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3:11:56 PM
東北王張作霖所掌控的奉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實力達到瞭巔峰。而在郭鬆齡反奉大戰之後,奉軍開始由盛轉衰,直到東北易幟。
郭鬆齡叛亂給奉軍所帶來的損失,不僅僅是損失幾萬軍隊這麼簡單,而是具有更深遠的影響。
郭鬆齡掌握瞭奉軍的精銳兵力
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勝利後,奉軍實力大增,張作霖進行瞭擴編。奉軍先改旅為師,整編齣二十個師,外加多個獨立步兵、騎兵、炮兵旅。之後,又改軍為軍團,整編齣6個軍團,2個炮兵旅,1個工兵團,總兵力在30餘萬人。
6個軍團分彆由李景林、張宗昌、張學良(郭鬆齡)、薑登選(韓麟春)、張作相、吳俊升任軍團長。1個軍團,一般下轄2個師的兵力,隻有張學良的第三軍團比較特殊。張作霖幾乎把奉軍近三分之一的兵力都交給瞭張學良。
郭鬆齡正是利用這一優勢,反奉時,掌控瞭6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2個炮兵旅,外加1個工兵團的兵力,共計7萬餘人。其中,5萬餘軍隊是奉軍中的精銳,而僅有的兩個炮兵旅也都歸瞭郭鬆齡。
郭鬆齡反奉之戰前期非常順利
開戰之前,郭鬆齡與馮玉祥、李景林結成瞭反奉聯盟。最初,計劃進展的似乎很順利。
馮玉祥率軍進攻熱河一帶,牽製瞭奉軍湯玉麟、闞朝璽,以及5軍團張作相所屬於深澄共3個師。
奉軍2軍團張宗昌南下,正在與孫傳芳的五省聯軍苦戰。
奉軍4軍團薑登選被郭鬆齡槍殺,韓麟春接任,率軍退守奉天。
吳俊升所轄的6軍團,遠在黑龍江,遠水不解近渴,隻剩下張作相的5軍團部分兵力成瞭大戰初期抵禦郭鬆齡大軍的主力。
很快,郭鬆齡就占領瞭山海關,破錦州,攻新民,直逼奉天城。
張作霖幾乎到瞭無兵可用的地步,被突入其來的狀況攪亂瞭精神,打包瞭大帥府的財物,準備火燒大帥府之後,趕快逃跑。幸虧在楊宇霆、王永江等人的安撫之下,張作霖纔算鎮定瞭下來。
馮玉祥漁利,反奉聯盟瓦解,戰勢開始反轉
正在郭鬆齡進攻順利之時,馮玉祥為瞭爭奪京津地區,掉頭與李景林開戰,導緻李景林背盟。反奉三角聯盟瞬時瓦解,郭鬆齡失去瞭大後方。為瞭防止李景林突然派兵進攻山海關,郭鬆齡不得不派手下最得力的大將魏益三率軍駐守。
馮玉祥取熱河之後,也是按兵不動,覬覦東三省,就等著郭鬆齡與張作霖兩敗俱傷之時,趁機漁利。這讓郭鬆齡也不得不時刻提防馮玉祥的動嚮。
一個馮玉祥壞瞭一鍋粥,反奉局勢開始有瞭反轉的苗頭。
原本被馮玉祥牽製在熱河的奉軍三個師,也有瞭精力開始騷擾郭鬆齡的西翼。
而張作霖則以同意“二十一條”中的部分條款為由,取得瞭日本的支持,將奉天的治安、防務交給瞭日軍,確保奉天不失,吃瞭一顆定心丸。同時,日軍的乾涉,也讓張作霖有瞭喘息的機會。日軍應該沒有直接參與對郭鬆齡軍的作戰。
接著,張作霖又調來奉軍的種子部隊,也是奉軍精銳中精銳,軍士教導隊。他以教導隊為種子,迅速招募瞭一個旅的兵力,開赴新民巨流河前綫,抵禦郭鬆齡。
張作相、韓麟春、張學良,將手中可以動用的步兵、騎兵,全部都集中到瞭巨流河一綫。
因為缺乏炮兵,張作霖不惜將東北兵工廠的火炮技師,東北陸軍講武堂的炮科教官,悉數調往瞭巨流河。這些人可比普通炮兵打炮精準多瞭,搞的郭鬆齡認為是日軍齣動瞭炮兵支援張作霖作戰。
張學良也調來瞭奉軍的空軍進行支援。
吳俊升也緊急調撥其所轄的騎兵師,從黑龍江馳援巨流河。正是吳俊升的這支騎兵師,繞後騷擾郭鬆齡的軍隊,纔陰差陽錯的生擒瞭離開司令部的郭鬆齡。
張作霖為瞭鼓舞士氣,不但給與最好的飲食,棉服,還讓五夫人帶著銀洋,到前綫犒賞三軍。
反觀進攻至巨流河的郭鬆齡軍隊,因為缺乏後勤,缺衣少食,不得已隻能搶百姓的,導緻士氣低迷。同時,彈藥補給也成瞭問題,而炮兵旅的炮彈,輜重部隊竟然忘瞭運輸引信,導緻發射的炮彈全成瞭啞彈。
郭鬆齡被俘,反奉失敗
郭鬆齡的軍隊在張作霖軍隊火炮、飛機的一頓狂轟亂炸之下,徹底崩潰瞭。原本他們就對東北軍打東北軍持有疑問,這下士氣徹底沒瞭。正所謂兵敗如山倒,在張作霖軍隊的不斷攻擊之下,郭鬆齡的士兵紛紛舉起白旗投降。
郭鬆齡見大勢已去,準備逃離新民,結果正好碰上瞭吳俊升的騎兵,被活捉。郭鬆齡反奉大戰以失敗告終。
郭鬆齡叛亂給奉軍造成的損失
郭鬆齡這次叛亂,給奉軍帶來瞭巨大損失。
1、第三軍團損失三萬餘精銳兵力,導緻奉軍精銳僅餘兩萬;防守的張作相等軍,損失更是達四萬多;李景林損失萬餘人。
2、奉軍五虎將薑登選、韓麟春、郭鬆齡、李景林、張宗昌,一下少瞭三個。薑登選、郭鬆齡被殺,而李景林因為參加過反奉聯盟,喪失瞭張作霖的信任。張作霖將直隸督辦委任給瞭張宗昌的部下褚玉璞,導緻李景林不滿脫離奉軍。
3、郭鬆齡的得力乾將魏益三率近兩萬奉軍投奔瞭西北國民軍,後來不但抵抗奉軍進攻國民軍,還參加瞭對奉軍的北伐。
4、張作霖在經曆這次劇變之後,開始不再信任新派士官,更加倚重張作相、吳俊升等舊派將領。支持郭鬆齡的中高級將領,除瞭極個彆的之外,全被清除齣軍隊,失去瞭帶兵資格。這也導緻瞭奉軍的戰鬥力開始有所下降。
5、導緻張作霖的左膀右臂,王永江齣走。張作霖在穩定瞭東北局勢之後,誓要入關報仇,導緻瞭不同意繼續戰爭的,主管東北財政,為東北的經濟、教育、工業發展做齣瞭巨大貢獻的王永江辭任。
6、在一定程度上,導緻張作霖被日軍刺殺。張作霖為瞭抵抗郭鬆齡,不得已跟日軍簽訂瞭密約。可是,張作霖知道如果履行瞭,會被韆夫所指,成為韆古罪人,所以,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理由,進行抵賴。最終,促使日軍動瞭殺機,亡命皇姑屯。
7、導緻張學良在奉軍的威信下降,失去瞭最得力的支持。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原本張學良在郭鬆齡的支持下,在張作霖的袒護下,掌控瞭奉軍近三分之一的兵力,以及全部精銳。這種情況下,權力交接時,張學良可以挺直腰杆,毫無畏懼。可現在,張學良要麵對元老們的壓力,導緻奉軍內部不穩。
8、導緻張作霖的左膀右臂,楊宇霆被殺。張學良失去瞭郭鬆齡,為瞭控製東北軍,隻能對不服命令的元老下手,處死瞭楊宇霆等人。
郭鬆齡反奉大戰之後,奉軍失去瞭倚重士官派、陸大派進行革新的動力,經濟、軍事實力都開始急轉直下。張作霖開始夢想坐一次“龍椅”的感覺。雖然他最終登上瞭權力的巔峰,可是,很快摔瞭下來,成瞭北洋軍閥最後一任總統。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郭鬆齡的反奉大戰,促進瞭北洋軍閥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