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11:29:18 AM
今天是38國際婦女節,祝所有女性節日快樂!
今天想跟大傢一起聊聊“生孩子”這件事。
時值兩會,新聞報道瞭許多促進生育相關的提案,我和閨蜜們一直在關注和討論著。
閨蜜說,關於生孩子這件事,社會各界都在發聲,最該發齣聲音的,應該是我們這些普通的,真真切切在生娃養娃媽媽們。
我特彆認同,所以趁著今天,我們的節日,也想和你們聊聊,更加希望聽到你們的聲音。
每一個真實媽媽的聲音,不該隻停留在日常的吐槽中,而需要被更廣泛 地 聽見。
圖片來源:電視劇《82年生的金智英》
先按直覺,來一輪投票
1、“非婚內”生育的女性,享受閤法産假、生育保險等一切權利;“非婚生”子女,在戶口、上學等各方麵,享有與婚內生育的孩子們同等的權利。
A 第一直覺贊成
B 第一直覺反對
C 靠直覺無法判斷
2、延長男性“産假”並強製休假,各類提案從“休1個月”到與女性共享“6個月-1年”,尺度有所不同。
A 第一直覺贊成
B 第一直覺反對
C 靠直覺無法判斷
3、允許超過30歲的女性,無論婚否,享受自願取卵、凍卵的權利;建設並完善卵子庫管理(可以捐卵)。
A 第一直覺贊成
B 第一直覺反對
C 靠直覺無法判斷
4、適度設置墮胎門檻,減少引流産數量。除非母嬰健康受到威脅,一般不可“隨意墮胎”。
A 第一直覺贊成
B 第一直覺反對
C 靠直覺無法判斷
是不是一時之間,也有種無法選擇的感覺呢?我和你們一樣。
下麵這些是我和閨蜜們的討論,希望也能讓你們參與到這場“雲討論”中來。
最“安全”的婚姻
第一個問題:“結婚和生娃”非要配套麼?我直覺的答案是:當然不用啊。
結婚自由,生育自由,這似乎就是默認的前提啊。
但細想一下,真的是這樣嗎?
我身邊就有位“未婚單親媽媽”,她的親媽,孩子的外婆氣得差點要和她斷絕母女關係,拋開社會輿論壓力不說,她兒子上幼兒園也一度成瞭一件麻煩事。
我自己也是媽媽,其實某種程度上能理解這位外婆,長久以來,社會傾嚮把“結婚”和“生子”牢牢綁定在一起,可能不僅是因為“守舊”, 還因為“安全”。
結婚是以法律和社會製度的形式明確瞭,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甚至他們背後的兩個傢族,要一起生孩子、養孩子、且為其終身負責。
有人說過,夫妻就是“人生無限責任公司”的閤夥人。
對,有人閤夥確實比單打獨鬥有保障。
當然也有風險――“結婚就要一起好好過日子、好好養孩子”的這種約定,並不都有效,否則就沒《婚姻法》什麼事瞭。
當我想到“安全”這個點的時候,就開始明白,為什麼法律規定婚姻自由,卻仍有人“不得不結婚”。
為什麼有人明明並不情願生孩子,卻又在壓力下生完一胎生二胎,而施加壓力的人,往往就是身邊最親的人。
甚而就是她們自己。
因為人們深深相信著,結婚生子能夠給人生帶來最大的安全。
假如社會對每個人的告誡都是“自由”和“安全”隻能選一個,那怎麼選,都選不到幸福。
女人能不能不結婚?能。
女人能不能不生孩子?能。
女人能不能不結婚隻要孩子?能。
這些選擇會不會不安全呢?可能會的。
但是結婚、生子一樣可能有不安全。
即使犧牲掉所有的自由,也換不來絕對的安全。
所以,對於“非婚內生育”的提案,至少從社會硬件角度給予瞭自由的可能,支持女性追求自由,也支持女性獲得安全保障。
但我們女性自己需要始終明白, 包括婚姻在內的一切社會製度隻是支持係統,女性的自由和安全,需要自己去追求。
生育是本能,養育是責任,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底氣為自己每一個決定負責,這纔是女性最大的“安全”。
圖片來源:電視劇《82年生的金智英》
要說“閤夥”,先說“分工”
關於給爸爸放“産假”,甚至“強製休産假”這種話題,討論度也很高。
我第一反應是選擇支持的,讓爸爸多迴傢照顧老婆,一起帶娃,多好啊。
結果我的幾個閨蜜們都在群裏炸開瞭鍋:爸爸不帶娃,難道真的是因為爸爸不放假、爸爸工作忙麼?
爸爸放假的時候,在傢的時候,不也是刷手機、玩遊戲、葛優癱麼?
當然也有極小部分爸爸是“超級奶爸”“神仙隊友”,這種爸爸並不需要多放産假,該分擔的早就分擔瞭。
這麼想想確實呢,我很早就說過,女人是花瞭整整10月,從身體、心理做好當媽媽的準備。
而男人就是輕而易舉抱起娃娃的那刻,就自然獲得瞭“爸爸”的稱號。
老讀者都知道,我做過三年全職媽媽,當時還是不遺餘力地“培訓”先生,讓他參與到帶娃這件事上的。
因為經曆過,我深刻知道,這不僅僅是給男人放産假這麼簡單, 而是需要全社會努力,改變一個思維模式。
那就是長久以來的,大傢默認的,男人負責掙錢養傢,女人負責傢務帶娃。
但問題是,今天,很多女性不再認同這種分工模式瞭。
圖片來源:電視劇《坡道上的傢》
女人也要工作,也要追求自己的社會價值,除瞭“媽媽”,我們也想做“自己”。
這是很多女性在婚前甚至生子後,都沒有說齣口過的要求――於是,很大一部分現代女性的“閤夥人”丈夫們,還默認著一百多年前的“分工模式”。
所以,除瞭給男性放産假,我真心希望,職場麵試時也可以問問男性,如何平衡事業傢庭。
用人單位可以把男性對於傢庭的盡職程度作為一定程度的用人參考。
我更加希望,用人單位對於已婚已育的中年婦女,可以提供更多就業可能性。
當然,在呼籲社會改變的同時,我也特彆想和姐妹們說, 追求職場不是我們的錯。
當你發現瞭自己在“媽媽”和“職員”身份之間被拉扯,記得召開傢庭會議,談談分工模式。
一個傢庭的思維模式默認帶娃是媽媽主力軍的話,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遵循的是以前的傢庭分工模式,但現在顯然不是。
所以, 不要內疚,而是勇敢開啓這個對話,改變分工模式,我們就能找到齣路的亮光。
圖片來源:電視劇《坡道上的傢》
為瞭生育,更為瞭女性
相比“未婚生子”和給男性“放産假”,開放凍卵和限製墮胎這類提案,就更紮眼瞭。
圖源:新浪微博
說實話,我看完真的覺得不知道怎麼選。
我能夠理解這些提案背後的善意。
開放凍卵看起來確實是為女性提供瞭更多的自由。
我身邊的確就有好幾位優秀單身女性,她們最大的焦慮並不是找不到人嫁,而是覺得自己要錯過最佳生育年紀瞭。
“萬一以後遇到Mr right瞭,但我生不齣來瞭,怎麼辦?“,這是我一位女朋友的原話。
如果能讓每個願意凍卵的女性,都在生理條件最好的時候,凍上屬於自己的質量最好的卵子,等到條件成熟瞭,想生再生,這看上去是給女性帶來極大的解放。
乍一看很美好,但真要打開瞭這扇門,細想還是存在一定的顧慮。
首先,凍卵很貴。參照目前輔助生殖(也就是大傢常說的試管嬰兒)的費用,大約要幾萬到幾十萬,這不是一筆小錢。
其次,用激素促排卵再取卵,對女性的身體,是有實質性傷害的。
卵子不是精子,需要的話,擠一擠總是有的。
女性一個月經周期一般隻能産生一個成熟的卵子,但是幾十萬取一次,一個肯定不保險對吧,所以我們需要讓女性一次産生幾十個、十幾個卵子。
怎麼辦?吃藥、打激素,天天吃藥,天天打針,而這些激素本身,都可能對女性産生過度刺激,導緻不可逆的傷害。
等到激素有效瞭,一次真的産生足夠多的卵子瞭,怎麼取齣來呢?用一根針紮進卵巢裏去,對,紮進去,會疼的。
就算這一切都非常非常非常順利,拿到瞭很健康的十幾個、幾十個卵子,成功的冷凍起來。
也並沒有人能保證,等到女性真的想要生孩子那天,這些化凍的卵子,真的就能授精成功。
限製墮胎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齣發點是保護女性――畢竟墮胎、引産、流産,傷害的都是女性。
但女性是因為“意外懷孕”需要墮胎、引産和流産的,造成傷害的意外懷孕,墮胎、引産和流産,隻是終止傷害的手段。
真正要保護女性,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去降低“意外懷孕”的可能,尤其是提高男性在這方麵的意識和責任。
作為女性,作為母親,我們衷心歡迎一切能從女性需求齣發、能夠幫助女性,分擔生育壓力,促進女性生存狀況的提案和建議。
一切真正能夠促進生育的好辦法,都一定是能夠真正幫助女性的好辦法。
聊到這裏,返迴頭再看開篇放的那四個問題,我們第一直覺給齣的答案,此刻有所改變麼?
我們真的有答案嗎?
在我們每次帶娃纍到崩潰邊緣的時候,有沒有明確堅定地告訴身邊的丈夫:我現在要崩潰瞭,請你這樣做,讓我去休息一下……
假如我們不一次又一次嘗試對丈夫錶達需求,在他這一次做不好、做不到的情況下,堅持下一次再嘗試、再求助、再溝通,那“豬隊友”永遠變不成“神奶爸”。
作為韆百年來,實際承擔著生育壓力的女人,在如何能夠有效地降低女性的生育壓力,促進全社會的生育意願這種話題下;
我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能夠幫助我們的、支持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假如我們自己不去思考,不去發聲,不去溝通,不去改變,那能夠等來的就隻能是“彆人的方案”。
“彆人的方案”再好,也無法“完美適配”我們的人生。
女人可以不做妻子,不做母親,但終究要做自己,要發齣自己的聲音。
今天這篇是個開放題,特彆想聽聽你們的想法。
也許有人會覺得,自己都結婚生子,和我無關。但我始終覺得,麵對一件事,可以形成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態度,思考的過程,也能讓自己更加清楚“想要什麼”。
更何況,這件事更是和我們女性息息相關,哪怕你選擇不再生娃,我們也有機會成為彆人的外婆/奶奶。我希望可以通過我們這一代的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們有個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