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5/2022, 9:05:22 AM
北京時間5月5日20時26分
將迎來立夏節氣,
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七個節氣,
也是夏季第一個節氣,
與立春、立鞦、立鼕並稱“四立”,
代錶著季節的轉換與過渡。
此時節,春深遲暮,綠肥紅瘦,南風習習,夏日初長。你,做好迎接悠悠夏日的準備瞭嗎
立夏・成物禮
立夏雖然意喻著夏季初啓,
但天地間的景象
卻是“南國似暑北國春”。
南方早已綠肥紅瘦,
而北方大部分地區
還是“百般紅紫鬥芳菲”。
“多插立夏秧,榖子收滿倉”。
立夏前後,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日子。
“鄉村四月閑人少,纔瞭蠶桑又插田”
農民們從泥水中拔齣赤腳,
匆匆擦去額頭的汗水,抬望眼,
空中似乎彌漫著稻花香。
除瞭耕作,還有采摘和收獲,
采油菜籽、摘立夏茶、煮繭繅絲……
人們在忙碌中打理著殷實的生活,
也揣度著天時地利對勞作的迴饋。
古人認為,從立夏日開始,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施地化,
紅瞭櫻桃、綠瞭芭蕉,
萬物並秀、百果飄香。
春暮夏初,山野風物大都秀色可餐。
北方槐花綻放,可賞可食;
南方櫻桃新熟、竹筍未老,
都是讓味蕾驚艷的應季食材。
“且將櫻筍餞春歸”,以美食送春迎夏,
滋養慰藉因勞作而疲乏的身心,
是全國很多地方的傳統習俗。
“鮮”,挑動百姓人傢的舌尖,
也觸碰文人雅士的情懷。
不少夏日詩句,都與時令美食有關
讀來頗有意趣
“青梅煮酒鬥時新”,宋時人們以青梅煮酒、新酸醒胃,蔚為風尚;
詩人杜甫偏愛“枇杷樹樹香”,而戴復古則“摘盡枇杷一樹金”;
唐代詩人項斯雖然“彈箏玉指勞”,但依然忘不瞭“每日醉櫻桃”。
立夏・民俗
立夏“稱人”
“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詩中的“秤人”,是立夏節氣保留節目。其風俗由來雖版本不同,但都寄寓瞭百姓免“疰夏”、求平安的美好心願。
午飯吃罷,庭院裏、槐蔭下,一杆大秤掛上小藤椅,被稱的人說笑著坐上去,司秤人手打秤花,嘴裏講著吉利話。
先是稱孩子,秤砣要往外捋,隻能增重,不能減重,如此便會不怕炎熱,長壽健康。
立夏“鬥蛋”
“立夏吃蛋,石頭踩爛”,這句諺語,意思是立夏吃蛋,人的勁頭足,整個夏天都有好食欲。而“立夏吃瞭蛋,熱天不疰夏”,則是說吃蛋能避免食欲不振和身體消瘦,消減苦夏的種種不適。
每年立夏鬥蛋,是最受孩子們喜愛的遊戲。蛋分兩端,尖為頭,圓為尾。傳統鬥蛋規則是頭鬥頭、尾擊尾,完者勝,破者輸。有些孩子並不甘心把精心裝扮的彩蛋碰碎,於是相約在畫蛋的“纔藝”上分高低、決勝負。遊戲終瞭,彩蛋裝進五彩絲袋,每個孩子臉上都是美美的笑。
立夏・養生
立夏之後,體力、腦力消耗增大,容易犯睏。建議及時調整好起居方式和生活節奏,順應夏季晝長夜短的特點,夜臥早起,晨練午休,避免疲勞。
保持心誌安閑,注意戒躁戒怒。飲食上防“過火”,少貪涼,忌辛辣,低脂低鹽,多食果蔬類榖薯類這些清淡、富含維生素縴維素的食物為宜。
立夏食療方
1
甘草酸梅湯
材料:甘草10剋,烏梅20剋。
製法:甘草、烏梅放入煲內,加水適量,水煎15分鍾後放溫飲用。
功效:酸甘化陰,生津斂汗。適閤汗齣較多,食欲欠佳之人。
2
扁豆茯苓粥
材料:白米100剋,扁豆30剋,白茯苓30剋,陳皮5剋。
製法:白茯苓搗碎,扁豆、陳皮洗淨,白米淘洗乾淨,然後將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煲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慢煲至粥成,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濕,理氣開胃。適閤脾虛濕重,食欲欠佳之人。
3
棗仁寜心湯
材料:酸棗仁30剋,白茯苓30剋,元肉10剋,生薑3片,紅棗5枚,陳皮5剋,瘦肉500剋。
製法:將上述材料洗淨後一同放進煲內,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養血補虛,寜心安神。適閤勞神透支,心血不足,心悸失眠之人。
4
節瓜瑤柱瘦肉湯
材料:節瓜1條,瑤柱15粒,瘦肉250剋,薑絲少許。
做法:節瓜去皮切塊,瑤柱浸泡10分鍾,瘦肉切片。食材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開,改小火慢煮40分鍾,加入食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解暑,養陰生津。體虛寒者不宜過食。
5
赤小豆排骨湯
材料:小豆100剋、排骨300剋、食鹽適量。
做法:先將赤小豆和排骨分彆洗淨。然後將材料都放入鍋中,注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煮約40分鍾,水開瞭之後,改用文火煲約2小時。最後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祛濕除熱,健脾養胃。
6
沙參百閤鴨湯
材料:北沙參30剋,百閤30剋,鴨肉150剋。
做法:先將鴨肉洗淨切成小塊,放冷水煮開,撈齣衝淨,再往湯鍋放冷水,將鴨肉與百閤、沙參等所有湯料放進去,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1-2小時即可,加鹽調味。
功效:滋陰潤肺、清熱養心。
來源:廣州日報綜閤自央視新聞、健康有約、廣州日報客戶端往期報道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駱昌威、王維宣、楊耀燁、莫偉濃
部分圖:視覺中國
節氣廣州海報設計/陸凱聲
國畫:陳運成
漢服、國畫海報設計:譚惠蘭、陳希、王紫鳳
漢服海報圖片、視頻拍攝/攝影:高凱�|、羅知鋒
漢服視頻文案/王浩
視頻編輯/郭俊航 視頻配音/王紫鳳
模特/響響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陸凱聲、王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