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8:45:11 AM
全文共1749字,閱讀時間約為3分鍾
我國宋朝時期經濟發展達到空前盛況,但是宋朝邊境地區一直飽受遼國侵襲,宋朝的軍事實力一直被人詬病,宋朝政府也多次改革試圖增強軍事實力。
但是改革卻未能持續貫徹下去,宋朝的軍事實力沒有得到徹底改善,在邊患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宋朝簽署瞭很多不平等條約,削弱瞭宋朝的國力。
宋朝奉行以經濟換和平的外交政策,纔勉強得以安寜。積貧積弱的宋朝最終為軍力衰弱付齣瞭代價。
宋朝經濟發達,土地政策上主張不抑製兼並,解放瞭大量勞動力,大量人口湧入手工商業,宋朝商品經濟十分發達,是宋朝財政收入大戶。
政府對於商業發展也秉持支持態度,宋朝一度齣現資本主義萌芽,躍居世界經濟強國,後來的王朝難以望其項背。
那麼,宋朝時期是如何探索富國強兵的?多次嘗試中興的宋朝軍事為何無法取得成效,始終被遼國壓製?
一、北宋軍事情況
北宋承襲後周,在政權更迭時並未發生大規模戰爭,所以宋朝完美繼承瞭後周的兵力,軍力較為強盛。
可是在平定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之後,宋朝在北部邊境地區遭遇瞭遼國的狙擊,與遼國的交戰敗多勝少,逐漸從主動進攻轉為收縮防守,個彆皇帝好大喜功,注重數量而不是質量,造成冗兵局麵。
二、王安石變法
1、行置將法
在北宋中後期,宋朝的軍隊製度已經到瞭不得不改的地步,神宗時期,皇帝重用王安石開展變法,試圖提升軍隊戰鬥力。
北宋建立之初,太祖皇帝為瞭防止陳橋兵變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奉行重文輕武的官僚體係,采取以高官厚祿換兵權的方式收迴兵權。
為瞭保障中央軍力的絕對優勢,朝廷內部禁軍規模大,戰鬥力強,而地方上保留的廂軍,則主要負責地方治安維穩,中央集中而分散地方,防止地方大員擁兵自重。
為瞭防止結黨營私,朝廷會頻繁更換統兵將領,而這會形成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窘況,宋朝國防力量羸弱也成為必然。
置將法的主要內容就是在軍營中篩選軍事素質高的軍官,將他們派往各地帶兵,訓練的結果直接上報朝廷,任何機構不能乾預。
同時積極推行裁軍,清除老弱病殘,優化軍隊內部人員結構,肅清吃空餉的軍士,緩解中央對於軍隊的財政負擔。
2、行保甲法
保甲法類似於今天的民兵組織,通過十戶一保,五保一大保,十大保一都保的形式進行編組,每戶若有兩名及以上男丁,就必須齣一個男丁加入組織。實行屯田製的方式,平時種田,戰時或動亂時協助廂軍維護地方治安。
3、行保馬法
古代時戰馬是軍事鬥爭中的稀缺資源,尤其是宋朝時期,北部邊患日甚,遼國大軍壓境,抵禦遼軍需要戰馬配置騎兵。
但是宋朝的馬業相比於商品經濟發展相差很大,為瞭調動養馬積極性,保馬法規定給予養馬戶一定優惠補貼,適閤馬業發展的地方每戶人傢至少養一匹馬。
並由官方收購,保證農戶養馬的收入,但是由於飼養不慎導緻馬匹死亡,則要支付給朝廷一定的賠償金。
三、變法失敗的原因
1、急功近利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最大原因在於缺乏民意基礎,前期宣傳不足,各領域變法涉及的麵廣,輻射人口多,雖然變法對於宋朝弊病有一定的洞察力,但是其變法過於急功近利,未能給百姓適應的時間,缺乏試點直接推行,在民間缺乏執行的基礎。
2、內部矛盾
變法在內部推行的時候遇到瞭極大阻力,包括神宗皇帝在內,變法無法推行的主要原因還是內部矛盾重重,觸及瞭內部官員的利益。
當變法受阻以後,為瞭穩定政局,神宗不得不將王安石罷相。新上台的呂惠卿與王安石水火不容,變法派內部爭鬥損耗瞭變法的持續性。
在宋朝內部,反對派的勢力也很強大,以蘇軾、司馬光為代錶的反對派成為變法的阻力。後期反對派對變法中的一些內容錶示贊同,王安石固執己見,將陣營視為“非黑即白”,不懂變通,反對派內部盡是些口是心非之人,變法派勢力自然羸弱。
宋朝時期經濟發達,但是軍事實力羸弱,無法抵禦北方遼國的壓迫,宋朝齣現冗兵、冗費的狀況,宋朝皇帝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於是啓用王安石來進行變法。
王安石變法在軍隊方麵確實起到瞭一定作用,優化瞭內部兵員結構,去除瞭老弱病殘的影響,同時革除吃空餉的弊病。
其中的置將法更是打破瞭宋朝以往分散兵權的做法,對於戰鬥力提升起到瞭重要作用。但是,變法在施行過程中也遇到瞭重重阻力,導緻變法最終失敗。
究其原因,一是變法過於急功近利,缺乏廣泛的民意基礎,二是內部矛盾重重,反變法派勢力強大,王安石固執己見,內部難以達成共識,就連皇帝自己都模棱兩可,忌憚反對派勢力的反攻。
參考文獻:《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