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4/2022, 10:17:37 AM
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曆史,是中國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傢逐步走嚮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的過程。從1840年至1912年,清朝統治力量不斷衰落,西方列強逼迫清廷簽訂瞭無數不平等條約,國傢主權損失嚴重。那麼這段屈辱的晚清史究竟發生瞭哪些大事呢,讓我們一起迴顧一下。
1840 第一次鴉片戰爭
對象:中國和英國
時間:1840年-1842年
事件:英國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為藉口,派遣遠徵軍侵華,清朝並不屈服,導緻瞭正麵衝突的爆發。最終清軍戰敗,英國傷亡523人,清軍傷亡22790人。
影響: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2 南京條約
對象:中國和英國
時間:1842年8月29日
事件: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大獲全勝,清朝被迫與英國簽訂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內容主要是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五口通商;關稅由中英雙方共同商定。
影響:破壞瞭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1843 虎門條約
對象:中國和英國
時間:1843年10月8日
事件: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利用清政府對國際慣例和國傢主權的無知,引誘清朝與英國繼續就通商口岸的製度進行談判,最終簽下《虎門條約》。條約內容主要是兩國定下海關稅則;在華英人犯罪,中國無權審判;給英國片麵最惠國待遇;英國艦隊可以停靠通商口岸。
影響:嚴重破壞瞭中國的主權,進一步損害瞭國傢利益
1844 望廈條約
對象:中國和美國
時間:1844年7月3日
事件:美國得知中英簽訂瞭《南京條約》後,便也想趁火打劫,於是派遣使者來華要求中方給予美國與英國同等的通商條件。最終清朝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抱著“一視同仁”的宗旨與美國簽訂瞭《望廈條約》。條約主要內容為美國在與中國通商、外交等方麵,享有與英國同等的權利。
影響: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內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擴大瞭對中國主權的侵害,這也是清政府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1844 黃埔條約
對象:中國和法國
時間:1844年10月24日
事件:法國見英國在《南京條約》與《虎門條約》中獲取瞭不少利益,分外眼紅,便派公使於1844年8月14日帶領8艘兵船到澳門秀肌肉。清政府無奈派齣欽差大臣與法國公使談判。法國公使在研究瞭中英和中美簽訂的條約後,提齣援引英、美先例訂立條約的要求。最終中法兩國簽訂《黃埔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是允許法國人在五個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貿易、停泊兵船;中方應該保護法國在華財産;中方若要改變關稅則需要與法國商量;法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給予法國片麵最惠國待遇;允許法國在五口建造教堂和墳地。
影響:使法國享有與美國在《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給中國造成災難性影響。進一步破壞中國的司法、關稅、領海自主權。
1851 太平天國運動
時間:1851年1月11日-1864年7月19日
對象:清朝中央和農民起義軍
事件:以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為首的農民軍從廣西金田村率先起兵反對清朝統治,隨後一路勢如破竹,攻入南京城。入主南京的太平軍開始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最後被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擊敗。1864年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南京)被清軍攻破,標誌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影響:是中國舊民主主義的開端,嚴重打擊瞭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1851 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
時間:1851年8月6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
事件:俄國見英國、法國、美國都在中國獲得瞭許多特權,自己也想分一杯羹,於是於1847年7月首次嚮中國提齣要在新疆塔爾巴哈台(今塔城)、伊犁和喀什噶爾(今喀什)“三處通商”。奈何俄國實力與先進資本主義國傢比略遜一籌,清朝嚴厲拒絕瞭俄國的無理請求。1851年1月俄國再次嚮中國提齣舊議。清政府怕“徑行拒絕,緻激事端”,隻得與俄國談判。最終於1851年8月6日簽訂瞭《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條約主要內容:允許俄國派領事管理通商事宜;中俄雙方在伊、塔兩地通商,“彼此兩不抽稅”;俄國人在伊、塔兩地犯罪中國無權審判;俄商在伊、塔建立的“貿易亭”不受中國管轄。
影響:這是近代以來中國與沙俄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使得沙俄獲得瞭在伊、塔兩地的諸多特權,中國西北的大門由此打開。
185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時間:1854年7月8日
對象:中國和英國、法國、美國
事件:1853年9月上海發生瞭小刀會起義,這讓外國商人感到瞭威脅,要求修改舊約。於是1854年7月8日英、美、法三國領事跳過與清政府商議的環節直接對外宣布《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條約規定取消1845年章程中由英國一國獨占居留地的條文;改變租地辦法,外國僑民嚮中國業主租地不必再得到英國領事許,直接由租地人嚮本國領事呈報即可;中國人進入租界建屋必須得到外國領事“允準”;租界可徵收地稅或碼頭稅。
影響:使中國喪失瞭租界內的行政司法稅收權力。
1856 第二次鴉片戰爭
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對象:中國和英國、法國
事件: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兩國在美俄的支持下再次發動侵華戰爭,擴大在華利益。因為這場戰爭的目的與鴉片戰爭一緻,所以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在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燒殺搶掠,無數瑰寶流失海外,戰爭最終以清朝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影響:加深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瞭中國沿海各省,中國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被外國侵略勢力肆意掠奪。
1858 璦琿條約
時間:1858年5月28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
事件:俄國趁中國疲於應對英法聯軍,以“從中調停”為由逼迫中國與俄國沿黑龍江、烏蘇裏江劃界,雖然清朝談判代錶奕山以《尼布楚條約》內容據理力爭,然而麵對俄軍蠻橫無理的武力威脅,奕山也隻能屈服,最終簽訂瞭《璦琿條約》。條約內容為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給俄國;中俄共管中國烏蘇裏江以東的領土;允許俄國船隻在黑龍江和烏蘇裏江航行。
影響:使中國領土和主權受到嚴重損失,俄國不費一槍一炮就從中國手中奪取瞭6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
1858 天津條約
時間:1858年6月13日-1858年6月27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美國、英國、法國
事件:1858年英法艦隊襲擊天津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後英法聯軍進犯天津,直逼北京,清政府急忙派欽差大臣與俄、美、英、法各國簽訂《天津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增設天津等11個城市為通商口岸;允許外國船隻在長江口岸往來;允許外國人在內地旅遊、通商、傳教;分彆賠償英、法400萬、200萬兩白銀。
影響:使俄、美、英、法獲得瞭一係列侵略特權。
1860 北京條約
時間:1860年10月24日-1860年11月14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英國、法國
事件:簽訂瞭《天津條約》後,1859年英、法、俄三國分彆派遣駐華公使來華換約。清朝為瞭首都的安全,加強瞭天津、大沽的防務以阻止各國公使進京,讓他們去上海換約。英、法拒絕在上海換約,決定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擊敗。為瞭找迴麵子英法決定再次阻止聯軍發動戰爭,1860年8月一萬七韆人的英法聯軍再次攻剋大沽,占領天津,擊敗瞭清軍主力。鹹豐帝見狀趕忙逃往熱河,並命恭親王奕�D留京與英法議和。最終清朝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瞭《北京條約》。《北京條約》是《天津條約》的擴大,主要內容是中國賠償英法的軍費漲到800萬兩;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璦琿條約》中規定的中俄共管的烏蘇裏江以東的土地徹底割讓給俄國。
影響:割讓瞭大片土地,進一步破壞瞭中國的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此以後中國失去瞭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齣海口。
1861 洋務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
對象:中國
事件:以奕�D、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錶的洋務派為瞭“自強”、“求富”開展瞭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産和科學技術的自救運動。
影響:推動瞭生産力發展,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産生,抵製瞭外國資本的湧入、促進瞭國防建設近代化。
1861 中德通商條約
時間:1861年9月2日
對象:中國和德國
事件:德國眼紅於英法兩國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在華取得的利益,便派齣遠徵軍想要逼迫中國讓德國取得與英、法、美、俄四國在華同等的權力和地位。清政府麵對德國的威脅,作齣妥協,與德國簽訂瞭《通商條約》。
影響:中國與德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使得德國獲取瞭與英、法、美、俄四國同等的在華利益。
1864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時間:1864年10月7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
事件:按照《中俄北京條約》規定,自1862年8月起清朝要派代錶與俄國代錶就勘分中俄西界進行談判。然而俄方擬定的草案與《中俄北京條約》規定的不符,將更多的中國領土劃分給瞭俄國,並且還悍然齣兵占領瞭這些多齣來的土地,造成既成事實。恭親王奕�D認為:“該國如此強橫,若不早為完結,誠恐釀成不可收拾之勢。”最終接受瞭俄國的草案,簽署瞭《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影響:改變瞭原定中俄邊界走嚮,中國丟失瞭更多的領土。
1874 北京專約
時間:1874年10月31日
對象:中國和日本
事件:1874年5月,日本在美國支持下派3000日軍侵犯台灣。10月31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北京專約》,清朝承認日本齣兵是“保民義舉”,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日軍撤齣台灣。
影響:日本政府麯解《北京專約》,稱清朝承認日本齣兵是“保民義舉”,就是承認瞭琉球人是日本屬民,琉球就是日本領土。清政府則指齣琉球是中國的藩屬國,條約中的“民”指的是1873年漂流到台灣的小田縣(即今岡山縣)民,不包含1871年漂流到台灣的琉球民。日本發揮瞭不要臉的特長,完全不聽清政府解釋,於1879年武力占領琉球,並改名為衝繩。中國從此以後失去瞭對琉球群島的主權。
1876 收復新疆
時間: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
對象:中國和新疆阿古柏部
事件: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領伊犁。清朝經過海防塞防之爭後決定收復新疆。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4月左宗棠率大軍進疆,接連收復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次年揮師南下接連攻剋達阪、托剋遜、吐魯番三城,南疆門戶洞開。至1878年1月清軍收復和田,取得瞭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至此,除伊犁外新疆大部全部收迴。
影響:粉碎瞭英國和俄國吞並新疆的陰謀,維護瞭國傢統一和領土完整。
1876 煙台條約
時間:1876年9月13日
對象:中國和英國
事件:英國在打開瞭中國沿海及長江門戶後還不滿足,想著從內陸再開一道門,於是便從19世紀60年代起開始尋找從緬甸和越南進入中國雲南的通路。1875年1月英國探路隊嚮雲南邊境進發,次月與雲南少數民族發生衝突,英國探路隊數名隨行人員被打死,英國立刻以此案為由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最終中英於1876年9月13日簽訂《煙台條約》,條約主要內容為中國嚮英國賠款20萬兩;允許英國派官員駐紮在雲南查看通商情形;英國保留由印度派員赴雲南之權;擴大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商船在沿江幾處通商口岸停泊起卸貨物;各口岸租藉免收洋貨厘金。
影響:英國擴大瞭在華通商特權,得到瞭入侵中國西南邊境的權力。
1881 伊犁條約
時間:1881年2月24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
事件:左宗棠打贏瞭阿古柏後,新疆隻剩伊犁沒有收復,清政府決定用外交手段收復伊犁,便遣使赴俄簽訂瞭《伊犁條約》,收迴瞭伊犁九城及特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卻也付齣瞭割讓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裏領土給沙俄的代價。
影響:俄國又多占中國七萬多平方公裏土地,使得俄國在華的經濟擴張延伸至中國腹地。
1883 中法戰爭
時間:1883年12月-1885年4月
對象:中國和英國
事件:法國侵略中國和越南引起瞭這場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戰場擴大到瞭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過程中法國雖然屢次占上風,卻無法取得戰略性的勝利,反而是清軍於鎮南關一役中給法國造成瞭巨大傷亡,法軍統帥尼格裏重傷,法國內閣垮台。然而最後簽訂的《中法新約》卻讓法軍不勝而勝,清軍不敗而敗。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相當於承認瞭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從此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影響:中國西南門戶洞開,外國侵略勢力可以長驅直入中國西南邊境。
1887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時間:1887年12月1日
對象:中國和葡萄牙
事件:自1535年起葡萄牙就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進而定居澳門半島,並於1851年和1864年先後占領澳門南麵的�胱械漢吐坊返骸�1887年清政府派代錶到葡萄牙首都就澳門協同中方緝查走私問題進行談判,中方同意葡萄牙可以繼續駐留、管理澳門,並於12月1日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影響:此條約是葡萄牙事實占領澳門三百年來中國政府對澳門地位做齣規定的第一個條約,嚴重損害瞭中國領土主權和國傢尊嚴。
1888 北洋水師成立
時間:1888年12月17日
對象:中國
事件:1888年清朝成立瞭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即北洋水師,有25艘主要軍艦、50艘輔助軍艦、30艘運輸船,全軍上下4000餘人。建立之初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影響:推動瞭中國近代現代化的海軍的加速形成,推動中國對海洋的關注,加強瞭海岸防綫的重視。
1894 甲午戰爭
時間: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對象:中國和日本
事件:日本民治維新後走上瞭資本主義道路,野心極度膨脹,確定瞭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隻得嚮宗主國清朝求援,日本也趁機齣兵朝鮮,企圖挑起與中國的戰爭。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標誌著甲午戰爭的開始,這一戰清朝被中原王朝韆年來的小弟日本揍得鼻青臉腫,賴以自豪的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最終中日簽訂瞭《馬關條約》,清朝喪失瞭東亞霸主的地位。
影響:甲午戰爭的失敗極大地打擊瞭民族的自信心,給中華民族帶來瞭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1895 馬關條約
時間:1895年4月17日
對象:中國和日本
事件: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簽訂的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島、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增設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
影響:大大地加深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掀起瞭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5 廣州起義
時間:1895年10月26日
對象:興中會和清政府
事件:興中會為踐行“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閤眾政府”的誓言,集中精力籌劃起義活動,企圖武力推翻清政府。1895年孫中山帶著鄭士良、陸皓東、陳少白來到廣州成立興中會廣州分會,開始籌劃10月26日預備發動的廣州起義,準備占領廣東省城,並希望以此引起連鎖反應,使得全國上下反對清政府的統治。然而起義計劃卻遭人泄密,最後功敗垂成。
影響:廣州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
1896 中俄密約
時間:1896年6月3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
事件:俄國趁中國甲午戰爭戰敗之際,藉口“共同防禦”日本,誘導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規定若日本侵占俄國遠東或中國以及朝鮮土地,中俄應該互相援助;中國允許於黑龍江和吉林等地造鐵路,方便俄國運輸部隊;無論戰時還是和平時期俄國都可以利用這條鐵路運送軍需品。
影響:俄國獲得瞭從西坡利亞鐵路穿過中國領土直達海參崴的特權,進一步威脅到瞭中國東北地區。
1896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
時間:1896年7月21日
對象:中國和日本
事件:《中日通商行船條約》是《馬關條約》的延續,規定中日可互派使節駐於對方首都;可以在對方通商口岸設立領事;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從商,允許日本人在中國內地旅遊、通商;日本取得在華的領事裁判權;日本在華獲得最惠國待遇。
影響:實現瞭多年來日本統治者企圖在中國得到的各種特權。
1898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
時間:1898年3月6日
對象:中國和德國
事件:德國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訂瞭《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將青島租給德國99年。
影響:青島淪為德國的殖民地。
1898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
時間:1898年3月27日
對象:中國和俄國
事件:沙俄趁德國侵占膠州灣之際,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旅大租地條約》,將旅順、大連租給瞭俄國。
影響:有瞭旅順和大連,東三省成瞭俄國的勢力範圍,大大提升瞭俄國在遠東的戰略地位。
1898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時間:1898年6月9日
對象:中國和英國
事件: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關於租藉新界的條約,清朝將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作為展拓香港界址租給英國,租期為99年。
影響:香港島、九龍、新界組成瞭完整的香港,英國強行將中國官員驅逐齣九龍城,使得香港地區完全脫離中國的行政體係。直到1997年香港纔重迴祖國懷抱。
1898 戊戌變法
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對象:維新派
事件:《馬關條約》簽訂後民族危機加劇,維新派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製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産階級改良運動。
影響:推動瞭清政府的自我改革,推動瞭中國的思想解放。
1898 訂租威海衛專條
時間:1898年7月1日
對象:中國和英國
事件:1898年7月1日清朝總理衙門大臣與英國駐華公使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海衛及其附近海麵租給英國25年。
影響:英國通過此條約在渤海灣強占瞭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鞏固瞭其在華北的軍事戰略地位,削弱瞭清朝在北京及華北地區的防禦。
1899 廣州灣租界條約
時間:1899年11月16日
對象:中國和法國
事件:1899年11月16日法國逼迫清政府簽訂瞭《廣州灣租界條約》,將廣州灣租給法國99年。
影響:使得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899 義和團運動
時間:1899年鞦-1900年9月7日
對象:義和團
事件: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農民運動。
影響:粉碎瞭帝國主義想要瓜分中國的計劃,打擊瞭清朝的反動統治。
1900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時間: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
對象:中國和英、俄、日、法、意、美、德、奧八國
事件:義和團運動惹惱瞭各國公使,八國聯軍趁機以鎮壓義和團的藉口發動侵華戰爭,想要瓜分中國。
影響: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政府,清朝無可救藥。
1901 辛醜條約
時間:1901年9月7日
對象:中國和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
事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前,慈禧太後攜光緒帝逃往西安,留下一個爛攤子交給李鴻章,讓他全權負責與八國聯軍議和的事,最終清朝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十一國簽訂瞭《辛醜條約》,賠償4.5億兩白銀;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軍;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綫設防的炮台;清政府保證嚴禁百姓參加反帝運動。
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全國人民不再對清政府抱有希望。
1905 中國同盟會成立
時間:1905年8月20日
對象:中國同盟會
事件: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於日本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通過瞭《同盟會宣言》和《同盟會對外宣言》,大會推舉孫中山為總理。
影響:同盟會是清末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産階級革命政黨,為推翻清政府、結束封建帝製起到重要作用。
1911 辛亥革命
時間: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
對象:革命黨
事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開始。此後引起全國上下一係列連鎖反應,到瞭1912年初全國有15個省級行政單位宣布獨立,清朝統治岌岌可危,最後在袁世凱的談判下,清帝退位。
影響:結束瞭中國兩韆多年的封建帝製。
1912 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1912年1月1日
對象:革命黨
事件: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建立中華民國。
影響: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1912 清帝退位
時間:1912年2月12日
對象:隆裕太後和溥儀
事件: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發布《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影響:平穩交接政權,維護瞭國傢穩定和領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