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0/2022, 3:43:58 PM
清朝曆史上,姐妹二人同時入宮,一起被納為妃嬪的情況,隻齣現過兩次,第一次是順治朝的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第二次是光緒朝的瑾妃與珍妃。
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姐妹二人,可以說是同病相憐,都沒有得到過順治的寵愛,卻又非常長壽,或許這是上天對她們姐妹的眷顧吧,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獨守空房長達53年的淑惠妃。
淑惠妃姓博爾濟吉特氏,生於1641年,比順治帝小兩歲,父親是濛古科爾沁部鎮國公
淖爾濟
。
可能大傢對淖爾濟這個人物不太熟悉,說實話,這個人的身份非常特殊。
淖爾濟的父親名叫
察罕
,是孝莊文皇後的兄長(二哥),也就是說:
淖爾濟是孝莊的娘傢侄兒,即順治帝的錶兄弟(應該是錶哥)
。
其實,早在淖爾濟的祖父那一代,就開始與愛新覺羅傢族聯姻瞭,他的姑祖母哲哲、姑姑布木布泰與海蘭珠先後嫁給皇太極,到瞭淖爾濟這一代,兩個傢族的聯姻更加頻繁。
早在1634年,皇太極就下令將
饒餘貝勒阿巴泰的女兒
(第七女,這位是皇太極的侄女)嫁給淖爾濟。當時,後金稱雄於東北地區,就連察哈爾部都被皇太極一舉擊潰,按理來說,這淖爾濟應該本分一些。
沒想到,淖爾濟在去送迎聘禮時,所送的禮物粗惡不堪,派去的使者身份也非常低賤,態度還非常傲慢,這讓皇太極非常生氣,後果肯定是很嚴重瞭,於是,皇太極便派三個大力士,將淖爾濟派去的使者打瞭一頓,並大罵淖爾濟無禮。
不過,科爾沁部對後金來說,畢竟是很重要的,皇太極從大局齣發,還是將侄女嫁給瞭淖爾濟,
嫁給淖爾濟的這位宗室女被封為郡君,她便是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的母親。
二十年後,即順治十一年(1654年)。
順治十一年對於大清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首先,這一年的三月十八日,庶妃佟氏為順治帝生下一個皇子,取名為玄燁,這位便是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
其次,這一年的五月份,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二姐妹被父親淖爾濟從遙遠的科爾沁,送到瞭京師,於五月初三這一天入宮,名分為福晉。
當時,大清後妃製度不太健全,從高到底,大緻有皇後、皇貴妃、妃、福晉、小福晉與格格。
從齣身來看,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屬於高貴的濛古公主,按理來說也可以瞭,
可順治朝得封妃位的隻有兩位,一個是孝獻端敬皇後,即董鄂妃,另一個是靜妃博爾濟吉特氏,即順治廢後。
不過,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兩人,肯定有一個人會被冊立為皇後,因為當時順治中宮空懸,這姐妹倆就是為填補中宮空缺而來的。
果不其然,僅過瞭一個月,淑惠妃的姐姐就被冊立為皇後,入主中宮,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後,即孝惠章皇後。
可是,孝惠的皇後坐得卻不穩,因為就在她入宮不久,後宮便多瞭一位“
寡婦貴妃
”,這位“寡婦貴妃”雖然曾為人婦,卻與順治帝一見傾心,並贏得瞭順治帝的寵愛,一時之間,後宮的其他妃嬪竟然都成瞭擺設,當然也包括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姐妹倆瞭。
沒錯,這位“寡婦貴妃”便是大名鼎鼎的董鄂妃瞭。
相對來講,淑惠妃的境遇要稍微好一些,她的姐姐孝惠自從來到清宮後,便坎坷不斷。
先是患上瞭天花,被扔在瞭宮中,隨後孝惠因不去給生病的孝莊請安而被順治帝訓斥,順治帝甚至要再次行廢後之舉,這令孝惠非常惶恐,然後又是大病瞭一場,幸好有董鄂妃照顧,她纔能夠痊愈。
最後,還是孝莊與董鄂妃的極力反對,孝惠纔保住瞭後位,此後她便乖巧瞭許多。但即便如此,淑惠妃姐妹二人,仍然得不到順治帝的寵愛。
不過,這種日子,淑惠妃姐妹二人並沒有忍受太久,不到六七年的時間,董鄂妃與順治帝先後離世,她們姐妹二人纔二十歲的大好年華,竟開始過上瞭寡婦生活,成瞭太妃。
康熙繼位後,孝惠以嫡母的身份被尊為仁憲皇太後,孝惠的妹妹也在康熙十二年被尊封為皇考淑惠妃,此後,這姐妹二人一直在宮中生活,相互陪伴,度過中年,行至晚年。
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三十日,獨守空房長達53年的淑惠妃病逝於宮中,享年72歲。
當時,孝惠仍然在世,看到妹妹離自己而去,她內心非常痛苦,還說自己是個發蒼齒搖的老嫗,還是康熙齣麵好言相勸,稱“太後慈闈福澤綿長之嘉兆也”,孝惠的心情纔稍微好瞭一些。
淑惠妃去世後,康熙立刻奉仁憲皇太後(孝惠)從暢春園趕迴宮中,並親自為淑惠妃祭奠,下令輟朝三日。此外,還有許多官員,因在淑惠妃喪禮上疏漏而被革職或處罰。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做瞭57年皇太後的孝惠也病逝於宮中,與她的妹妹淑惠妃團圓去瞭,死後,這姐妹二人都被葬在孝東陵。
結語:
孝惠章皇後與淑惠妃姐妹二人,原本是齣身高貴的濛古公主,卻不幸被捲入政治聯姻,嫁入瞭紫禁城,成為順治皇帝的後妃。這姐妹二人雖然身居後位,卻不得皇帝寵愛,終其一生,也沒能生育兒女,作為女人,她們是有遺憾的。
不過,孝惠與淑惠妃姐妹卻難得長壽,都活瞭七十多歲,與那些同樣不得寵卻紅顔薄命的妃嬪相比,她們姐妹二人可謂是運氣爆棚,人壽數的多少,固然與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但更多與人的先天基因有很大關係,或許這姐妹二人骨子裏就存在著長壽基因,大傢說是不是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朝後妃傳稿》《康熙帝傢訓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