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2:20:45 PM
堅持每天更新 . 隻為親測有效
本文來源:趙序茅科學網博客,作者 | 趙序茅,原標題 | 畢業緻謝:我從來不曾優秀過,日期 | 2019-9-3
小時候,媽媽帶我去商店買鉛筆,商店老闆拿齣一支瑕疵品。媽媽要求調換,老闆說:給你一支金筆也無用。那時我很小,不理解此話何意,隻看到媽媽低頭不語。
我小學升初中沒考上,初中升大學沒考上,大學考研慘遭調劑,碩士考博士再次慘遭調劑!
到瞭博士,我和導師不和退學瞭!我從來不曾優秀過!
博士退學後,我來到北京,參加瞭工作,可是發現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還想做科研,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吧。那年,我在北京4 m2的小屋子裏,一邊打工,一邊復習考博。終於過瞭初試,可是目標導師不要我,我隻能調劑。我挨個給動物所的老師打電話,看看他們是否還有名額。可惜都滿瞭。我想算瞭,下次再來吧。同學張文傑鼓勵我,彆放棄,再試試吧,於是我又嘗試著發瞭幾封郵件。
圖源:網絡截圖
正當我絕望至極,收到王雁玲老師的郵件,她告訴我李明老師還有一個名額。我立即聯係到李明老師,正如一個溺水之人,抓住救命的稻草。我來到李明老師辦公室裏,簡單介紹瞭自己的情況和感興趣的方嚮。李明老師對氣候變化感興趣,恰好這也是我長期關注的方嚮。不過,李明老師告訴我,還有幾個學生聯係他,要我先迴去,有消息通知我。
我騎著自行車,趕迴單位,正走到半路,接到李老師電話:“序茅,你迴來吧,我不考慮瞭,就你瞭。你抓緊過來補一下程序。”
我難以抑製心中的興奮,飛一般趕迴動物所。到瞭所裏辦完手續,李老師告訴我隨時可以到組裏開展工作。就這樣,我抓住瞭最後一根稻草,而給予我機會的正是李明老師。更加難得的是,李老師知道我喜歡科普,他告訴不要放棄科普,可以一邊做科研,一邊做科普,恩情莫過知遇。
2015年博一,我和李明老師探討具體的研究課題。李老師給我一個大緻的範圍――氣候變化對於靈長類動物的影響,並且坦率地告訴我:“我自己也不懂這一塊,我們組也不做這方麵的研究,不過我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平台,你需要什麼可以直接和我說。”有瞭李明老師的平台,剩下的路要靠自己走,於是一邊上課,一邊思考課題研究。
圖源:網絡截圖
大概半年後,我發現這個選題很多人都已經研究過瞭,私下裏問幾位這方麵的老師,他們也覺得這個選題意義不大,很難齣東西。我這下慌神瞭,可是又不知道如何給李明老師說,直接告訴他這個選題我做不做瞭,要換一個選題?可是換什麼選題呢?我們組裏的大方嚮是分子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無論換那個方嚮都得從頭開始,我想再堅持下吧。
在我彷徨之際,李明老師無意中給我推薦一篇文獻,是本所李欣海老師發錶的文章。看到此文,我又見柳暗花明。欣海老師做的正是我想的,於是,我藉鑒欣海老師的方法,研究我關注的靈長類動物,可謂依著葫蘆去畫瓢,先把框架組建起來。有瞭基礎,我開始進行針對性的突破,在欣海老師的基礎上,往前進一步,彌補他之前的研究局限。
於是,我在舊酒瓶裏,開始裝新酒。經過半年的努力,有瞭論文的雛形。滿懷信心地投稿,現實給我潑瞭一盆冷水,兩個審稿人,一位同意發錶,一位不同意發錶,結果拒稿。李明老師鼓勵我重新投,修改後,換瞭一個類似期刊重投,這一次格外順利,兩位審稿人都給齣瞭積極的評價,經過第二輪小修之後,順利發錶,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SCI,二區,雖然不是多麼齣色,卻給予我前進的信心。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次發錶文章的過程中,我找到瞭自己感興趣的方嚮,彆人所謂不可為,未必真的不可為。有瞭方嚮,我還要學習新的技術。正巧李麗老師來到北京,給我傳授他的研究技術。真是久旱逢甘霖,我和李明老師商量後,我直接去李麗老師組裏學習一段時間。
跟著李麗老師,在師妹李雯雯和師弟代雲川的幫助下,我總算實現瞭ArcGIS入門。在李麗老師組裏,我明白我有很多想法,受製於自己的技術短闆,而無法進行量化和寫作。不久我再次陷入尷尬,以前是有想法沒有技術,有瞭想法,也有瞭一點技術,可是沒有數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這時期(2016年5月),恰逢我們組裏的任寶平老師來雲南野外考察。於是,我跟著任老師在整個滇西北的滇金絲猴的分布區跑瞭一圈,在實踐過程中發現瞭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古人所謂讀“知行閤一”,此言不虛,很多問題隻有在實踐中纔能發現。
結閤實地考察,我認為“氣候變化和人為乾擾對於滇金絲猴的影響”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可是,如何量化人為乾擾,成為擺在我麵前的第一道難題。開始,我想藉助激素的方法,測一測不同亞群的激素,以此來量化人為乾擾的影響。
圖源:網絡截圖
此後的幾個月裏,我在滇西北滿山遍野尋找猴子糞便,從麗江老君山跑到西藏的紅拉雪雪山。可是,這猴兒的便便甚是難找。跑瞭幾周後,連猴毛都沒看到。撿便便難,要撿新鮮的糞便更是難上加難。我重新迴到麗江老君山,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連續2周在山上追蹤猴群,終於在一個午後,在一片密林裏,發現瞭滇金絲猴的糞便,如獲至寶,我湊過去趴在地下,聞瞭聞,不臭,比較新鮮,隨後小心翼翼地把糞便放到采集瓶裏。
取到糞便後,我需要和時間賽跑,因為糞便必須冷凍,而山上沒有冰箱。可是偏偏遇上瞭陰雨綿綿,我顧不得那麼多,冒雨下山,路上泥濘崎嶇,我小心翼翼,一邊保持平衡,一邊護著包裏的糞便。就這樣,采集到第一處糞便樣品。
隨後,我轉戰康普,在瀋永生局長的協助下,我和嚮導進山。山上4000m處,是高山草甸,我們剛爬山去,就下雨瞭,整個山都被雲霧籠罩。我們如同迷失的麻雀,四處亂闖。腳下深深陷入泥土裏,每走一步都格外費勁。更為要命的是嚮導迷路瞭。
嚮導說,翻越瞭這個山梁,有一間放牛小屋,可以休息。我們艱難地翻過去,牛是看到瞭,可是放牛的小屋卻沒有找到。
就這樣,冒著雨一直走到天黑,渾身濕透,沒瞭知覺,總算找到瞭放牛的小屋。我們在裏麵生瞭一堆火,吃瞭飯,早早躺下瞭,渾身疼,怎麼也睡不著。
半夜,屋子外傳來一聲巨響,我試著去叫嚮導,可是無論如何都叫不醒。過瞭一會,它離開瞭 ,可我的心髒卻沒有放緩。
第二天早晨,我起來看到外麵大樹上留下一行爪子印,原來是黑熊。雨還在下,一隻猴也沒有齣現。我好想迴傢,心想算瞭,不乾瞭。可是,轉過頭來一想,來都來瞭,再堅持下吧。
希望往往就産生在將要放棄的那一刻。我聽到前麵摺斷樹枝的聲音,於是悄悄摸索到樹林下,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見到滇金絲猴群。在它們活動的區域,再一次撿到糞便。有瞭兩處糞便,接下來響古箐有一群習慣化的猴子,是一定能找到糞便的。有瞭3個猴群的糞便,可以進行對照分析瞭。
圖源:網絡截圖
好不容易把采集的糞便帶到北京。提取瞭幾個之後,發現樣品根本無法用,前功盡棄!既然實驗不成功,我重新開始收集猴群附近的人為活動,把這些數據進行量化。可是這裏有個問題,之前沒有人使用過類似的方法。一些好友告訴我,沒有參考文獻的方法,很難發文章。
可是,我卻不信這個邪,科研不就是推陳齣新嗎,彆人沒做過不代錶我不能做,我為何不能給彆人提供一種新的方法。在林科院張宇同學的幫助下,結閤我們組部分遺傳數據,湊齣來第二篇文章。此後,開始瞭漫長的投稿拉鋸戰。
第一次投稿,一周後被拒,編輯認為不符閤它們期刊標準。
修改後,換期刊第二次投。約莫一個多月,審稿意見迴來瞭,一共3個審稿人,一個支持,一個反對,一個不錶態,結果編輯拒絕。雖然說拒絕,不過審稿人提齣的意見很有針對性,我仔細修改,再投。
第三次投稿,3個審稿人提齣很多問題,需要大修。我仔細對著審稿人意見,就像捧著聖旨,不敢絲毫怠慢。返修後,編輯又找來兩個新的審稿人,繼續修改。第二次翻修後,3個審稿人給齣意見,一個同意,一個不同意,其且兩個審稿人意見相左,而第三個審稿人又不錶態。這時候編輯一錘定音:拒稿。
前後10餘個審稿人,曆時一年,就這樣被拒絕瞭。如果退一步,投一個差一點期刊,心有不甘,而繼續投同級彆期刊,又怕耽誤時間。
這個時候,我已經博三瞭,該畢業瞭。之前已經有瞭一篇文章,畢業是足夠瞭,李明老師從來不會讓學生延期。可是我有不甘,工作沒完成,我走瞭之後李明老師這一攤子沒人接手。我思考瞭一周,決定延期。
很多人以為我犯神經瞭,大傢都恨不得越早畢業越好,還第一次有人主動延期。我不想思考這麼多,患得患失。我要給自己一個交代,也給彆人一個交代,不留遺憾。
圖源:網絡截圖
於是開始新一輪投稿。經過兩輪審稿之後,文章被順利接受瞭。經過前2篇文章的磨煉,第3篇順利多瞭,修改後直接發錶。
又到一年畢業季,到瞭該說再見的時候瞭,如今找工作一年難比一年,去年畢業可以去的崗位,今年就去不瞭瞭。
夜深人靜,我也曾問過自己:“序茅,你後悔延期嗎?”有什麼後悔的,凡事要有始有終,給自己一個交代,也給彆人一個交代。不論將來如何艱難,至少我對得起導師的那一份信任,這就足夠瞭。
感謝那些曾經幫助我的人,特彆是李明老師,我會用努力對得你起的信任;謝謝任寶平老師、劉誌謹老師、張潔老師、周旭明老師、嚮左甫、黎大勇、李欣海老師、李建春老師、國科大的木佳老師,研究生部的老師們,同門的硃平芬、王子明、祁紀偉、史芳磊、張立業、閆忠澤、譚鑫鑫、劉博君、嚮知淵、劉偉強、冉全等,謝謝你們的關心和照顧。
我從來不曾優秀過,也從來不曾放棄過!
∨
由於公眾號改版,為防錯過更多資源,給我們加個 星標 吧
說明:本文來源:趙序茅科學網博客,作者 | 趙序茅,原標題 | 畢業緻謝:我從來不曾優秀過,日期 | 2019-9-3,如需轉載,請在開頭注明來源。僅供學習交流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隻代錶作者本人觀點,不代錶公眾號立場。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Hiliboy)刪除,感謝支持!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分享、投稿、申請轉載、互開長白。
學習更多技巧
歡迎 點贊 和 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