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7:27:08 AM
眾所周知,蔣介石有兩個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而且兩個兒子均跟其妻子宋美齡沒有什麼關係。
對於蔣經國與宋美齡的關係,在曆史的不同時期也是存在諸多微妙的變化,對於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母子、有著名義上母子關係的政治競爭對手,大傢對他們的相處也是頗為有興趣。
蔣經國十幾歲便被蔣介石送去蘇聯留學,名為學習其實頗有“太子質子”的意味,所以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時蔣經國並不在身邊,等到中美關係緩和蔣經國終於得以迴國時,蔣介石早已經與蔣經國的親生母親毛福梅離婚另娶瞭宋美齡。
盡管為瞭讓兒子接受這個隻比自己大十三歲的母親,蔣介石早就經常通過信件嚮蔣經國介紹宋美齡,迴國後的蔣經國依然不能很好的接納這位毫無血緣關係還逼走自己親生母親的陌生的“母親大人”。
宋美齡也並沒有把蔣經國視如己齣,兩人的政見甚至時常相左,更像是蔣介石門下有些不同政見的兩位政治參與者。
隻是宋美齡清楚蔣經國一直是蔣介石想要委以重任的接班人,也並不會徹底跟其鬧僵,二人一直在蔣介石麵前維持著錶麵和諧。
就是這樣一直既不溫暖也不到冰點,沒什麼溫度的“母子親情”,到瞭二人晚年反而有所緩和,宋美齡在蔣經國重病之時甚至專程從美國飛迴探望,
直到蔣經國逝世,宋美齡並不如真正的對手倒下那般開心,說齣瞭一句反而顯得格外落寞的感慨。
第四段婚姻
如前所說,作為蔣介石唯一的親生兒子,蔣經國並非宋美齡所齣,而是蔣介石與毛福梅之子,這也為二人日後的各項矛盾埋下瞭根源。
毛福梅是在蔣介石年少時由傢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的傳統婚姻發妻,其比蔣介石大五歲,是蔣介石老傢浙江奉化本地人。
1901年,毛福梅就與蔣介石結為夫妻,是一位非常賢惠傳統的女性,精心打理蔣介石的生活起居。
但兩人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共同話題,毛福梅本身也沒有接受過教育,文化水平很低,在思想學識上二人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在蔣介石前往寜波求學時,毛福梅也隨同前往,並且進入學堂開始讀書,但蔣介石隨後又前往日本留學,毛福梅不再隨同一起前去,兩人便聚少離多。
1910年,毛福梅生下瞭蔣經國,但這位長子的到來似乎也沒能挽救父母二人越行越遠的婚姻關係。
蔣介石與毛福梅的這段婚姻就這樣不冷不淡地維持著,直到蔣介石遇到宋美齡。
在這期間,蔣介石還跟另外兩個女人有過婚姻關係。
一位便是齣身風塵的姚冶誠,其跟蔣介石是在歌舞廳的某次宴會偶然相遇,最終被納為妾室。
姚冶誠跟蔣介石同齡,幼年時便父母早故,生活無依無靠,原本曾經有過一段婚姻,但其丈夫染上瞭鴉片,敗盡瞭傢底,姚冶誠也最終成瞭歌舞廳裏的交際花,跟風流成性的蔣介石結識,不久兩人便産生情愫。
蔣介石還將姚冶誠帶迴瞭奉化老傢見過瞭父母和妻子毛福梅,但兩人的生活並不如想象中融洽。
齣身風塵的姚冶誠身上帶有許多不良嗜好,文化素質和個人素養並不高,甚至嗜賭成性,更不能照顧蔣介石的生活起居,最後兩個也是開始分居,這段本就無名無分的感情也就不瞭瞭之。
另一位是齣身商人傢庭的陳潔如。
蔣介石在國民黨員張靜江傢中見到瞭陳潔如,當時的陳潔如年僅十二歲,蔣介石就對其一見鍾情並且展開追求。
但陳潔如的傢人並不同意這門婚事,認為女兒年紀還小,蔣介石也已經有瞭傢室,兩人並不閤適。
但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對陳潔如的追求,幾年以後陳潔如的父親去世,蔣介石便主動前去幫忙。
這時候蔣介石和原配妻子毛福梅和妾室姚冶誠都幾乎不再往來,陳傢纔終於答應將女兒嫁給蔣介石。
於是三十四歲的蔣介石和十五歲的陳潔如在上海舉行瞭婚禮。
兩人的感情並沒有什麼大的分歧,陳潔如的教育背景也還算能夠幫得上蔣介石,蔣介石任職
黃埔軍校
期間,陳潔如還能幫其處理文件。
但這段婚姻也僅僅持續到蔣介石遇到宋美齡之時。
為瞭利益也好,真正的愛慕也罷,蔣介石遇見宋美齡之後就決心一定要將宋美齡娶進傢門。
宋傢人一開始自然是不同意這門婚事,包括宋美齡本人在剛開始也並不想要嫁給蔣介石。
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
宋藹齡
便從中勸和,勸說瞭宋傢其他人同意這門婚事,唯獨宋傢老夫人依然不同意。
宋老夫人信奉基督教,堅決不允許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人做妾室,蔣介石便堅決和唯一有著正規結婚手續的結發妻子毛福梅辦理瞭離婚手續,姚冶誠此時也已經離開瞭蔣傢,蔣介石又將陳潔如送去國外進修。
甚至蔣介石還登報聲明自己已經與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等人沒有任何關係,由此便清除瞭所有自己迎娶宋美齡的障礙。
之後蔣介石宋美齡兩人便順利完婚。
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自1927年與蔣介石離婚後,隻得留在奉化老傢,居住在蔣傢祖宅。
不幸的是,1939年12月,毛福梅在一場日軍飛機轟炸中被炸死,這也讓蔣經國十分傷心,並且認為這都是由於宋美齡的齣現,纔讓母親不得不和蔣介石離婚,隻能居住於祖宅,最終沒能逃過如此噩運。
由此,便埋下瞭蔣經國和宋美齡二人矛盾的種子。
政治競爭對手
蔣介石和宋美齡婚禮舉行時,蔣經國仍在蘇聯留學。
在此之前蘇聯方麵為瞭紀念孫中山在莫斯科成立瞭莫斯科中山大學,號召中國革命青年前去學習,蔣經國便想要前往學習,當時的蘇聯也是支持中國革命推翻北洋政府的,蔣介石便放心讓蔣經國前往莫斯科學習瞭。
蔣經國在莫斯科學習過程中,變現一直非常齣色,但1927年蔣介石在國內發動的反革命政變還是影響到瞭身在莫斯科的蔣經國,蔣經國隨後還發錶瞭批判蔣介石的聲明,蔣經國稱蔣介石背叛瞭革命,成為瞭中國工人階級大眾的敵人,也成為瞭自己的敵人。
隨後蔣經國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以優秀的成績順利畢業,又被保送到瞭列寜格勒紅軍托爾馬喬夫軍事政治學院繼續深造,並且於三年後順利畢業。
但此時的蔣經國卻處於非常睏難的境地,此時蔣介石在國內與共産黨的關係破裂,並且大肆圍剿共産黨,王明此時在莫斯科又有一定的權勢,便先後將蔣經國派往機械廠、農場、改造營等地工作,不允許其迴國。
此時的蔣經國更是不盲從父親,有瞭自己獨立的政治見地,蔣經國申請加入瞭蘇聯共産黨,與蘇共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直到1937年國民黨與蘇聯關係緩和時,蔣經國纔得以迴到國內。
雖然自蔣介石宋美齡結婚後一直沒有迴國,但其對於父親另娶一事是知情的。
蔣介石為避免蔣經國迴國不認宋美齡,在其迴國前就常通過書信嚮蔣經國介紹宋美齡,還用宋美齡的名義寫信關心蔣經國,蔣經國迴復的信件中也並沒有錶現齣激烈的反對,甚至遵從蔣介石的意思稱宋美齡為母親大人。
原本蔣介石一位有瞭這番工作迴國後的蔣經國便能很快接納宋美齡,但事實並不如蔣介石希望的那樣如意。
蔣經國迴國後並沒有認隻比自己大十三歲的宋美齡為母親,哪怕蔣介石一再暗示,也並不會叫宋美齡母親大人,而是隻稱呼其為“蔣夫人”。
迴國後的蔣經國沒有在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傢庭中過久停留,便迴到瞭奉化老傢生母毛福梅的身邊。
父親與宋美齡的和諧美滿的生活和對從小陪在自己身邊將自己帶大的生母的冷落拋棄,蔣經國都看在眼裏,麵對生母晚年淒涼的生活,蔣經國自然無法接納宋美齡這個無故闖入他們生活的外來者。
而宋美齡其實也並沒有將蔣經國視如己齣對待的心思,他們二人的關係更像是有著政治競爭的對手,宋美齡知蔣經國不會接納自己,也一心想要在娘傢有個靠山,扶持大姐宋藹齡的孩子孔傢兄弟二人。
蔣介石一直想要調和二人的關係,但二人的矛盾反而愈發變多。
隻是蔣經國隻宋美齡還是自己名義上的母親,更不敢違背父親的意願與其徹底割裂,宋美齡也隻蔣經國是蔣介石有意培養委以重任的接班人,所以並不會徹底撕破臉。
二人在蔣介石麵前維持著虛僞的和平關係,直到1948年蔣經國接受蔣介石的命令前往上海整頓經濟之時,兩人的矛盾愈發尖銳暴露無遺。
1948年,國內的經濟通貨膨脹水平已經到瞭非常嚴重的地步,百姓買東西都要扛著許許多多的錢,蔣介石對此現象也非常頭痛,便讓蔣經國前往上海,整頓金融市場。
蔣經國來到上海,發現經濟市場主要就是被一部分官僚把控物資給搞亂的,便開始自己的“打虎行動”,還揚言自己“隻打老虎不拍蒼蠅”。
整頓行動初期有些效果,但此時
杜月笙
找到蔣經國,因為他的兒子和女婿都在蔣經國整頓之列,杜月笙便對蔣經國說,蔣經國若是能打到最大的老虎,自己纔是真正的佩服他。
這最大的老虎,指的就是孔傢兄弟。
孔傢兄弟是宋美齡的外甥,大姐宋藹齡是他們的母親。
這層關係不知道是否曾令蔣經國感到為難,總之最後蔣經國查封瞭孔令侃的揚子公司,並且將其控製帶走。
如此一來,宋美齡自然也不會示弱,孔傢兄弟是宋美齡想要扶持的對象,是希望宋孔兩傢樹立的靠山,宋美齡處事也嚮來彪悍,這次自己的外甥被抓自己也自然會乾預。
最終,宋美齡連個招呼都不打,就直接來到瞭蔣經國的住處帶走瞭自己的外甥,門衛見是蔣介石的夫人也並不敢阻攔。
蔣經國的這次“政治首秀”就在宋美齡的包庇乾預下無疾而終,調查整頓終究是草草收場,蔣經國與宋傢孔傢也便留下瞭深刻的矛盾。
蔣介石深知蔣經國與宋美齡之間的矛盾,而宋美齡無兒無女蔣介石更是擔心自己去世以後蔣經國會為難宋美齡,於是
曾在去世前兩次立下遺囑,要求他的兩個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都必須聽從母親宋美齡的教誨,隻要是還認自己是他們父親的,就必須認宋美齡是他們唯一的母親,不準認其他人作為母親。
蔣經國自然是答應瞭父親的這一要求,在蔣介石去世以後,蔣經國並沒有在其他方麵為難宋美齡。
但二人仍然經常在政見上有許多分歧,蔣經國便在政治方麵故意冷落宋美齡,其掌握實權以後也逐步撤換瞭國民黨政府關鍵位置上支持宋美齡的官員,自己也並不經常迴到府邸看望宋美齡。
蔣經國還宣布,將會將父親蔣介石的遺體與生母毛福梅閤葬,即使蔣介石生前曾經明確錶示自己想要和宋美齡閤葬,同時蔣經國還錶明瞭,自己會全力挽迴社會局麵,尊重父親的遺囑好好照顧宋美齡、不讓其參與政治。
這些決策似乎是在赤裸裸地嚮處於政壇的宋美齡錶示,自己會接管所有政治事務,而不會再讓宋美齡乾政。
於是,蔣介石去世後不久,宋美齡便獨自前往美國定居。
晚年緩和
定居美國的宋美齡遠離瞭政治權利的紛擾,並不再和蔣經國進行政治上的爭鬥。
或許是為瞭實現對父親的承諾,蔣經國也沒有就此遺忘這位“母親”,蔣經國經常緻電問候宋美齡,也會派人前去探望,兩人的關係反而趨於緩和。
蔣介石在世時一直參與政治的宋美齡對治國理政依然有一定的敏感度,蔣經國便經常寫信詢問宋美齡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宋美齡也都耐心一一作答。
當然這並不代錶二人的觀念趨於一緻,甚至1979年中美建交之時,宋美齡還對此非常的憤怒,特意緻電蔣經國將其大罵瞭一通,而後又專門撰文痛批蔣經國的無能,隨後數月不再迴復蔣經國的來信。
蔣經國也並沒有因此繼續疏遠宋美齡,甚至專門讓自己最受宋美齡寵愛的小兒子前往美國哄宋美齡開心,又讓兒子勸宋美齡迴國。
此時的蔣經國也已經身患重病,錶示希望宋美齡能夠迴到台灣團聚,最終宋美齡在蔣經國兒子的陪伴下迴到瞭台灣。
對於宋美齡迴台灣後二人相處的情形,總是有多種說法。
有人說,據蔣經國的警衛迴憶,在蔣經國病情非常危重之際,許多親朋好友前來看望,而宋美齡是最後一個到的,到達之後她隻在門口看瞭一眼,也沒進去說什麼便迴瞭住處。
也有人說,宋美齡迴到台灣時為錶重視蔣經國甚至親自到機場接機,接機時還不小心摔瞭一跤,這也讓宋美齡看齣來蔣經國確實病情嚴重身體大不如從前,二人在蔣經國去世前的一段時間裏常在一起說笑,宋美齡也經常在蔣經國病床前陪伴,仿佛過去的矛盾並不存在一般,關係非常和諧。
總之無論是哪種情形,都代錶瞭二人在晚年最後的時光瞭,反而放下瞭許多芥蒂。
1988年1月13日下午1點55分,蔣經國突然大齡齣血,引發瞭休剋和呼吸衰竭,於3點50分最終病逝,享年78歲,當人們把消息告訴宋美齡時,宋美齡正在自己的臥室準備睡覺,得知這一消息,宋美齡一時顯得有些悲傷落寞,沉默久久,最終說齣瞭一句話:
“人生真無常,連一個招呼也沒打就這麼爽快地走瞭。”
短短一句話,似乎道齣瞭生命無常的無奈,也徹底放下瞭幾十年來二人的矛盾隔閡。
這個並不十分承認自己、自己也無法做到視如己齣的兒子,自己政壇上多年來針鋒相對的對手,在真正倒下之時,帶給宋美齡的卻是十二分的落寞與悲傷。
蔣經國去世後,台灣當局為其舉辦瞭隆重的葬禮,而在這隆重的儀式背後,更是暗流湧動的權力爭奪。
放眼此時的蔣傢後代,蔣孝文已經生病多年臥床不起,蔣孝武還外放在新加坡,隻有蔣孝勇在蔣經國病危之際能夠幫忙處理一些政事,此時的蔣經國也早已經決意不再讓蔣傢後代參與國民黨政事,於是也不會讓蔣孝勇觸及到權力的核心。
而此時,李登輝作為最有希望的繼任者便開始逐漸活躍起來。一直以來,李登輝都錶現齣一副學者型官員的樣子,對政治權力鬥爭錶現齣並不十分感興趣的樣子,其學者派頭和雲淡風輕的麵貌贏得瞭蔣經國的信任和倚重,在1984年就被提升為“副總統”,並且順利進入瞭中常委,一度成為蔣經國刻意培養的接班人。
蔣經國去世不久,李登輝也就順理成章地宣誓繼任瞭“總統”一職。
按照台灣當局的政壇傳統,接任蔣經國“總統”一職的李登輝也應該順利接任蔣經國背後國民黨黨主席的職位。
而此時,在蔣經國生前就與其政見經常不閤的宋美齡依然錶現齣瞭並不希望李登輝接任國民黨黨主席的意願。
晚年的宋美齡雖然比起蔣介石時期在蔣經國的運作下在政治方麵的影響力已經逐漸減弱,宋美齡也自己遠離台灣前往美國定居,但其實此時的宋美齡也並不如想象的那般軟弱,晚年的宋美齡依然保持著強勢而凶悍的作風。
蔣經國去世之時,宋美齡還時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的首席主席,為錶尊敬,李煥將運作李登輝作為代理主席一事報告給瞭宋美齡,還把國民黨中央的提案讓宋美齡過目。
宋美齡便讓人送信給李煥,並沒有明說自己反對李登輝代理主席的理由,但說明瞭要求按照黨章通過正式的流程纔可以有李登輝擔任國民黨黨主席,在13全召開之前,應由中常委輪流代理執行主席職務主持工作。
宋美齡還通過其他途徑要求暫緩李登輝代理黨主席一事,但此時的台灣政壇中宋美齡的影響力已經很弱,很多有纔乾的新培養的年輕人也並不瞭解國民黨在大陸時宋美齡對政治工作的參與與貢獻,對宋美齡想要乾預政治的行為錶現齣瞭方案。
最終,國民黨中常委通過瞭提案,李登輝順利代理黨主席一職,宋美齡的乾預沒能成功,最終也隻得放手。
蔣經國去世以後,晚年的宋美齡依然試圖活躍在政壇,但其迴到台灣後的際遇非常一般,一直不能順利施展。
總結其中原因,一方麵宋美齡曾經在政壇的“如魚得水”,非常依靠其第一夫人的身份和蔣介石的縱容,而依附性的權力就勢必會隨著所附著的主體權力的消失而有所減弱。
雖然宋美齡一直想把“第一夫人”的名頭變成自己專屬,對後麵其他“總統”夫人被稱為第一夫人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認的是第一夫人這個名頭已經完全不屬於她,甚至隨著蔣經國的逝世以後,蔣傢在台灣政壇已經是真空權力的存在,而作為蔣介石的夫人、蔣經國的繼母,其還能擁有的影響力之弱勢可想而知。
僅憑藉當年殘留的一點政治影響力,和老部下齣於情感上對其的尊重和顧及,晚年的宋美齡想在現實的政治角逐中是無法獲得任何優勢的。
更何況宋美齡本事的政治理念就有著很大的局限。宋美齡本人有著很濃厚的“中華民國”情節,更是一生都在反對共産黨,其狹隘額政治目光讓她根本無法在日新月異的國際形勢麵前立足,不能統攬局勢的變遷。
宋美齡企圖以一人之力阻止李登輝按照慣例程序接任成為代理黨主席一事就嚮社會大眾傳達瞭其想要恢復國民黨獨裁專製的政治理念,其單方麵製造的這場代理黨主席案的黨內紛爭,跟愈加開放民主的民主政治發展方嚮背道而馳。
可見宋美齡的政治理念已經十分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其嘗試“乾政”的行為也就會愈發引得台灣政壇乃至社會民眾的反感。
無論是齣於什麼原因宋美齡想要阻止李登輝繼任國民黨黨主席,或許是宋美齡提前看到瞭李登輝其人掌握實權後的危險性,但作為政治人物卻缺乏對時代脈搏的把握,沒有通過閤理的途徑更新並錶達自己的政治理念,似乎就必然昭示瞭其鬥爭失敗的結局。
2003年,宋美齡逝世,享年106歲,這個一生行事作風強勢凶悍、政治理念又狹隘固執的“第一夫人”再送走其“總統”丈夫和兒子之後,也終究嚮世界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