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9/2022, 9:11:19 PM
寫生,作為一種觀察和記錄生活的方式,非常直觀地反映瞭藝術傢眼中的人、事、物,透露瞭藝術傢如何構建他們眼中的現實。
近日,由廣東美術館自主策劃,文化和旅遊部2021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寫盡蒼生――20世紀廣東美術傢人物寫生個案研究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展,對館藏多年未曾展齣過的數百件珍貴手稿進行梳理和展示,較為係統地呈現瞭黃少強、符羅飛、楊之光三位廣東美術大傢的人物寫生作品,並首次通過對比研究和展示,探究不同時代對“寫生”的不同訴求。
在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廣東美術館還以“共時/共情”為主題開展公共教育,由誌願者老師帶領觀眾體驗速寫教學,互動牆上還展示瞭過去一年間的觀眾投稿。在這裏,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寫生”觀察當下的世界。
廣東美術館以“共時/共情”為主題開展公共教育。
黃少強:嶺南畫派的人物寫生
“如果要復興中國畫,一定要復興人物畫。”呂子華介紹,作為嶺南畫派少有的人物畫傢,黃少強在其短暫的一生中留下瞭豐富的作品與文獻。在人物畫方麵,他將傳統中國畫中最具代錶性的綫條發揮到極緻,並融入瞭西化的技巧。
作為嶺南畫派的入室弟子,黃少強1919年師從高奇峰習畫,在其師的鼓勵下多次外齣郊遊寫生,曾到過肇慶、韶關、桂林、上海、杭州、天津、北平等地廣泛地舉辦展覽和結交朋友,黃少強也在自傳中稱1929年和1932年至1935年間為他的“周遊時期”。
《老婦(金陵道上)》 黃少強 20世紀30代 中國畫 24.5×38
《小販》 黃少強 20世紀30代 中國畫 30×41.5
《雨天》 黃少強 1935 中國畫 29.5×36.5
本次展覽還通過黃少強在“周遊時期”前後創作的作品呈現他的畫風轉變。呂子華介紹,黃少強在“周遊時期”的沿途寫生使他的畫風産生瞭變化。此前,他的作品塊麵感強、渲染深、體積感明顯,而在旅遊期間因條件所製,難以通過渲染等藝術手法作畫,隻能即興、迅速地塑造形象,轉而以綫條為主的筆墨意趣。
除瞭畫作之外,黃少強也為後世留下瞭非常多的文獻資料,如自傳、“周遊時期”相關展覽報道等。後期,他還緻力於傳道授業,不僅成立瞭民間畫會,還曾帶領學生在廣州、香港等多地舉辦展覽。
符羅飛:既是畫傢,也是革命傢
符羅飛是畫傢,也是革命傢,用“藝術鬥士”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他於1926年加入,以共産主義作為人生信仰,像新聞紀事一樣以寫生方式描繪人的生存狀態,用急促粗曠的綫條記錄下戰爭帶來的殘酷境況。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他迴到祖國,並在抗日文藝創作據點桂林結識瞭許多進步畫傢與知識分子。呂子華認為,符羅飛對現實的關注,既來源於個人齣身,也來源於接受的訓練。他齣身貧睏,曾經做過漁民和補鞋匠,曾漂泊南洋、南京、上海、日本、意大利等地打工和求學,其中在那不勒斯駐留的時間最長,達八年之久。其中,曾留學於意大利那不勒斯美術學院的經曆使得他繼承瞭那不勒斯畫派對現實的關照,更加強調貼近群眾。
《機船上的好新手》 符羅飛 1964 水彩畫粉彩畫 69×46
《土改農代會討論》 符羅飛 1951 素描 12×15
《行乞母子》 符羅飛 新中國成立前 素描 19×20
1946年湖南災情爆發,符羅飛與妻子乘車入湘寫生,畫下瞭飢餓的人民,一張張飽受現實摺磨的麵孔躍然紙上。當時繪畫的條件艱巨,往往隨手拿起包裝紙、草紙、信封就畫,既是為瞭方便,也是為瞭照顧世俗偏見和民間顧忌,避免群眾誤會,使采訪工作順利進行。
因此,符羅飛的寫生大多是十幾或幾十分鍾之內完成的。與在意大利求學時偏溫情、細膩 的筆觸不同,該時期作品所呈現的綫條短促、強烈,黑白對比明顯。這種速寫的風格一直延續到瞭新中國成立後,創作條件也開始有所改善,他纔開始使用更多的顔色,但依然把目光聚焦在勞動人民身上。
楊之光:建立國畫寫生的宏大敘事
在三位藝術傢中,楊之光接受的學院訓練時間最長。他 1950 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跟隨徐悲鴻、葉淺予、董希文等老師學習繪畫。在法國學院派造型主義的影響下,主要鑽研瞭素描、速寫和色彩。
楊之光對待作品極為認真。不同於以往展覽對於最終作品的呈現,展覽迴溯瞭《紅日照徵途》(原名《同誌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等三件作品的創作過程。在創作大型題材《紅日照徵途》時候,楊之光繪製瞭大量關於植物、場景、服飾、手勢、人像等素材,並且堅持當地的學員就到當地取材的田野式寫生。在 1959 年至 1976 年六易其稿的過程中,積纍瞭超過300 多張的寫生作品。
《紅日照徵途―場景》 楊之光 1970年代 素描 19.5×27
《紅日照徵途―農民站姿》 楊之光 1970年代 素描 15×20.5
《講習所速寫》 楊之光 1954 水彩畫 29×38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工農兵群眾是解放戰爭和國傢建設的主體,文藝創作的重點自然也落在工農兵身上,各個領域的藝術傢紛紛投入到新時期、新題材、新生活的創作中。
呂子華分享,當時曾流傳過一種聲音,就是中國畫在錶現人民形象和重大曆史題材中顯得相對薄弱。很多中國畫傢參與到第二次中國畫改革中,楊之光早期的創作便是在新曆史時期中國畫改造的洪流中産生的。為創作人物群像做準備,他還曾用中國畫的方法臨摹油畫,從而更好地學習、藉鑒油畫技巧。
采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實習生 陳舞泓 通訊員 劉丹妮
圖片:由廣東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