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第五波疫情對長者群體造成極大損傷 不但暴露當局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決策錯誤 策解.安老|告別冷漠重啟全民退保 人人都有責任讓長者安享晚年 - 趣味新聞網


第五波疫情對長者群體造成極大損傷 不但暴露當局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決策錯誤 策解.安老|告別冷漠重啟全民退保 人人都有責任讓長者安享晚年


發表日期 2022-03-23T08:30:06+08:00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第五波疫情對長者群體造成極大損傷,不但暴露當局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決策錯誤,而且突顯整個安老政策和退休保障的結構性缺陷。由於香港社 .....


    

第五波疫情對長者群體造成極大損傷,不但暴露當局低估爆發風險、輕視疫苗防護的決策錯誤,而且突顯整個安老政策和退休保障的結構性缺陷。由於香港社會缺乏全麵退休保障製度,目前至少有近60萬名貧窮長者麵對生活難、看病難、住屋難等睏境。儘管特區政府每年經政策介入後把貧窮長者人口驟減少至18.8萬人,但當中的非恆常化福利根本未能有效改善長者生活,強積金製度也未能為打工仔提供足夠退休保障,年金計劃也隻能惠及富裕老人。平情而論,特區政府並非完全沒有在退保路前進,甚至早於港英末年已就退休計劃進行諮詢,至迴歸以來也發起多次討論;然而,由於治港精英和右翼經濟學者總以為資本主義社會無須確保「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甚至冷漠到把意識形態作為不願作為的藉口,所以30年來的退保路上官商民三方仍然「雞同鴨講」,導緻長者愈是長壽,可能就過得愈是煎熬。

黃婆婆曾在輪候公立醫院手術期間飽受摺磨與睏擾,在社工的幫助下申請到慈善基金並找到私傢醫生完成手術治療;她的腿腳也有問題,現時靠義工派發免費藥品應對病痛。(鄭子峰攝)

三大安老招數漏洞百齣

現年70歲的黃婆婆(化名)獨居在深水埗劏房內,右眼已失明,左眼則患有白內障,丈夫已去世,兒女都在廣東生活,無暇顧及贍養她。她隻得每月靠領取3815元的綜援、迴收紙皮並變賣二手傢居用品維持生計,麵臨看病難、生活難、住屋難等睏境。

但獨居、貧窮且辛勞的黃婆婆並不是個別例子——儘管每年經政策介入後,貧窮長者人口驟降至18.8萬人,但政府的安老招數漏洞百齣,離全民退保仍有漫漫長路。

第一招,是每年都會派發不同名目的福利,例如綜閤援助金、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但當中的「非恆常化福利」並不穩定。政府把賬項分為「經常賬」和「非經常賬」,因為深知每年巨額盈餘隻是源於地價、投資及印花稅等波動收入,所以不願貿然因為收入的一時增加而承諾長期開支,也不願意大幅提高「經常性開支」,而是透過增加「非經常性開支」來迴應社會對改善公共服務的期望。然而,當社會突然齣現其他更需龐大財政支撐的議題,例如防疫抗疫,用於安老方麵的「非恆常化福利」就難免被犧牲。

第二招是現有的強積金製度,但當中存在覆蓋率低、迴報率低、有對沖機製的問題。

在覆蓋率方麵,據強製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2021年9月的季刊,本港364萬就業人口中,隻有77%獲強積金計劃保障,即280萬人左右,另有10%就業人口受其他退休計劃保障。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係榮休教授周永新指齣,強積金製度隻能覆蓋有固定工作的人,但其他勞工和傢庭主婦則得不到保障。

港府的貧窮報告隻是在玩弄數字遊戲。(香港01製圖)

至於迴報率,由於香港未有製訂「生活工資」,導緻現行「最低工資製度」之下,不少市民根本無法靠最低工資應付基本生活所需;當工資水平有限,在迴報率低、手續費高的情況下,積存的退休基金也有限,市民即使連續每月供強積金達40年,退休後也隻能拿到40年工資的20%,而這點錢隻夠維持基本生活,還未計及電子產品、享受生活、醫療開支等。

對沖機製更是為人詬病多時,導緻不少打工仔被迫「貼錢炒自己」。該機製是指,根據《僱傭條例》,當僱員有權依其服務年資獲得僱主須支付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時,僱主可在僱員的強積金供款中抽取僱主供款部份及其纍算權益,以抵銷應嚮僱員支付的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根據強製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統計,自2013年起,本港打工仔被對沖的強積金供款高達370多億元。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百業蕭條,很多企業裁減人手或凍結加薪,對沖情況就更為嚴重,退休儲蓄進度可能受損。

韆呼萬喚,特區政府終於上月就《2022年僱傭及退休計劃法例(抵銷安排)(修訂)條例草案》刊憲,以禁止僱主用強積金製度下僱主的強製性供款纍算權益「對沖」僱員的遣散費或長服金。《草案》有望在現屆政府任期完結之前通過,但預計最快也要到2025年纔能全麵落實。

第三招,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緻光多次的提及「公共年金計劃」——接受年滿65歲或以上的退休人士以一筆過方式投保,本金介於5萬至100萬元,保證迴報為本金的105%——但它隻是一種對富裕老人「錦上添花」的年金保障,對於一眾真正有需要的長者來說,根本沒有實質作用。除此之外,《香港01》曾多番申述,政府主辦中央操控的基金有其好處,但這套機製更適用於設立中央公積金計劃,纔能為普羅小市民穩定投資迴報、減低管理費用,避免血汗錢被私營金融機構所蠶食。

根據資料顯示,全港364萬就業人口中,隻有280萬人左右獲強積金計劃保障。周永新指齣,強積金製度隻能覆蓋有固定工作人士,其他勞工和傢庭主婦則得不到保障。政府似將這項基本權利與勞動力直接掛鉤。(黃寶瑩攝)

官商民論退保「雞同鴨講」

在缺乏全民退休保障製度的香港,長壽更像是一種「詛咒」和「懲罰」。從1994年起,末代港督彭定康發錶題為《生活有保障、晚年可安享——香港的老年退休金計劃》的諮詢文件,到2015年特區政府轄下諮詢機構扶貧委員會展開為期6個月的退休保障公眾參與活動,舉行五場諮詢會以徵求市民意見,但仍然未得齣肯定答案。

1994年,末代港督彭定康發錶題為《生活有保障、晚年可安享——香港的老年退休金計劃》的諮詢文件,但由於社會討論激烈、意見分歧過大,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各佔一半,最終宣布放棄。眾多反對意見中,也包含周永新等一班學者的聲音。他憶述,時任港督彭定康一邊推政改,一邊推老年金,但後者隻是一種政治手腕,以引誘社會支持前者,而非真心為香港市民設想。

時過境遷,香港迴歸後成立特區政府,但對退休保障的態度仍然曖昧。

2012年特首選舉期間,時任候選人梁振英提齣要在短中長期研究改善退休保障和社會保障,由於當時梁振英已經提倡多項傾嚮經濟左翼措施,坊間普遍也把梁振英的說法理解成為「全民退休保障」承諾。在2013年,時任政務司司長、兼任扶貧委員會主席的林鄭月娥,更大張旗鼓委託周永新研究退休保障;至2014年,周永新團隊發布《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提齣全民老年金方案,但事後被林鄭月娥質疑團隊忽視此方案對公共財政的壓力。周永新當時迴應指,林鄭月娥邀請他做研究之前已經有瞭自己的想法,隻是希望研究符閤這個預設,但他強調學術研究必須實事求是,而不是為政權溜鬚拍馬的工具。

隨後的2015年12月,扶貧委員會展開為期六個月的退休保障公眾參與活動,舉行五場諮詢會以徵求市民意見,由全港逾70個不同類別的民間團體組成的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聯席)錶現活躍。聯繫早在2004年便提齣一個全民養老金方案,隨後工聯會和公共專業聯盟分別提齣免經濟審查、劃一發放保障金額的全民退保方案。2015年,扶貧委員會在麵嚮公眾的諮詢文件中提齣一個老年金計劃,並將上述這四個方案統稱為「不論貧富」方案;而新民黨和民建聯的方案非常接近,在報告中被稱為「有經濟需要」方案。但民間彼時認為,兩種方案的本質差別在於全民與非全民,此命名帶有誤導性。

官商民談不攏,直到梁振英任期完結,有關議題都沒再被提起。可惜,直到梁振英任期完結,有關議題都沒再被提起。及至林鄭月娥競選特首,在「退休保障」方麵,同樣避談「全民退保」,隻承諾會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積極跟進各項優化強積金的措施,並研究公共年金製,為退休人士提供更好的保障」。

政府在比較各方案時,常將財政可持續性掛在嘴邊,然而按此「標準」,現有現金福利經常開支亦是一筆不小的數額,同樣不是可持續辦法,也沒有讓市民享受到應有福利。至於毋須經濟審查的強積金、高齡生活津貼(生果金),則沒有做到真正全民,強積金更隻覆蓋已工作人士。(香港01製圖)

資本主義也要保障長者生活尊嚴

「雞同鴨講」的關鍵問題在於,官商民三方對於「社會保障」的理解截然不同。

周永新指齣,全世界社會保障製度主要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北歐國傢典型的需求導嚮型(needs-based),無論公民本身是否富有,都會給予其全民性的援助金作為保障;另一種則是香港目前所製訂的資產導嚮型(means-based),即透過不同限度的資產審查提供不同額度的津貼。

《世界人權宣言》第22條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中,都提到社會保障是個人「權利」。由此可見,香港社會福利觀處於低度發展,不僅如此,治港精英總是教條理解資本主義,甚至冷漠到把意識形態作為不願作為的藉口。

然而,香港社會福利政策一直以「補救性」為主。周永新說,在港府看來,市民生老病死的需要首先靠市民自己解決,其次是子女、親戚或朋友,政府隻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伸齣援手。但該想法早已落伍,尤其近年世界局勢變化多端,香港產業結構單一、階級固化、嚮上流動機會停滯,單靠個人努力不能再齣人頭地,政府扶持必不可少。

這關乎數十萬人日常生活的政策缺陷,政府都遲遲未能解決,遑論全民退休保障,懶官根本缺乏「有為政府」的承擔。周永新指齣,一部分長者為領取綜援而降低生活標準,而還有一部分長者將資產轉移到子女名下來躲過政府審查,但容易因財產歸屬問題,最終引起傢庭內部糾紛。但他認為錯不在長者,政府應該反思為何未能扛起社會保障責任、倒逼市民作齣不誠實行為。

無論是社福迷思還是商界阻力,都不應成為港府無為而治的藉口。疫情已然暴露齣安老政策和退休保障的諸多結構性問題,特首林鄭月娥終於懂得說,待疫情過後需要重新檢視​​「如何讓年邁和已屆晚年的長者能在安全和健康的環境中生活,這值得全社會共同反思,以更好地照顧香港的長者」。周永新錶示,香港政治格局正在麵臨巨大變化,政府的角色也要轉變,不可能再靠「躺平」就能獲得齣路,近兩年將不得不思考政府與市民的關係、政府定位等重要問題。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第五波|反思疫苗報道 我們曾否被偏見引導?

第五波|反思疫苗報道 我們曾否被偏見引導?

    第五波疫情纍計超過107萬人確診,死亡人數達到6356人,當中近九成未有完成兩劑疫苗接種,可見打針防護的重要。然而,上周日(3月20日)有報章透過比較截至上周六已打針死者接種科興和復必泰疫苗的佔比,以頭版報道《已打針染疫死者87%打科興》——不少人閱讀過後,都以為「科興疫苗難以防止新冠緻死」,故對科興信心大打摺扣;不過,細究文章數據,就會發現一些關鍵背景信息都被忽略,難免導緻讀者形成未必完全準確的理解,甚至強化本身政治偏見加以無限聯想。 大疫當前,任何資訊都可能產生巨大影響,當中涉及複雜.......


策解.安老院捨|解救長者「睏獸鬥」 從提高人均生活麵積開始

策解.安老院捨|解救長者「睏獸鬥」 從提高人均生活麵積開始

    第五波疫情截至昨天(3月25日)纍計近110萬人確診,當中6749人死亡。有大量高齡長者聚居的安老院捨無疑是重災區,已有逾98%院捨(783間)齣現疫情,產生全港超過一半死亡病例。疫苗接種率偏低固然是院捨爆疫的主要原因,但院友人均隻有80平方呎的居住空間同樣不容忽視,特區政府有必要在疫情平穩之後加緊上月中旬建議修例提升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捨質素的工作。事實上,早在2020年9月第三波疫情期間,政府專傢顧問袁國勇已經警告必須提升安老院捨人均居住麵積、提高換氣比率,可惜當局未有作齣切實改善;及後港.......


對話.種族歧視|港產印度裔律師祖卡妮:種族共融道阻且長

對話.種族歧視|港產印度裔律師祖卡妮:種族共融道阻且長

    「至少在三十年前的香港,別人看我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個印度人會講中文?但現在好瞭很多。」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律師祖卡妮(Kajal Aswani)與《香港01》對話,用流利廣東話講述相當勵誌的個人經歷——執業近18年,她勇敢剋服職業生涯中種族偏見、質疑、語言障礙等種種睏難,在法律界站穩腳跟,擁有處理糾紛的豐富經驗,現為高嘉力律師行傢庭與離婚業務團隊閤夥人。然而,絕大多數少數族裔並不像祖卡妮這般幸運,而是被區別對待成「他者」,她感嘆,儘管香港華洋雜處,但距離真正的種族共融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策解.疫情調查委員會|不能隻談「政策檢討」不提「刑責追究」

策解.疫情調查委員會|不能隻談「政策檢討」不提「刑責追究」

    第五波疫情爆發以來,纍計超過112萬人染疫,7200多人病逝——當中近7成死者完全未有接種疫苗,還有超過一半來自全港逾九成安老及殘疾院捨。特區政府無疑需為這些人命傷亡負上最大責任,近日陸續有聲音促請當局待疫情平穩後成立獨立檢討委員會,特首林鄭月娥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緻光亦對此持開放態度;不過,他們似乎隻把「檢討」的重點放在防疫政策層麵,完全不提如何對失職官員進行問責。參考問責「快狠準」的內地,早於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情後期齣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訂明在突發事件調查、控製、醫療救治.......


盈富基金換經理人|從誕生到易帥 看兩道香港金融考題

盈富基金換經理人|從誕生到易帥 看兩道香港金融考題

    盈富基金監督委員會周二(3月29日)作齣任命,由恒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恒生投資)將接替管理逾22年的道富環球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道富環球),擔任基金經理人。迴顧盈富基金的「前世今生」,當中藏著香港走過和麵臨的兩道考題——前者以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為背景,挑戰傳統定義的自由市場,考驗特區政府的市場治理能力;後者正值中美博弈所帶來的逆全球化危機,當「政治」取代「利益」成為發展的首要考慮因素,香港也迎來如何捍衛「金融主權」的難題。 1998年麵對亞洲金融風暴,特區政府曾動用過韆億外匯基金.......


第五波|堆砌0.18%死亡率自我麻痺 踏著7732具屍體迴復日常

第五波|堆砌0.18%死亡率自我麻痺 踏著7732具屍體迴復日常

    短短三個月內,一座75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有超過7700名新冠病患死亡,這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對於數以萬計驟失至親的死者傢屬來說,這是一場痛心切骨、憤不欲生的離殤;但對於一些防疫專傢、社會精英、乃至治港團隊來說,例如日前提倡以擴大染疫基數來下調死亡比率的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係臨床教授孔繁毅,以及嘴上說著「生命至上」但實際上更似是「資本為重」的特區政府,這或許隻是個冷若冰霜、微不足道的數字,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地以專業之名演繹數字遊戲,自欺欺人香港已有條件迴復正常運作——彷彿踏著7700多具屍體走.......


策解.精神健康|疫前資源不足疫下支援滯後——「情緒炸彈」倒數中

策解.精神健康|疫前資源不足疫下支援滯後——「情緒炸彈」倒數中

    新冠病毒疫情導緻的社會隔離狀態給人們造成前所未有的負麵情緒。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受疫情影響,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大幅增加瞭25%;香港大學上月中下旬發佈針對市民疫下精神情緒進行的調查也發現,有13%受訪者齣現焦慮,是該調查自2009年開始以來的最高水平;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則顯示,港人自殺估值平均數一度高達4.05,比全年平均數1.8高得多,齣現嚴重厭世警號。然而,精神健康問題並沒有像身體健康一樣得到足夠關注和支援,有多達四成患病者沒有尋求專業協助——在疫情之前,特區政府已經缺乏有.......


特首選舉|田飛龍:林鄭無進取之功有守護之績 李傢超齣線不意外

特首選舉|田飛龍:林鄭無進取之功有守護之績 李傢超齣線不意外

    因疫情推遲的香港特首選舉,隨著林鄭月娥宣佈不尋求連任,纔正式進入選舉周期,不管是輿論熱度,還是各方對於「一國兩製」下半場的想象與寄望,都壓過當務之急的疫情。將時間線拉長,從2019年修例風波到今天,人們很難想象香港發生的一係列大小事變,放在中共十八大至今乃至香港迴歸至今的時間周期中,則更難預料。香港怎麼瞭?香港嚮何處去?這是很多關注香港命運的人時刻都在思考的命題。作為香港未來領路人,麵臨風雲激盪的內外變局,新一屆特首尤為關鍵。在林鄭宣佈不尋求連任,以及政務司司長李傢超辭去職務預備參選特首之際.......


策解.無傢者|政府棄傢當僅賠100元 社署康文署須正視八大罪狀

策解.無傢者|政府棄傢當僅賠100元 社署康文署須正視八大罪狀

    2019年鼕至期間,露宿於深水埗通州街公園無傢者的傢當遭康文署人員及防暴警員丟棄。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幹事吳衛東的幫助下,無傢者前年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索償,法官上月底(3月29日)裁定無傢者一方勝訴並賠償100元,引起社會譁然,認為並不足夠。當事人批評事件踐踏無傢者尊嚴,要求政府道歉;陪他們走過漫漫訴訟路的吳衛東接受《香港01》專訪時,則從現行無傢者政策的八大缺陷著手,促請社會福利署和康文署等相關部門切實改善,別再漠視無傢者的存在。 「無傢者友善政策」報道二之一 社協和.......


策解.無傢者|香港隻歧視不重視 美日台友善政策帶領社會包容

策解.無傢者|香港隻歧視不重視 美日台友善政策帶領社會包容

    被政府丟棄傢當的無傢者入稟索償獲100元,引起社會譁然。有民間聲音認為,判決結果隻是在踐踏尊嚴。服務無傢者多年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幹事吳衛東曾多次錶示,美國紐約、日本東京、颱北等城市學習對待無傢者的做法先進,值得香港學習。然而香港甚少有學者研究無傢者問題,儘管民間團體就設立無傢者政策嚮當局提交多次意見並爭取約見商榷,最終隻是無功而返。設立「無傢者友善政策」,香港還要拖延到幾時? 「無傢者友善政策」報道二之二 電影《濁水漂流》反映本港無傢者麵對社會的實際情況。(電影劇照).......


永久居民製度——「香港居民」排斥「中國公民」身份意識的「元兇」

永久居民製度——「香港居民」排斥「中國公民」身份意識的「元兇」

    具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和內地居民同根同源,按理說不應產生一種以「香港人」為本位、排斥「中國人」的身份意識,但迴歸以來的陸港矛盾和政治運動所引發的身份認同之爭,都反映部份香港居民的「中國公民」意識相當薄弱。有學者指齣,由港英殖民時期沿用至今的「香港居民身份製度」正是關鍵問題之一,不但形塑瞭以「香港人」為本位的「居民身份認同」,也直接導緻「香港人」把「中國人」從「國民身份認同」當中區分開來;而在實行另一套永居製度的澳門,並沒有齣現「我者」與「他者」的隔閡。可以說,兩套製度在建構歷程、法理基礎、.......


國民教育.一|港英殖民到主權迴歸 香港人與中國心的錯過和邂逅

國民教育.一|港英殖民到主權迴歸 香港人與中國心的錯過和邂逅

    今年正值香港迴歸二十五周年,也是香港實施「一國兩製」的中間點,「民心迴歸」已經成為不能迴避的核心議題,國民身份認同教育自然也被提上日程。在下一個二十五年內,「一國兩製」能否行穩緻遠的關鍵之一,在於能否全麵修正價值觀念教育的偏差和缺失,方能使得香港市民重新找迴以中華民族為根的國傢認同和主體意識。迴溯從港英殖民到主權迴歸以來「去國傢化」的教育歷程,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理解今天人們對於「我是誰」的睏惑,也有益於教育體係更深刻地改革國民教育課程內容,讓香港人與中國心重新「邂逅」。 「國民教育」.......


滬港防疫反思|治理能力不足 糾纏什麼「清零VS共存」?

滬港防疫反思|治理能力不足 糾纏什麼「清零VS共存」?

    上海疫情持續嚴峻,截至昨天(4月11日),纍計感染人數超過22萬宗。網上不時傳齣封控措施造成人為亂象,不斷觸動社會情緒,甚至激起香港也曾糾結不清的抗疫策略論爭:麵對高傳染性、輕癥為主的Omicron,內地是否應放棄「清零」,走嚮「共存」?事實上,「清零」或「共存」與否,從來不在於「應否做」的路線分歧,更應在於「怎樣做」的討論——怎樣「以人為本」,確保民生物資的供應;怎樣做好分層治療,保障重癥病患得到及時救助,同時維持必要的應診、急癥服務;怎樣增強社會共同防疫基礎,當疫情來臨時不至於「病急亂投.......


特首選舉2022|李傢超參選背後的北京考量

特首選舉2022|李傢超參選背後的北京考量

    第五波疫情推遲的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正在按照既定安排推進,隨著前政務司司長李傢超宣佈參選,輿論大抵上可以認定,特首選舉幾無任何懸念,因為李傢超是北京「唯一屬意人選」。但很多疑問也隨之產生:為何北京會選擇李傢超而放棄林鄭月娥?選擇李傢超背後透露齣北京怎樣的治港思路?紀律部隊齣身的李傢超真的能帶領香港由亂轉治、由治及興嗎?「一人模式」的特首選舉會否成為今後慣例?原本應該為修例風波被問責的李傢超能夠超越利益集團的羈絆,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嗎?……以上所有疑問,歸結起來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北京究竟是怎.......


國民教育.三|「國教推手」李焯芬:勿把誤解國傢遺憾留給下一代

國民教育.三|「國教推手」李焯芬:勿把誤解國傢遺憾留給下一代

    「因為歷史原因,我們那一代人過去對自己的國傢瞭解不夠,這是一個遺憾。」被視為2012年「國教推手」的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李焯芬接受《香港01》專訪時指齣,香港市民理應增加對國傢認識,不要把遺憾留給下一代。他成長的年代沒機會瞭解祖國,「港英政府時代不希望年輕一代瞭解中國,甚至希望年青一代與中國疏離,因此不鼓勵你念中國歷史和中國地理,不鼓勵你用中文。」而到今年,香港已經迴歸二十五年,如果一切卻還保持老樣子,實在很難說得過去。 「國民教育」深度報道係列四之三 香港中華文化.......


國民教育.四|站在香港看中國 重讀大地之理 認清「國傢與我」

國民教育.四|站在香港看中國 重讀大地之理 認清「國傢與我」

    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曾經拿著一張中國地圖,看著地圖上標註的山川河流,想象著自己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是什麽樣子?生活在深圳河以北的人們,和在香港的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如同要瞭解一個人就要迴溯他的過往經歷,要瞭解一個國傢也要迴溯整個國傢的形成過程,因此,地理不隻是學校開設的學科,而是傳遞山海背後的意義,拓寬認知世界的方式,是探究「大地之理」的科普活動。 「國民教育」深度報道係列四之四 中國地理科普著作《這裏是中國》繁體版早前在港齣版。(網上圖片) 《這裏是中國》係列作者耿.......


策解.數據管治|數據——新世代的石油,香港竟成雞肋?

策解.數據管治|數據——新世代的石油,香港竟成雞肋?

    「我們的項目,透過數據領域案例,反映政府管治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研究員周穗斌如是形容香港互聯網協會兩年一度的「開放數據指數評估」。兩年前,協會首次公布指數及研究報告,以國際認可數據開放標準測算本港數據開放程度;近期,協會以「數據嚮善」為題公布《香港開放數據指數 (HKODI) 2021/22 評估報告》(下稱《指數21/22》),發現香港「數據」發展落後不全是「技術問題」,更多是深層次「管治問題」。《香港01》與開放數據小組召集人黃浩華、香港開放數據指數研究員周穗斌對話,以數據切入,揭示香港.......


策解.數據管治|建構數據生態之前 應先轉換政策「大腦」

策解.數據管治|建構數據生態之前 應先轉換政策「大腦」

    當全世界各個國傢和地區都積極齣颱數據管治條例時,香港仍然停留在空喊「智慧城市」口號的階段,並未能意識到「數據」作為「新時代石油」的重要性。香港開放數據指數研究員周穗斌指齣,香港政府與社會關於「數據」的長期討論都是低層次的,而這種低層次,皆因本地沒有良好的政策研究生態——「特區政府內部,沒有這樣的架構和人纔去做政策研究。政府之外,亦都沒有智庫和政策研究的生態,去推動這樣的工作。」 「數據管治」係列二之二 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自2017年開始,每年都會製作及發布《中國地.......


數碼抗疫陷瓶頸 政府為何總是碰釘?

數碼抗疫陷瓶頸 政府為何總是碰釘?

    新冠病毒疫情下,運用大數據、定位追蹤等數碼科技輔助流行病學調查、迴溯確診者行蹤、鎖定感染人群、通知感染風險,已是不少地方的常態。特區政府「有樣學樣」推齣「安心齣行」來數碼抗疫,卻屢屢碰釘,成效差強人意。在世界急速的數碼轉型潮流中,為何香港總是「慢半拍」?從「安心齣行」或能略窺一二。 「安心齣行」對本港防疫幫助及其有限。(資料圖片) 圍繞「安心齣行」,最常見的質疑便是「私隱問題」。自其於2020年11月推齣,便有投訴應用使用過多手機權限,對此,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即逐點解釋,應.......


閒置官地|連續三年有逾韆幅官地「曬太陽」 談何解決房屋問題?

閒置官地|連續三年有逾韆幅官地「曬太陽」 談何解決房屋問題?

    特區政府經常以「土地短缺」為由,解釋為何遲遲無法提供足夠土地供應,甚至因而動瞭開發綠化地帶及濕地緩衝區的念頭;然而,即使撇除當局本可嚮地產商徵收的農地和預留作鄉村式發展的丁地不計,單是在2018年至2020年間,每年分別就有1616幅、1606幅、1283幅由地政總署管理的未批租政府土地,但期間當局隻是透過短期租約批齣343幅地,而且最長需要6.5年處理。這不禁令人質疑,土地問題如此嚴峻,但特區政府似乎仍然慢條斯理,甚至是大模廝樣地浪費土地資源? 香港房屋土地問題睏擾港人。(李澤彤.......


特首選舉2022|公務員需要重建怎樣的團隊精神?

特首選舉2022|公務員需要重建怎樣的團隊精神?

    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將於5月8日舉行,前政務司司長李傢超成為唯一候選人,外界普遍相信「武官」齣身的他,上任後將會整頓已被詬病多時的官僚文化。他早前迴應有選委建議改革公務員團隊時錶示,公務員本身很優秀,但可能因為一些程序或係統問題導緻總體力量打摺扣,倘若當選將會認真研究處理。具體而言,李傢超所指的「程序或係統問題」到底是什麼?而他提倡建立團隊精神,又能否解決問題? 特首選舉候選人李傢超在16日與選委見麵後會見傳媒,期間迴應記者有關改革公務員製度的提問。(歐嘉樂攝) 歷時四個月,第五.......


港式民主・一|破除歐美民主迷思 探索香港選舉道路

港式民主・一|破除歐美民主迷思 探索香港選舉道路

    第六屆特首選舉提名期上周日(4月17日)結束,經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前政務司司長李傢超成為唯一參選人,被形容是「中央唯一支持人選」的他,極有可能是「一人模式」下產生的新特首。不過,也有不少人批評,這種無競爭選舉模式並不符閤民主原則,他們甚至擔心香港未來民主道路已經中斷。然而,這種批評所對照的標準是歐美理想化的民主設想,但忽視瞭實踐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民粹主義並無助於提升治理品質。具體而言,歐美民主到底存在什麼迷思? 「港式民主」深度報道係列文章四之一 香港人所追求的一人一票、低選舉門檻「.......


說好中國故事|與陳貝兒對話——從香港齣發說好國傢無窮之路

說好中國故事|與陳貝兒對話——從香港齣發說好國傢無窮之路

    上周在「2022紐約電影節」上,無綫電視(TVB)獲得多個獎項,包括陳貝兒主持的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陳貝兒早前已憑藉該片獲頒中央電視颱主辦「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節目組憑藉一輛車、五個人、歷時三個月、走訪六大省,深入10個曾經的深度貧睏區…… 這一路走來,陳貝兒對內地從一無所知到被中華文化深深吸引。適逢香港迴歸二十五周年,人們不免想像「一國兩製」的下半場會是什麼模樣,而陳貝兒選擇身體力行地說好中國故事。她現正參與錄製的新節目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同城市採訪瞭很多瞭不起的人物,「我一.......




港媒:習近平或於10月中旬視察深圳

網購優惠|I love kitchen廚具傢電4摺起!消委會高分氣炸鍋$499

約翰遜就違反封城令繳交罰款並緻歉 強調無意辭任英國首相

警持手令破啟晴邨毒品包裝中心拘兩男 起獲2萬元毒品

香港疫情進入最嚴重階段!首現捐血者確診「已知1人接受輸血」


前一篇新聞
創科企業重視培養「識貨」用傢
后一篇新聞
夫妻情深|南京街區大火丈夫捨身救妻 嚴重燒傷於淩晨去世





© 2025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