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8:02:01 PM
年過完瞭,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暖和瞭,又快要到瞭喝啤酒擼串吃小龍蝦的季節瞭。
很多人隻要想起夏季琥珀色的啤酒,配著冒著香氣的烤肉,就要流口水瞭。
但你知道嗎?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喝的常見的啤酒,都是智商稅!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大部分啤酒,那並不是啤酒,而是啤水。
瓶裝罐裝啤酒這幾年的銷量其實並不是太好。
從2014年開始齣現下滑,到2015年大幅度下降瞭5.1%,之後的增速分彆為:-0.1%、-0.7%、0.5%。
也就是負增長,也就是下滑!
所謂負增長,不過是找個好聽的詞。
就像罰錢不叫罰錢,叫做負激勵。
這纔是真正的贏麻瞭。
先來看排名第一華RUN雪花撐不住,2018年,一口氣關停瞭十幾個廠。
主要是兩個原因,首先就是年齡相對較大的人喜歡喝白酒,而經濟條件好的人,喜歡喝高檔白酒和紅酒,而現代的年輕人則喜歡喝調和酒與果酒,所以啤酒的市場下降瞭。
第二個原因就是大傢對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其實也不能說是品質,而是性價比,就是價格要適中,但是口感一定要好,加上進口的啤酒攀升,每年差不多以超過50%的速度在增長。
所以我們常見的啤酒價格確實非常便宜,但銷量依然下降。
為什麼?因為質量太水瞭。
這個水,就是字麵的意思!
物如其名。
其實真正的啤酒一般是采用的是精釀艾爾工藝,而我們常見的啤酒大多使用的是拉格工藝,俗稱工業淡啤酒,這兩種工藝大傢也不需要瞭解,隻要知道我們常見的就是夜市擼串小龍蝦時,三五塊錢一瓶的那種,越喝越寡淡,沒有味道,喝多瞭也不會特彆上頭的那種。
你還以為自己酒量大,其實是因為水越喝越多。
背後的原因讓人暖心。
嚴格來說做啤酒的主要原料是: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
酵母和水大傢都知道是什麼,就不多解釋瞭。
而麥芽並不是小麥,而是大麥。至於啤酒花,則是做啤酒的一種核心植物。
一般來說,有瞭這幾樣,纔能釀造齣傳統工藝的啤酒。
但我們常見的啤酒,那是摳到傢瞭,工藝和發酵時間上做手腳也就算瞭,原材料上也搞事情。
因為要節約成本,於是就大量使用大米、玉米做原料,降低麥芽的比例,降低成本。
畢竟大米和玉米比麥芽便宜多瞭。
這種啤酒口感特彆淡,跟喝水差不多,也沒有啤酒應有的粘稠感,就是我們夜市擼串常見的那種。
沒有啤酒特有的“澀”味。
很多人有誤區,感覺苦味太重的啤酒不好喝。
其實是錯瞭。
啤酒的那個苦味,就是來源於啤酒花,這玩意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能種植。
啤酒花對於啤酒,就像大蒜對於五花肉,是“靈魂”,有瞭它纔有啤酒迷人的口感和清爽的香氣,而且啤酒花還是一種天然“防腐劑”。
啤酒花放的少,就不能存放,最多不超過半個月,容易變酸或腐壞。但常見的那種啤酒,為瞭節約成本,就放糖漿,持續稀釋啤酒花加入的比例。
核心的麥芽和啤酒花的比例不斷降低,幾乎就剩下水瞭。
常見的啤酒的水分,高達90%以上。而且那水還不一定衛生。
因為你不知道他用的是什麼水!純淨水?蒸餾水?礦物質水還是自來水?
絕對是薛定諤的加水!
夏天的夜市經常有人一吹一瓶,一晚上連吃帶喝乾完一箱也沒問題。
但其實大多數時候,並不是真的酒量好,因為喝下去的啤酒實在太淡瞭。
大量的水喝下去,衝淡瞭僅有的那些酒精。
所以纔感覺越喝越得意。其實喝的不算是啤酒瞭。
真是紗窗擦屁股給露瞭一手啊!
喝的哪裏是啤酒啊,就是涼水和智商稅的混閤物啊。
再來看看,這個啤酒的成本結構。
例如一瓶5元的啤酒:包裝費占30%,也就是1.5元;經營營銷的成本、運輸費、稅費閤計20%,也就是1元;生産人工成本16%,是0.8元;大米、玉米和麥芽、啤酒花等原材料約占14%,是0.7元……
最大的成本就是包裝費和運輸費,而最重要的原材料麥芽、啤酒花等,反而占比最少。5塊錢的啤酒,原料隻有7毛錢,還要減去大米和玉米等,真正啤酒花和麥芽還能占多少?
有許多人不明就裏的人強行洗地:
5塊錢能買差不多一斤啤酒,這麼便宜知足吧。
這是把腦洞玩成腦癱瞭,強行洗不怕溺水嗎?
這麼便宜的啤酒,做廣告非常豪氣。
夜市和超市裏,印Logo的遮陽傘、桌椅和冰箱冰櫃到處都是,這些大多都是廠傢免費贈送的,隻要你進我的啤酒。
個彆城市還有推銷的漂亮小姐姐,據說提成很高,月入過萬是起步價。
這些經費從哪來?
誰喝誰買單!
彆說羊毛齣在狗身上,豬來埋單!
但凡有盤花生米,也不會醉成這樣!
說白瞭,就是為瞭節約成本,追求利潤造成的。
畢竟麥汁和啤酒花濃度越低,喝起來越沒味道,味道越寡淡。
常見的啤酒原料中大米的占比越來越高,成本就越容易控製。
啤酒釀造過程中,作為輔料的大米,從配角升到主角。因為大麥芽和啤酒花的價格,是大米的10倍。
單純的換瞭原料控製成本,也就算瞭,主要是收瞭智商稅後,還要割韭菜!
因為這幾年比較火的就是“精釀啤酒”,幾十元一瓶。
但是一喝就知道被忽悠瞭!
感覺價格這麼貴,一定是好酒瞭,但隻要嘗嘗,就會覺得跟常見的普通啤酒沒啥區彆!
所以啊,包裝能提升B格,但口感忽悠不瞭人……
我們再來看看數據!
精釀啤酒在10年間從64203韆升猛躥到646384韆升,上升10倍。
這幾年超市貨架上,各種精釀啤酒已經隨處可見,電商網購也很方便。
這是為什麼?因為常見的啤酒太渣瞭,大傢不喜歡!
就得造一個新概念來成為賽道,繼續忽悠!
所謂精釀,其實就是配料中加入大量糖漿和一些添加劑,人工提升口感。但無論哪種糖漿,都是為瞭提高啤酒發酵率,減少成本。
這樣啤酒提升瞭一定的口感,但是更沒營養。
而且配料沒有麥芽,但大米和澱粉的占比卻排在麥芽和啤酒花之前。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這還能被稱為啤酒嗎?
做啤酒的大聰明們,麥芽中摻雜大米和澱粉,那是真便宜。
還有玩文字遊戲,打擦邊球的。
就是“純生”之類的係列。
一般來講,市麵上的普通啤酒都是高溫滅菌消毒,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新鮮感其實並不好。而真正的純生啤酒,是新的釀造工藝,口感相對比較好,賣得也貴。
所以大聰明們開始在宣傳和包裝上動手腳瞭。
比如你看一下,把純生二字弄得很大,下麵加一個極小的“態”字。但啤酒隻有純生,卻沒有“純生態”這個種類。
這就是當年康師傅和康帥傅的區彆瞭!
壓縮原料成本,口味越來越寡淡,啤酒變成瞭啤水;而與此同時,包裝費和廣告營銷費卻居高不下。
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好啤酒喝?
所以你說這玩意算不算智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