措施援救鎮江。他派齣瞭很多船隊,趁著夜色偷偷嚮著鎮江運糧。有不少戰船被清軍水師攔截,但是也有一些船隻成功地把糧食送進瞭鎮江,讓鎮江的形勢得到瞭一定的緩解。
為瞭徹底切斷鎮江的糧道,江南大營的嚮榮經過研究,決定模仿太平軍的方式在江上設置鐵索攔江。六閤知縣溫紹原負責此事,他鑄成瞭三道鐵索,橫江攔截,再輔之以清軍水師防守。1855年1月,鐵索防綫正式建成,結果南京與鎮江之間的聯係就徹底中斷瞭。
吳如孝見此情形,便試圖打破清軍的圍睏,建立一條陸上通道。他想主動齣擊,與南京取得聯係,但是他的兵力不足,難以取勝,不過還是得到瞭一點糧食,勉強緩解瞭危機。偏偏這時,又傳來瞭不利的消息:上海的小刀會起義已經被清軍鎮壓瞭,江蘇新任巡撫吉爾杭阿率領著上海的清軍趕到瞭鎮江。
吉爾杭阿接手瞭進攻鎮江的任務。他一邊挖掘長壕,對鎮江長圍久睏;一邊還躍躍欲試地想要直接攻城,一舉拿下鎮江。
1855年7月開始,吉爾杭阿指揮清軍開始連續攻城。但是,太平軍的防禦十分堅固。清軍的每次進攻都以損兵摺將而告終。而吳如孝一邊守城,一邊還不時地齣擊搶糧,同時,他還能夠得到對岸瓜洲守軍的一些接濟,正是靠著這些努力,鎮江的太平軍纔能在勒緊褲腰帶的情況下,一直堅持下來。
清軍進攻鎮江的兵力越來越多,到瞭1855年底,已經達到瞭兩萬多人,而鎮江城內的太平軍兵力不過四五韆人而已,但是即便如此,吉爾杭阿還是對鎮江城無可奈何,一點辦法都沒有。實際上,他已經把破城的希望寄托在瞭太平軍主動放棄城池上麵。
(三)
不過,太平天國方麵一點也沒有要放棄鎮江的意思。
東王楊秀清時刻關注著鎮江戰局。到瞭1856年1月,他終於騰齣手來,組建瞭秦日綱兵團,由秦日綱統一指揮,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精銳部隊,總兵力大約四萬餘人,開始解救鎮江的行動。同時,楊秀清的眼光也沒有僅僅局限於鎮江一隅,他更希望通過對鎮江的進攻,調動江南大營的兵力,最終將這個肘腋之患一舉去除。
1月27日,秦日綱兵團開始東進。他們突破清軍的層層阻截,沿著長江一路殺奔鎮江。到瞭2月中旬,秦日綱兵團衝到瞭距離鎮江不遠的下蜀一帶。吉爾杭阿急忙調集重兵嚴密防守下蜀,兩軍在此展開瞭激戰。太平軍經過多次努力,都難以突破清軍的防綫,雙方在此對峙瞭起來。
秦日綱見清軍防禦嚴密,於是決定沿著長江江岸突破,同時還要與鎮江的吳如孝裏應外閤,配閤行動。
但是,如何纔能與鎮江城內的吳如孝取得聯係,以便讓雙方在約定的時間統一行動呢?這就必須有人衝破清軍的封鎖綫,進入鎮江城纔行。
於是,年僅十九歲的少年英雄陳玉成就承擔起瞭這個艱巨的任務。他像一名特種兵一樣,乘著一葉小舟,冒死衝破瞭清軍的防綫,一舉進入到瞭鎮江城內。
3月18日夜,太平軍按照事先的約定,城內城外一起發起瞭猛攻。激戰到19日黎明,太平軍攻破清軍營壘16座,成功實現瞭會師。吉爾杭阿狼狽不堪地逃往九華山。鎮江城被包圍瞭三年的局麵終於被打破瞭。
楊秀清派秦日綱解救鎮江,其目的絕非僅僅衝著鎮江這一座城市去的,他還有更大的目標。秦日綱在打破鎮江之圍後,很快就於4月2日渡過長江,突襲江北大營,並且一舉將其摧毀。
秦日綱渡江而去之後,吉爾杭阿又開始蠢蠢欲動。正好這時嚮榮又給他派來瞭援軍,於是,吉爾杭阿再次嚮著鎮江發起進攻,於4月6日,又一次包圍瞭鎮江。
不過,過瞭一個多月的時間,秦日綱又率軍從江北迴來瞭。5月26日,秦日綱兵團再次渡過長江,嚮著高資一帶的清軍發起瞭猛攻。到瞭5月30日,清軍被秦日綱兵團包圍在瞭煙墩山營壘之中。5月31日,太平軍嚮著清軍發起瞭總攻。激戰到6月1日,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絕望自殺,鎮江知府劉存厚也自殺身亡。6月2日,清軍總兵虎嵩林率少數殘兵突圍逃走,高資一帶的清軍遭到瞭殲滅。
秦日綱隨即乘勝進軍,嚮著清軍設在九華山、京峴山的營壘發起攻擊。清軍土崩瓦解,紛紛潰逃。提督餘萬清的身邊逃得隻剩下瞭十三個人。秦日綱接連攻剋九華山和京峴山的清軍營壘。餘萬清等人狼狽逃往丹徒。
江南大營的嚮榮見到鎮江的慘狀,隻好派齣悍將張國梁率軍救援。而他這樣做,恰好中瞭楊秀清的調虎離山之計。秦日綱見張國梁來援,知道計謀成功,便率軍迅速西進,返迴南京,參加攻打江南大營的戰鬥去瞭。
(四)
江南大營被打破之後,鎮江終於過瞭幾天安穩日子。但是,天京事變的發生,很快又使得鎮江陷入瞭危機之中。
天京事變後,重新組建的江南大營一時還顧不上進攻鎮江,但是到瞭1857年,清軍就開始逐步嚮著鎮江進犯瞭。1857年6月,太平天國齣現石達開齣走事件,全軍上下亂作一團。這時,江南大營的新統帥和春派齣瞭悍將張國梁率領精銳親自進攻鎮江。
張國梁麵對著吳如孝的堅固防禦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他也隻能是配閤水師對鎮江實行圍睏戰術,切斷鎮江的糧道。在清軍的包圍下,鎮江的糧食供應又開始齣現瞭危機。吳如孝隻能是派人嚮著南京求救。
南京的洪秀全此時自顧不暇,更重要的是他身邊無將可派,萬般無奈之下,他竟然派齣瞭自己的大哥安王洪仁發率軍去救援鎮江。1857年10月底,洪仁發率軍數萬,嚮著鎮江挺進。同時,洪秀全還抽調安徽的李秀成率軍來救援鎮江。可是李秀成到達瞭南京之後,又趕上瞭清軍圍攻南京,他隻好留在南京作戰,隻是把自己的弟弟李世賢派到瞭鎮江。
到瞭12月中旬,洪仁發指揮李世賢嚮著高資的清軍發起進攻。張國梁親自率軍迎戰,太平軍大敗,洪仁發、李世賢都被迫逃走。太平天國援救鎮江的努力以失敗而告終。
援軍失利後,吳如孝感到絕望,他不得不決定放棄鎮江。1857年12月27日夜晚,吳如孝率領鎮江守軍趁著夜色,沿著長江邊突破瞭清軍的防綫,一路逃迴瞭南京。同時,對岸瓜洲的太平軍也放棄瞭城池,一同撤離。
就這樣,被太平天國占據瞭四年之久的鎮江與瓜洲兩地都淪陷瞭。
此後,鎮江城終於清靜瞭三年的時間。但是,到瞭1860年,隨著太平天國第二次打破江南大營,鎮江城再一次遭受到瞭戰火的洗禮。
(五)
1860年五月,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並且隨即嚮著蘇南地區發起瞭進攻。
此時在鎮江負責防禦的是未來的抗法名將總兵馮子材。馮子材與都統巴棟阿、副將詹啓綸等人見太平軍來襲,慌忙組織防禦。
5月22日,太平軍對鎮江發起瞭進攻。他們很快就占領瞭金山、北固山等地,但是長江中還有強大的清軍水師存在,而且還有剛剛從洋人那裏購買來的蒸汽炮艇。清軍水師對著太平軍猛烈炮擊,太平軍傷亡巨大。馮子材乘機發起反攻,又將兩山奪瞭迴來。
太平軍的這次進攻,兵力有限,隻屬於一支偏師,主力實際上都嚮著常州、無锡等地而去瞭。因此,太平軍隻能退居京峴山、九華山等地,與馮子材對峙。
7月,馮子材得到瞭支援,於是他對太平軍的陣地發起瞭反擊。在他的反擊下,太平軍被迫放棄陣地,連連後退,一直退到瞭句容。
到瞭10月,侍王李世賢率軍四萬餘人來進攻鎮江。10月10日,李世賢指揮太平軍進抵京峴山一帶,營寨排開有二十餘裏。
11日,太平軍嚮著鎮江發起瞭猛烈攻勢。一支太平軍部隊冒著炮火,嚮著北固山的清軍陣地撲去,清軍陣地岌岌可危。關鍵時刻,馮子材親自齣城,率軍支援北固山。兩軍在北固山展開瞭一場激戰。北固山上所有的名勝古跡都在戰鬥化為烏有。最終,馮子材還是頂住瞭太平軍的攻勢,保住瞭北固山。
李世賢見進攻不利,便轉換攻擊方嚮,改為主攻鎮江的西南城牆一帶。雙方在這裏用大炮對轟,火銃對射,太平軍的將士們則不顧生死地架著雲梯、衝車等,試圖突破城牆。
馮子材指揮著清軍拼命防守,打退瞭太平軍一次又一次的攻勢,給太平軍造成瞭重大傷亡,而清軍自己的損失也非常大。經過三天三夜的激烈搏殺,太平軍始終未能衝破鎮江城牆。10月16日,李世賢接到瞭撤軍的命令,他必須率領部隊西進參加安慶保衛戰。於是,李世賢率軍撤退到瞭丹陽,隨後就去瞭皖南。
李世賢撤離瞭鎮江之後,太平軍就恢復瞭與清軍在鎮江的對峙狀態。雙方一直都沒有太大的戰事,隻有一些小規模的交鋒。鎮江變成瞭整個蘇南地區除瞭上海之外,唯一一座控製在清軍手中的城市。
太平軍之所以長期都沒有大舉進攻鎮江,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兵力一直調配不開。先是要打安慶保衛戰,接著又進軍浙江、上海,隨後就是要應付湘軍、淮軍的大舉進攻。因此,李秀成和李世賢都一直沒有騰齣手來進攻鎮江,隻能處於一種包圍對峙的狀態。
而馮子材鎮守的鎮江與吳如孝鎮守時不同。馮子材雖然也是孤城一座,處於太平天國的包圍圈之中,但是清軍擁有強大的水師,可以給鎮江源源不斷地提供補給。因此,鎮江從無絕糧之憂,這也是馮子材能夠堅守下去的主要原因。
另外,馮子材在鎮江也很老實,他很少主動齣擊。當湘軍和淮軍對蘇南地區發起大舉進攻的時候,馮子材並不參與。雖然曾國藩的職銜是兩江總督,李鴻章的職銜是江蘇巡撫,按理說他們倆都能指揮馮子材。但是馮子材隻聽江寜將軍都興阿的調遣,都興阿對湘軍和淮軍的作戰都作壁上觀,所以馮子材就也老老實實地躲在鎮江看風景。1862年雨花台大戰時,湘軍的形勢一度十分緊張,曾國藩曾經要馮子材齣兵增援,但是馮壓根兒就不理睬,曾國藩也對他無可奈何。
到瞭1864年,淮軍攻剋瞭常州。距離鎮江不遠的丹陽變成瞭一座孤城,而丹陽又歸屬於鎮江府治範圍內。這時,馮子材終於找到瞭一個撿洋落的機會。他迫不及待地嚮著丹陽發起瞭進攻。
4月16日馮子材率詹啓綸、張文德等人進攻丹陽,經過一番激戰,於4月27日殺到瞭丹陽城下。防守丹陽的太平天國然王陳時永、柬王賴桂芳率軍防守,並且不斷主動齣擊,打擊清軍。
5月13日,太平軍將領黃先知、杜玉成等人投降,他們偷偷打開城門,放清軍入城。然王陳時永率軍與清軍展開瞭激烈的巷戰,最終兵敗身亡,丹陽被馮子材攻剋。
至此,鎮江的戰火纔算是最終熄滅,不過這座韆載名城連同它周圍的縣城和鄉鎮都已經變得麵目全非、殘破不堪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