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6/2022, 6:28:51 PM
導讀: 商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是誰?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後世稱商紂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謚帝辛,周武王稱其為“紂王”,部份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明代文學小說《封神演義》則有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啓,因啓母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産力發展,國力強盛。
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瞭東夷嚮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彆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瞭商朝的安全。
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文化嚮東南傳播,推動瞭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瞭民族融閤,郭沫若在一首詩裏說:"但緣東夷已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之敗有兩說:
其一 ,說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乾,囚箕子,年年徵戰,失去人心。
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瞭,造成負擔。---該段早已無法考究,由周武編寫。(對於荒淫一說,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紂王隻有兩個兒子,而周文王百子,另,宦官製度起於周文王。)
另一個說法是, 帝辛重用奴隸,觸犯貴族利益。周武一方給帝辛設立的六大罪狀裏,排前的便是“任用賤民為官”以及“以賤民辱貴族”。說白瞭就是紂王提前瞭一韆年企圖終結奴隸製社會,提前三韆年想要玩民主……試想,商鞅一韆年後開啓封建製都落個身死的下場,何況一韆年前?所以當時以周姬昌等為首的大奴隸主便一起聯手抹殺瞭帝辛。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閤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濛衣其珠玉,自焚於火而死”。商亡。
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暴君論
《史記》記載,帝辛“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又說他“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意思是寵信妲己,建立酒池肉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為人凶殘成性;殺害忠臣義士,如其叔父比乾;囚禁異己,如西伯昌被幽禁�h裏(今河南湯陰)七年之久。他為瞭觀察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他想知道鼕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
紂王為瞭討妲己的歡心,有次命工匠做象牙筷子,工匠在牙柄上琢滿遊龍戲鳳的圖鏤紋,很是精巧玲嚨。那天,工匠進殿獻納這雙筷子,紂王見後大喜,當即傳給群臣觀賞,無不噴噴稱奇。
還有一說為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魚肉不鮮,就是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
結果,有很多廚師被他處死。妲己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品嘗,免得紂王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己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而妲己為瞭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連忙取下頭上玉簪當筷子。後來妲己讓工匠為她作瞭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
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傢》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帝辛在中國長期被認為是暴君,與夏桀並論。這一段曆史,後人加上想像,寫成瞭《封神演義》。成語有“助紂為虐”、“助桀為虐”。
平反論
有觀點認為帝辛的負麵評價存在曆史上的遞增性。先秦文獻對紂王指責不多,甚至許多文獻稱贊帝辛聰穎勇武、纔華橫溢,[注5]是難得的英主,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對帝辛指責越來越多。當年武王伐紂,共寫過兩篇檄文:《泰誓》和《牧誓》。《牧誓》中周武王列舉瞭紂王的罪狀隻有六條。
對於商紂暴虐一事,有史傢提齣異議,指齣妲己其人是否存在於世的可能性,一直是無法解釋,很多指責商紂王用鐵勾等酷刑工具來摺磨他人一事,更是不太有可能,因為當時根本無鐵器發明,到瞭戰國時代纔有。
早期子貢即錶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認為帝辛許多的罪過並未發生,是被後人所加的。元末楊維楨做翻案文章《炮烙辭》支持帝辛。《韓非子》記載費仲勸告紂王殺西伯昌,但紂王認為西伯昌行仁義,誅之不可。
近人顧頡剛撰有《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惡齣於《尚書》六項,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現在傳說的紂惡事實上是層纍積疊地發展的,時代愈近,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他還考據妲己形象源於西漢末年的《列女傳》。1960年,郭沫若撰《替殷紂王翻案》,認為帝辛是有纔能的人,“商紂王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
李澤厚在《論語今讀》認為:“殷紂王本是非常能乾並有大曆史功績的偉人,這有確鑿的記載。”另外,宋朝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室、建造酒池肉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齣一轍,凡桀的罪惡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這些都是齣於模仿。宋朝李慈銘在《桃花聖解庵日記》中說,從各種史籍記載來看,紂的顯著罪行是殺比乾、囚箕子、寵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比起後世的暴君來還算不得罪惡深重。
而帝辛兵敗於周軍真正原因並非傳言所論“暴政”之故,而是帝辛原本有支強勁軍隊遣往東南徵淮夷駐防之際,周軍趁機進兵急襲商邑朝歌,令帝辛不能及時調度到足夠兵力與之抗敵,臨時調度來自淮夷的奴隸充當兵員,然淮夷奴隸不比商軍親兵驍勇忠誠,未能有效發揮戰力即潰散或倒戈,留衛商邑的商軍接戰後亦幾近傷亡慘重,帝辛見大勢已去而自戕。
之後爆發三監之亂時,周廷纔真正遇上當年駐防在東方的勁旅,令周軍耗費約三年纔敉平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