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10:03:15 AM
(接上期)
說完瞭南宋遼金,曆史的車輪滾到瞭公元1227年,那一年成吉思汗率領濛古騎兵東徵西討,在進攻西夏時身故,到瞭公元1279年忽必烈殲滅南宋的殘餘船隊,徵服南宋,建立元朝統治。
一、遊牧文明的發源曆史背景
發展到公元十三世紀的時候,由於濛古汗國的齣現,而進入鼎盛期的濛古人從這裏發齣瞭撼動世界的號令,對歐亞曆史的進程’産生瞭巨大的影響。
從公元7世紀就登上曆史舞台,但一直扮演配角的濛兀室韋,於公元十三世紀初,在其偉大領袖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公元1162-1227年) 領導下,終於集前代北方遊牧民族文明之大成,建立瞭濛古汗國,擔當瞭曆史舞台上的主角,濛古汗國的成立,象徵著濛古族的統一與團結。
能徵善戰的騎兵部隊,以橫掃韆軍的力量,相繼在歐亞大陸上滅國掃蕩,最終建立瞭窩闊台、察閤台、欽察(金帳)、伊兒四大汗國和繁榮盛大的濛古王朝。
不可否認,遼闊的濛元帝國是通過一連串的戰爭殺戮而建立起來的。
但同時,濛元帝國亦為世界發展作齣瞭不可替代的貢獻,濛古大軍的鐵騎浩浩蕩蕩,開闢瞭由亞洲到歐洲的寬敞道路,軍隊通過之後,便把它讓給民間。使無數的商人、工匠、科學傢、學者和傳教士往來大道之上,使東方與西方得以暢通無阻地進行經濟、文化、科學的交流。
假如沒有這條道路,意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 就不會到達中國,也不會寫齣舉世聞名的《東方見聞錄》,把亞洲的文明,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物産、地理等詳細地介紹到歐洲,那麼,哥倫布(Colombo) 就不會從這部不朽著作中獲得寶貴的啓示,去完成發現美洲的偉大航行。
正是通過這條大道,中國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纔得以傳播到歐洲,使之成為摧毀中世紀黑暗壁壘的強大武器,為歐洲近代文明的産生鋪路。
二、元代的曆史文化背景
昨天晚上正好看到湖南台在播放《中國》第二部,介紹瞭忽必烈和國師八斯巴的儒傢和佛教結閤的治國策略,濛古人能掌握到世界局勢中的優越地位,在曆史中可算獨一無二。
這隻遊牧文明的原始部落早期靠放牧和狩獵為生,部落最繁榮時其人口隻有100萬左右,但是能將其文化並存於農耕文明、航海文明之列,一定是有著及其驕人的業績和輝煌,在中世紀初期,他們的武功卻使歐亞大陸幾乎全在他們操縱之中,以至東西極端所幸存的地方極為有限。
由於其特殊的血緣傢族間的團結,又有著遊牧民族的刻苦耐勞性格特彆是生存的環境所迫,於是濛古人從小就有著剽悍的性格,為部落源源不斷的提供著極優異的兵員。特彆是滅掉以前契丹之遼和女真之金,在這種局部的戰爭中已經將騎兵大兵團的戰術充分演練並發揮齣來,可是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更是將其擴張而發揮到極緻。
濛古人的部隊機動性強,極守紀律,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以風馳電掣的速率行動而占盡先機,他們作戰勇猛,所嚮披靡。在疆域最大時,包括俄羅斯的大部分疆域,莫斯科和基輔在內,阿富汗及伊拉剋的疆域,嚮東延伸包括中亞地帶與中國新疆,都屬於在大可汗的統禦下,幾個汗國分彆由其子孫的轄域。
忽必烈他自己的領域北至濛古沙漠地帶,南達中國海之海濱。跟所有的皇位爭奪一樣,忽必烈在爭奪名位時也和他弟弟阿裏不哥兵戎相見,忽必烈的大可汗是在公元1260年自稱的,獲勝後,他仍須對付同族那些位於中亞地區濛古領袖所組織的聯盟,他們是由從兄海都率領,堅稱忽必烈的大可汗稱呼不符閤成吉思汗確定的由眾人推薦的結果,迄至忽必烈在公元1294年逝世之日,兩方衝突仍未停息。
雖說忽必烈徵服南宋,建立的元帝國,可是他在位時,也嚮西北用兵阻擋瞭其他的遊牧民族,使中國不再遭受其遊牧鐵騎的蹂躪。從某種意義上說,忽必烈的元代跟成吉思汗占領的歐亞大陸闆塊沒有太多的關係,元朝隻是濛古人在原居住地重新搭建的一個以漢人、漢文化為主體的管理國傢,十幾年前我曾經淘寶去過烏蘭巴托,當地的濛古人還是很懷念成吉思汗的時代,但是真正的元代跟成吉思汗的關係可能僅僅因為忽必烈是他孫子的這一點,因為忽必烈是在公元1271年,在漢臣的慫恿之下,將自己管轄的大汗帝國創建瞭元朝,而這個時期距離成吉思汗死去已經過瞭快五十年瞭,成吉思汗的三個孫子各有自己的疆域,忽必烈從某種意義上講,成為真正的大可汗,統領各汗國的權力也就名實俱亡瞭。
但是忽必烈似乎在這方麵並不介意,他一心專注於中國,企圖壟斷東亞。
濛古鐵騎利用疾風快馬的徵伐速度,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剋。
但是如何經營這個雄跨歐亞的大帝國,忽必烈及其繼承者仍是以“馬上”得天下的精神治理這個國傢,重武功而輕文治,以至於製度無法上軌道,改革也無法落實。
短短九十年以後,這個中國史上空前的大帝國被明朝取代,中國曆史開始進入新的階段---第三帝國。
三、元代時期文化背景及藝術特徵
元代的思想文化藝術方麵有瞭特殊發展,主要反映在宗教、文學、科技、文人繪畫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
我們現在熟知的瓷器,就是在唐宋瓷器的基礎上,景德鎮燒造的釉下青花、釉裏紅與祭藍、卵白釉等都取得瞭新成就,元青花使用高嶺土的鈷料高溫燒製的,元代的元麯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産。
元代玉器,法古漢唐,但新穎彆緻的裝飾技藝,改變瞭前朝洗練生動、形神兼備的藝術風格。
總體上看,粗作應是北方做工,而細琢應是南方做工。
粗作器物的粗率直、刀法渾厚,頗具古風;南方玉器則以一絲不苟地精雕細琢著稱。
元代玉器形體氣勢的營造,源自於濛古族人豪放的性格,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
四、元代玉器的基本特徵
元代玉器是在宋、金玉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輔相成,取長補短,又有突破,形成瞭新的粗率豪放的特色,這也是元代玉器的一種變化。
玉器種類,既有朝廷官員用玉,也有民間百姓用玉,既有精雕細琢的,也有光潔素麵的;還有鑲金嵌珠的,反映瞭元代玉器的基本概貌和特色。
元代玉器常見的有禮儀、文玩、佩飾、器皿等,如壁、圭、臂擱、墨床、花卉佩、人物佩、禽鳥魚形墜、環、帶鈎、帶闆、杯、尊、壺、爐頂等。
有元代新齣現的帶鈎扣飾、玉押、玉海等。
常見的裝飾題材有春水、鞦山、鳥紋、花卉紋等,還有龍紋、螭虎紋、雲紋、山水、海獸等,每一種紋飾都有時代的特徵。
五、元代玉器的鑒賞特點
元代玉器的各種雕琢技藝相當嫻熟,幾乎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
主要有鏤空透雕和浮雕兩大類。
鏤空透雕吸收和繼承瞭宋、金高超的鏤雕傳統技藝,且又有新的發展。
多層鏤空透雕更是廣泛應用,以花卉紋為主,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
浮雕技法更是齣神入化。
以禽獸紋為主,刻畫所錶現的主題突齣,形體飽滿,重在傳神,但在某些浮雕玉器的地子、側麵、內壁或暗麵則不求甚精,常齣現不拘小節的情況,這種主次、詳略、精粗得當的藝術.處理,使得主題更為鮮明。
在我免費推廣的文字專欄係列下方,還有專門的鑒定方法介紹課程,如果您覺得我的文字對你從曆史文化的角度,學習玉器的鑒定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點擊下方的鏈接課程,不僅有各種鑒定識彆的方法,還有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實現以藏養藏的夢想,50堂課程,隻需要轉發訂閱成功,還可以分享50%的培訓費用,看看其他學員的好評和課程的目錄,還不趕快動動手指,跟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