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1:56:22 PM
在近期的上海市醫學會《中華傳染病雜誌》共識解讀係列活動中,國傢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美國內科學院士姚篤誌教授、美國芝加哥盧裏兒童醫院鄭曉天教授、布朗大學醫學院-羅德島醫院洪陶教授等多位國外專傢聚焦呼吸道感染檢測,呼吸道感染的診斷管理,國內外新冠病毒防控策略等方麵,進行瞭深刻的探討,健康界呼吸感染前綫梳理會議的精華內容,供各位同道參考。
布朗大學醫學院-羅德島醫院洪陶教授: CT值真的能夠判定病毒含量?判定陽性感染嗎?
與國內不同的是,美國對於所有檢測平台采樣方法必須規定都是鼻咽拭子法,國內大多都是口咽拭子。
洪濤教授針對很多文獻及學者流傳的美國的CT Value為35齣瞭解釋,錶示這個信息不準確。在他們研究標本中,看到最高的CT值可達44,最低的為9(錶明病毒含量非常高)。所以,CT值在45以下都可能認為是陽性的。
另外一組試驗,據觀測死亡組的病毒含量可高,也可低,存活組的病毒含量也是可以很高,同時也可以非常低,病毒的分布非常廣。
圖4 CT值與病毒含量分布
洪濤教授指齣這種結果跟我們的采樣方式有很大關係 。
試紙上的病毒含量與人體中的病毒含量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在疫情剛開始,有多個新冠病毒病例明顯是肺炎,但是測試多次都是陰性,原因是口咽腔、鼻腔病毒含量很少,病毒含量主要聚集在肺內。
同時,一項在大學生群體中用CT 值來評估新冠病毒的含量,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是否具有傳染性的研究,結果錶明602位病人是陽性,追蹤到195人與陽性病人有接觸,其中101人沒有感染,94人感染。可以看齣無傳染性組(綠色部分)的病毒含量CT 值可高可低;有傳染性組(紅色部分)的病毒含量也可以很低,但是具有傳染性,所以兩組分布無明顯區彆。
圖5 CT值與病毒含量(有無傳染性)
圖6 CT值與病毒含量(有無癥狀)
所以,用CT Value來評估患者病毒含量和傳染性,是非常不準確的方法,可能存在很大的誤差。另外,病毒含量和有無癥狀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亞特蘭大格瑞迪紀念醫院王雲峰教授:為窮人開設的「安全網醫院」
對於大型公立醫院新冠病毒檢驗方麵, 王雲峰教授錶示他們的特點是每個州有一個安全網醫院 。由於新冠對於老年人的損害比較大,同時還設置瞭老人護理院。
美國國傢安全網醫院是負責對低收入的、沒有參加醫療保險的以及弱勢人口提供醫療保健的醫院:
1. 按照法律或按照承擔的義務,這些醫院對所有病人開放,不論他們是否具有支付能力;
2. 醫院的大部分病人屬於接受美國政府貧睏人口醫療救助項目的病人、沒有參加醫療保險的病人以及其他弱勢人口。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美國內科學院士姚篤誌教授: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對呼吸道感染經濟有效的診斷方法
在疫情大流行階段,第三方檢測實驗室能夠準確、標準的進行大規模樣本檢測,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瞭醫院檢驗的工作負擔。
1. 關於病原檢測選項方麵
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在第三方檢測選項方麵,主要關注點在於 患者人群、感染的病原種類、檢測實驗室狀況 。
首先要看患者人群,考慮其年齡、免疫狀態、發病時期。鼕季、鞦季或早春是疾病感染及流行的主要時期,這段時間在室內機會比較多,人口相對密集,感染率增高的可能性大;另外對於抵抗力不足的人群(如器官移植、癌癥化療患者)容易感染;老年人、年幼的人(早産嬰兒)等特殊人群可能會存在不同的感染病原等綜閤原因。
第二,考慮感染的病原種類。感染的病原是細菌、真菌還是病毒。同時,標本取自人體的不同部位,如腦脊液、肺液或痰液,均可影響陽性率齣現的可能性。
第三,檢測實驗室的能力空間、物資、人員等,尤其是在大流行時期缺乏試劑、試紙、人員、儀器等;再者,測試周轉時間與檢測方法密切相關,實驗室是否能及時公布檢測結果,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2. 快速檢測選項
目前在美國通用的檢測選項,即快速檢測選項(見圖1),均可在一個小時內公布結果。
圖1 呼吸道感染病原分子測試選項
大通量的試劑檢測選項(見圖2),一般都是全自動化、高通量的(一次可做96個標本)。但是在檢測時間上沒有快速的高效,一般需要3-7小時。
圖2 呼吸道感染病原分子測試選項
3. 新冠病毒陽性率下降―梅奧醫學中心病原檢測數據
姚篤誌教授還分享瞭梅奧醫學中心在2年半以內,院內2000份病例的檢驗數據和其陽性率比例數據(見圖3)。從2020年3月起,美國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齣現,到3月中旬,新冠病毒陽性率在5%~10%,2021年8月到11月是德爾塔流行期間,2022年1月至3月之間是奧密剋戎流行,從麯綫看,新冠陽性率是在逐步下降。
2020年1月和2月期間,甲型流感在新冠病毒的陽性率是20%~30%,新冠病毒到來之後其陽性率就降低瞭,而且一年半沒有甲型流感陽性,直到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差不多是5%,乙型流感陽性率是0。呼吸道閤胞病毒(RSV)在2021年夏天陽性率達到20%,目前還不確定其原由。
圖3 梅奧醫學中心 SARS-Cov-2,Flu A+B,RSV檢測需求和數據(藍色柱狀條錶示每周的檢測量,紅色點是陽性率)
國內外專傢討論重點
病原監測
張文宏錶示,奧密剋戎最開始是從南非監測到的,我們一直在監測奧密剋戎,它之後會不會有新的演變,一開始大傢還不是很重視,一直到奧密剋戎的分株BA.2齣來,其傳播速度令人詫異,所以臨床微生物應該怎樣做這方麵的監測?有沒有能力做這個監測,都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另一方麵是除瞭新冠病毒,對於未來的新發傳染病,我們的體係裏臨床微生物有哪些準備呢?還是在疫情暴發以後再進行應急?
王雲峰教授認為,在美國監測係統裏麵,疾控中心CDC是很早就在做測序,用測序的數據來預測未來幾個星期的病原走嚮,並且要把所有的數據上傳到統一的數據庫,這就需要時間。他錶示,這次疫情雖然數據上有點慢,但是一定程度上仍然有其作用。整體來看,對於病原的監測是追蹤得比較緊,至於未來如何常規化,目前也是在朝這個方嚮努力。
抗原自測
布朗大學醫學院-羅德島醫院洪陶教授錶示抗原檢測的敏感性要比核酸檢測低很多,存在很多誤差。所以預防最關鍵的兩點是, 一是高質量的疫苗,二是一定要戴口罩 。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做,疫情就沒有瞭。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曾玫教授錶示按照國傢現在的防控標準,抗原檢測並不會減輕醫務人員、醫院的壓力。因為抗原檢測齣來陽性,還是要到醫院進行確診,而且其周圍接觸者需要篩查,當前無癥狀感染率還是很高。近一年內,並不會減輕醫院檢測壓力;但是從長遠來看,還是希望醫院引進抗原檢測,如果疫情放開瞭,按照乙類傳染病來管理,抗原檢測在基層是很需要的。
同時,讓每一個醫院都裝備很多PCR檢測,醫務人員為應對疫情處於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因此,抗原檢測必然要在門診普及。
奧密剋戎不是最後一個變異株,疫苗是否要每年都接種仍不確定,隨著抗原的改變,疫苗是否需要更換?這些問題,沒有5年時間,我們對新冠很難研製齣免疫策略,無法建立免疫永久保護性。
姚篤誌教授分享瞭美國疾病防控中心CDC在3月3日發錶的對抗原檢測的指南建議,分為有病癥和無病癥:
如果是有病癥、陽性,就馬上隔離;北美和中國不同,如果是陽性,有可能是輕微的,可以居傢自愈。
如果是陰性,有可能是檢測不夠靈敏,所以需要以核酸檢測來驗證,如果核酸是陽性的,同樣需要隔離(至少5天)。
如果是陰性的,並且有接觸曆史,則看有無接種過疫苗,如果沒接種疫苗,但有接觸,雖然核酸呈陰性、抗原陰性,還是建議隔離。
圖9 CDC抗原檢測的指南建議
張文宏提齣抗原檢測的好處:奧密剋戎時代,24小時內病毒的倍增足以讓CT值30以上降至30以下,2次/天的抗原檢測的敏感性,有可能會和2天一次核酸檢測效果比較接近。通過上海疫情現狀總結齣,即使每天進行抗原檢測,都不能及早發現、預防病原,所以抗原的單次檢測是不行的。如果真的要取消隔離,至少要做2次以上的抗原檢測,風險纔會降低。
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馬筱玲教授針對3月14日發布的第九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的CT值的規定,提齣應該加「時間」要求,因為國外的隔離時間由14天降低到10天、7天、5天,最後僅靠CT值≥35是不充分的,應該根據隔離時間和CT值,共同決定解除隔離時間。
張文宏錶示齣院以後居傢7天非常重要,如果患者執行不嚴格,未來疾病發展還是有風險的。
藥物探討
張文宏:美國新冠藥品PF-07321332/利托那韋片Paxlovid的使用,是在美國疫情已經得到較好的迴落之後,齣於對這次藥物必需性的考慮,上市的藥物起到多大的作用?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吳繁教授錶示,在紐約3月1 日纔開始藥物齣售,當時疫情病例麯綫已經是下降的,因為癥狀比較輕,患者在傢的時候基本上就自愈瞭。另一方麵,在前段時間,居傢監測也是剛剛開始,絕大多數存在未上報的現象,也會影響病例數的統計。
疫苗接種
張文宏認為,從全球疫情現狀來講,對於加強針疫苗,首先要進行評估、優化,至於優化後的免疫策略是否充分,將來是不是要定期進行加強,目前還不確定。但是針對一些高危、脆弱人群,可以對其抗體進行檢測,然後定期(半年或一年,根據數據來決定)接種加強針。對於普通人,在疫情大環境下,第三針非常重要。關於第四針疫苗接種,主要關心脆弱人群的保護,強烈建議脆弱人群接種第四針。
參考資料
[1] 科普時間丨麵對「狡猾」的呼吸道病原體,如何實現精準監測?廣西自治區人民醫院公眾號.2022-03-23 21:38
健康界―呼吸感染前綫
齣品撰文|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