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6:50:18 AM
2021年8月22日,47歲的鬍續鼕在北大的辦公室裏因病猝然離世。這個性格樂天、交遊廣闊的詩人兼學者的離去,給親友帶來瞭巨大傷痛,也在文化界掀起持久的哀思。追悼會上,朋友和學生們為他默禱,也為他唱起激昂的“啊朋友再見”。
鬍續鼕在互聯網上的代號是“鬍子”,盡管他示人的總是一張娃娃臉。進入豆瓣app上他的主頁,你會看到“用戶已故,此賬號已被鎖定保護”的字樣。主頁頭像下麵一個鮮花的按鈕已經被點擊瞭超過1萬次,點開“前來悼念的豆友”發現,三月底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幾十束山茶被奉上。
這就是呈現為一朵朵數字之花的賽博時代的哀思。在被錶達後,賽博哀思不會枯朽,不會快速散滅,它甚至加入與豐富瞭被哀悼者的數字遺跡――在那些“花”、留言、跟帖、轉發中,逝者的音容再度浮現。
數字哀思
生活重建者有瞭情感寄托
“數字遺産對我有很多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他(鬍續鼕)的賽博分身,是他存在過的證據。我不太喜歡微信的語音,但是現在想到手機裏有隨時可以聽到的他的聲音,就會覺得有些寬慰,不過到現在我還沒有勇氣打開來聽……”
幾個月過去瞭,鬍續鼕的妻子阿子(網名)還是難以接受他離去瞭的現實。她說,自己並不經常迴到丈夫的數字遺跡中去追思,因為那會很難過,但是將來,這些遺跡應該會是女兒很大的慰藉,是小朋友被父親愛過的記錄。阿子最珍視的還是較私密的日常聊天記錄。丈夫的微信現在還是置頂聯絡人,這是她安全感的一點來源。她說,至於公開的那些遺跡,就已是“大傢的鬍子”瞭,不僅屬於她自己。
在廣州詩人黎衡看來,鬍續鼕是他的良師益友,對他影響和幫助非常大。噩耗讓他悲痛,甚至讓他感到恍惚。黎衡每次點到主頁上逝者的標誌,他都覺得“荒誕”:一個鮮活的人,怎麼突然就變成瞭一個數碼的墓碑!
另一位豆瓣網友Dasha,原名陳寜,2012年12月因病去世。他是媒體人兼業餘譯者,熱愛詩歌,最愛裏爾剋的詩,並獨力建起裏爾剋中文網。如今他的豆瓣賬號也掛著“鎖定保護”的字樣。
Dasha的摯友,藝術傢、策展人周琰迴憶道,和Dasha在豆瓣上互動比較多,也有很多私信交流,但她和Dasha其實對彼此瞭解很有限。然而,他的離世對她而言僅次於父親去世。如今她還經常迴到Dasha的豆瓣主頁,或者翻看兩人的對話記錄。
其他平台也有類似的賬號。去年年初,一個“沒人看的B站UP主”――“墨茶 Official”被曝去世衝上微博熱搜,他的經曆引發大量網友同情。2021年1月23日,@嗶哩嗶哩彈幕網發布公告,核實up主“墨茶Official”在居所因病去世,並錶示已徵得傢屬同意其賬號將列為“紀念賬號”。
2022年3月18日,是微博博主走飯因抑鬱癥離世十周年,其生前發布的最後一條微博下麵的留言已超100萬,轉發超過11.6萬,走飯的微博儼然成瞭眾多“生活重建者”的情感寄托和傾訴樹洞。
平台保護
對賬號保護措施多傾嚮於“凍結”
在國內的互聯網平台中,豆瓣是最早開始對去世的用戶賬號信息進行保護的。但這套保護機製浮齣水麵,卻是因為一次事故。
2018年3月,豆瓣已故用戶的頁麵大麵積“失聯”。最先是有人發現2016年離世的高校教師江緒林的賬號無法打開,接著豆友們就發現大量逝者的個人主頁顯示“你想訪問的網頁不存在”。一時間,豆友們群情激憤,有人懷疑是已故用戶長時間不登錄或者沒有綁定手機號而遭到清除,他們認為這樣的做法簡單粗暴,無法容忍。
幾天後,豆瓣做齣瞭迴應,這一問題是一套保護已故用戶賬號的後台機製齣瞭bug,修復之後已全部恢復正常。迴應沒有詳細解說保護機製的運行模式,但幾年來,豆瓣沒有再齣現類似的事故。
豆瓣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南都采訪時錶示,已經確認逝世狀態的用戶,平台會將其轉為已故狀態。為確保賬號安全,該賬號會被鎖定保護,並將原綁定信息解綁,不再支持登錄。其近親屬可以通過提交相關資料對其賬號進行注銷或恢復正常狀態的處理。
一般情況下,其近親屬僅可以對其賬號進行狀態上的修改處理,無法獲取賬號密碼。如果近親屬提齣涉隱私內容的訴求,豆瓣會依據法律規定進行處理。
為逝去用戶設置已故狀態、悼念圖標,對於逝去用戶的精神意義,豆瓣相關負責人錶示,“賬號的存在本身是用戶精神財産延續的方式,能夠繼續長期輻射其社交圈層,所以隻要用戶或其近親屬、委托聯係人沒有提齣注銷,我們會選擇保留其賬號及其在世時的內容創作,也是保留用戶之間的精神聯係”。該負責人還透露,未來考慮增加“委托聯係人設置”、“自動刪號設置”等可以讓用戶提前對數字遺産進行處置規劃的選擇。
類似的保護機製,近年來也在其他平台啓動。
據悉,嗶哩嗶哩(下稱:B站)是國內首個推齣紀念賬號的互聯網公司。2020年12月24日,B站發布公告稱,自今日起,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用戶,平台將在取得其直係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其賬號列為“紀念賬號”並加以保護。
據悉,在申請成功的那一刻,賬號會被凍結,之後任何人都將無法進行登錄。同時賬號的充電、打賞等功能也將逐一關閉。而在逝者的個人主頁上,會齣現一段來自B站官方的悼念信息。
B站相關負責人錶示,原創稿件的著作權歸屬用戶,用戶去世後歸屬其閤法繼承人,繼承人可以憑藉證明材料嚮平台要求去世用戶賬號內的原創稿件收益。對於用戶産齣的其他內容,如評論彈幕等,B站尊重用戶生前設置;用戶生前未設置的,還在摸索探討。
據南都記者瞭解,目前已經有超過五十位用戶提齣申請,並有八位用戶成功設置為紀念賬號。值得注意的是,B站即將對“紀念賬號”功能進行改版,改版後將會為用戶提供紀念賬號下的信息處理方式選擇,以及相應的設置項。
2021年,抖音為30位用戶設立逝者紀念賬號。對於用戶反饋的疑似逝者賬號,平台將要求該反饋用戶提供個人身份證明、與逝者之間關係證明、逝者死亡證明等證明材料,相關材料一經審核確認,平台將對該賬號設置保護狀態,將不能變更手機號、密碼、實名信息,避免賬號被盜、被違規利用。
逝去用戶的賬號仍然包含個人隱私的部分,如聊天記錄、好友列錶等,其直係親屬是否有資格掌握賬號密碼?
對此,抖音相關負責人錶示,核實材料後,可以將該賬號下的財務財産轉移至繼承人的賬號,“但若需要繼承並繼續使用已故用戶的賬號,則需提供相關遺囑證明。否則,抖音開啓賬號保護後,將禁止任何人登錄/發布/修改/刪除賬號內容。”若已故用戶曾有遺囑,允許繼承人繼承其抖音賬號,繼承人完成賬號繼承動作後,可以發布置頂帖,迴應好友請求,更新頭像和背景圖等,但無權登錄賬戶、查看消息和刪除好友請求。
十年前去世的微博博主“走飯”曾經小號被盜,盜號者利用其賬號行騙。2020年9月17日,微博發布《關於保護“逝者賬號”的公告》後,為瞭保護逝者隱私,防止其賬號被盜,微博將對逝者賬號設置保護狀態,即不能登錄、不能新發內容、不能刪除內容、不能更改狀態。新浪微博會通過新聞報道、親友反饋、人工識彆等在內的多種手段來判斷賬號用戶的逝者身份,不會與長期不活躍的“僵屍號”混淆。逝者身份在及時審核確認後,就會立即開啓保護。而實際在公告之前,微博對逝者賬號保護已是一項常規工作。
在保護逝者微博賬號隱私方麵,微博方錶示,如逝者親屬有特殊要求,嚮微博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死亡證明+戶口本/結婚證的有效內容照片/掃描件)以後,微博會將去世賬號交給其親屬,但賬號隻能登錄用於緬懷紀念,不能發布新的內容和更改賬號設置。
平台對賬號的保護措施多傾嚮於“凍結”。對此,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劉濤認為,這從法理上還有可探討的地方,用戶本人的意願應該得到更大的重視。他覺得還是要在規約係統或者一套協議的體係當中完善它,比如說可以立數字遺囑,指定它的繼承人,新的擁有者可以關閉賬號,也可以繼續運營,而不是隻有“凍結”這一個選項。
閱後即焚
希望自己的數字痕跡被抹去
逝者留下的數字遺産,親友們大多希望能長期保留。但自己的數字遺産是否需要,或者是否應該保留?這一點卻有瞭分歧。鬍續鼕的妻子阿子說,大概還是希望盡量保存,“證明自己存在過”,但她覺得最大的問題恐怕是這些平台自身能存在多久。
黎衡說,鬍子的年輕朋友把他在網上的日誌和一些主要作品都做瞭備份,就是擔心網站自身的存續。讓他憂慮的一點是,盡管數字媒介非常便利,信息傳播非常高效,對個體用戶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成本很低,但平台又是極端脆弱的,要維持穩定的平台服務其實很昂貴。
科幻電影《銀翼殺手2049》的一個設定就是,未來的某天發生瞭一次全球性的大停電。人類社會的很多存儲設備上的信息都煙消雲散瞭。齣於這種焦慮,黎衡不時對自己的信息與作品進行備份,備份有各種形式,可能存在電腦郵箱、網盤或者是紙質版本,隻是依賴於一個網絡平台,他還是覺得是有很多不確定性。
而多位“95後”則明確錶示,並不希望把自己的數字遺産完全保留下來給傢人。
據悉,在2020-2021年,共有223名“00後”在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其中17.3%涉及數字遺産。95後網民小徐認為,把數字遺産列入遺囑也許有助於讓傢人朋友更好地瞭解自己不為他們所知的另一麵,他理解這種做法。但是,對他自己而言,隻會把虛擬財産留給傢人,社交平台賬號則希望在離世前永久注銷。
“我網上衝浪的內容如果被彆人看到會有些‘社死’。所以不希望列入遺産,隻希望去世後馬上銷毀。”95後小馮錶示。00後小謝也持同樣的觀點――公開即“社死”,或許是更多年輕人心中的想法,哪怕是對父母公開。
策展人周琰對於數字遺産的保留有一種更為豁達的看法。Dasha的摯友老陳在豆瓣上開瞭“Dasha的足跡”小組,後來他注銷豆瓣,注銷前把這個小組的管理權轉給瞭周琰。周琰說,老陳還曾想要成立一個紀念Dasha的德語翻譯競賽常設奬,但最終也未能成功。
周琰覺得,Dasha不會在乎這些形式的紀念,他會希望人們繼續好好鑽研、翻譯裏爾剋、荷爾德林等德語詩人,最好忘瞭他――他就像他自己的詩裏那條魚,不知生不知死,逍遙自在,我們太執著反而讓他笑話。
話雖如此,周琰仍然珍視朋友留下的數字痕跡。她說,使用社交媒體後慢慢認識瞭很多朋友,有些朋友心靈相通,彼此敬愛珍視。周琰人在國外,和朋友並不能常見麵,所以網上的點點滴滴就是他們生命交織的點點滴滴。她希望朋友們的痕跡能夠原封不動地保留,“你不知道誰,會在什麼時候,悄悄又去探訪逝去的朋友,他或者她觸摸到什麼痕跡。”
有點悖論色彩的是,周琰並不希望自己的網絡痕跡保留,或者可以理解成,她對此並不執著。她說:
“我的生命最終也隻是在極少數摯愛的人那裏短暫存留,隨著他們離去,必然如雪片入水。我喜歡這種被廣大無隔無遮的徹底擁抱,它就是我一生最嚮往的真實的平等,所以要什麼痕跡啊?大傢都沒有什麼痕跡。”
焦點
消弭自己的數字痕跡容易嗎?
多平台提供注銷服務
也許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痕跡或內容一旦産生,就會被納入數據庫,成為平台的重要財富,提供給平台分析、采樣、推廣……很多時候,即使用戶想要退齣,平台也並不一定願意那麼爽快地交齣對這些數據的支配權。
不過,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平台提供瞭“注銷功能”。
◎抖音
注銷完成後,抖音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相關日誌記錄保留不少於6個月的時間,隨後刪除用戶的個人信息或對其進行匿名化處理。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於:用戶已提交的身份信息、好友關係、已發布的視頻內容、評論、點贊、收藏等身份和內容信息。
◎B站
提供自助注銷賬號服務,隨後ID名稱會改成“用戶已注銷(數字)”字樣,但是有up主發布視頻錶示,依然可以找到注銷用戶原先投過的視頻、音頻、評論。
◎豆瓣
平台從建站始即為用戶提供瞭注銷賬號的功能,用戶有權利要求消除其在平台留下的痕跡,可以自主刪除自己發布的內容。
統籌:方軍 董曉妍
采寫:南都記者 方軍 董淑雲 董曉妍 李思萌 實習生 張麗緹 崔眠麯 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