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8:30:15 AM
李世民被稱為明君,與他殺兄逼父,似乎是兩迴事。
李世民不是一個尊崇儒傢思想的人物
李世民不是中原人士,他齣身於隴西貴族傢庭,身上沒有受到孔子之道的束縛。雖然他從小也受過一些儒傢思想教育,但僅僅瞭解一下而已,並沒有學而習之。
李世民身上有鮮卑血統,是鬍化漢人。 他的祖母獨孤氏、母親竇氏、妻子長孫氏,都屬於鮮卑族拓跋部鬍人。鮮卑族是匈奴之後在濛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他們身上沒有一丁點兒的孔子學說的影子。
他主要信仰道教,偶然也信佛教。在實踐中以法傢思想為行動準則 。
曆史總是具驚人的相似。我們可以追溯到劉邦時代,秦末各地造反起義,那些首領們無一打著儒傢旗號的。
劉邦造反時,重用的都是下層人物,像蕭何,原隻是沛縣一個小小芝麻官;像張良,雖是齣身不凡,可他不信孔子,精通黃老之術;像韓信,不拘禮節混在鄉下的貧民;像陳平,也是喜歡黃老之術。更不要說像做狗肉生意的樊噲、養馬駕車的夏候嬰、坐過監牢的英布、做過強盜的彭越等人。
劉幫本人不信孔子,他深知,信孔子思想的是打不來天下。所以他輕視儒生,罵他們為“腐儒”,會把儒生的帽子當尿壺用。
每當天下大亂時候,兵荒馬亂,諸侯混戰,爭奪天下,什麼仁義禮智信根本不值一提 。
李世民也一樣,自詡老子的後代,相信黃老之術。他將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乾貨,運用得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最後圓瞭皇帝夢。
他重用的人是些什麼人?
如長孫無忌,鮮卑族人。他雖齣身將軍傢庭,但少年喪父,與母親、妹妹被異母兄長趕齣傢門,由舅舅撫養長大。他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史文,頗有計謀,與李世民成為布衣之交。
如房玄齡,齣身於官宦之傢,漢族人。他倒是精通儒傢經書,但他從沒有嚮李世民嘮叨過什麼儒傢禮製,反而積極齣謀劃策,充當李世民的總管。
此外,李世民手下武將,多是江湖之人。如徐茂公、程咬金,為瓦崗軍起義軍分子;李靖,隴西人,具“文武纔略”,不喜歡做讀書人,一心想遇明君、建功業,求富貴;秦叔寶,也是瓦崗造反一分子,曾在隋朝部隊當低層軍官;尉遲恭,也是鮮卑族人,年少時以打鐵為生,後參加瞭造反隊伍。
所以說, 在李世民的帳下,沒有一個一本正經的儒生。孔子說的“事親孝”,“事兄悌”的孝悌說教,不管李世民知道不知道,反正他都可以忽視 。
李世民殺兄逼父屬於迫不得已的行為
唐初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發生的 “玄武門之變”,是以李世民為首的新興集團,和以李淵為首的保守集團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李世民殺瞭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瞭皇帝。
一韆多年來,這一曆史事件受到瞭一定的歪 麯,李世民為此少不瞭遭到儒傢學派的攻擊。如北宋的司馬光在他編纂的《資治通鑒》裏說:李世民為 “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韆古!”在儒傢看來,這是“骨肉相殘”,“篡奪君位”,違反瞭禮儀,是無法容忍的事。
但是,“玄武門之變”事齣有因。
首先, “玄武門之變”,反映瞭地主階級內部不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願望。
唐王朝的創始人李淵,是關隴地區著名的士族豪強大地主。公元 617年 (隋大業 十 三年 ) 五月,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已到瞭徹底崩潰的前夕,李淵為瞭奪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據太原起兵,舉起瞭反隋大旗。
他憑藉著顯赫的貴族身份,很快得到瞭上層豪強地主的支持。遭到農民起義打擊的士族豪強地主,懷著復闢的願望,紛紛麇集到李淵的麾下,“爭求立效”。
正當強大的瓦崗軍阻擋瞭東都隋軍的歸路時,李淵集團趁機順利進入關中, 不戰而下長安,繼而又取得瞭富饒的巴蜀,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地主武裝集團。隨之不久,建立瞭唐王朝。
在初唐政權中,士族豪強地主占有絕對優勢,他們都竊居要職,執掌朝政。例如身居宰輔地位,分任尚書左右僕射的裴寂和蕭踽,都是著名的世傢大族。“委 以心腹,凡諸政務,莫不關掌”。
其他如侍中陳叔達、中書令竇威,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吏部尚書封德彝、禮部尚書李綱、民部尚書裴矩、刑部尚書皇甫無逸、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兵部尚書屈突通,都是齣身於士族豪強地主的隋朝舊臣或皇親國戚。唐初 “創業君臣 ,俱是貴族。”
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本來就是李淵集團中的重要成員。李淵在太原起兵時,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曾參與謀劃,起瞭極其重要的作用;起兵以後,李世民率軍南徵北戰,為李淵集團立下瞭汗馬功勞。也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 》中所說:“ 高 祖所以有天下 ,皆太宗之功 ”。
在長期作戰的過程中,農民起義所引起的社會大震 動,不能不反映到李世民的頭腦中來。他“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 鬥爭的實踐,使他逐漸意識到要想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必須改革隋朝弊政。
同時,在李世民周圍,已經集結瞭一批不講門第的謀士猛將,他們代錶著中下層庶族的利益,這不能不影響這位年輕的李世民。主客觀因素,促使李世民從李淵集團中逐漸分化齣來 ,形成瞭一個以庶族分子為主體的集團。
在李世民集團中,庶族地主甚至普通百姓齣身的將領、幕僚占絕對的優勢,上述已有提及。
其次, 李世民的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民族關係的各個領域中,所進行的有限做法和提齣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損害瞭李淵集團的利益,這就引起瞭李淵集團分子的強烈反對。
李建成和李元吉“外結小人 ,內連嬖妾”,聯絡宮妃、外戚和寵臣,“共傾世民”。
李元吉汙衊李世民平定東都洛陽後,“散錢帛以樹私恩”,企圖謀反。諸嬪妃也涕淚縱橫 地嚮李淵訴說:“陛下萬歲後 ,妾母子必不為秦王所容,無孑遺矣!”
他們采取行賄、拉攏和調離、驅逐等各種辦法,韆方百計地想分化、瓦解李世民力量。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緻書秦王府重要將領尉遲敬德,要贈送裝滿兩大車的金銀器物,“欲誘之使為己用",對秦王府的另一名重要將領段誌玄,也“以金帛誘之”。但都被“拒而不納”。
李淵集團又利用權力,捏造罪名,把“秦府智略之士”房玄齡、杜如晦等盡“逐之”。李 世民周圍的一批謀士猛將,或調任外官,或以罪貶黜,到“玄武門之變” 發生的前夕,秦王府僚屬已所剩無幾。
李建成他們還用行刺、下毒等手段,企圖謀害李世民。李元吉曾嚮李建成錶示:“當為兄手刃之” 。李世民和李淵去齊王府,李元吉藏護軍宇文寶於臥室中,企圖行刺李世民。由於李建成怕行刺不成反而過早地暴露瞭計劃,因此被他勸阻瞭。 公元624年 (武德七年),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請李世民入宮夜飲,宴會後,李世民胸口“暴痛”,吐血數升,幾乎喪 瞭生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突厥貴族侵擾邊境,李淵命令李元吉率軍討伐。李建成和李元吉藉口抵抗突厥貴族的需要,把秦王府中的重要將領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段誌玄及其所屬部隊,全部調歸李元吉指揮,不露聲色地奪走瞭李世民的兵權。接著,李建成準備以歡送李元吉為名,在昆明池舉行宴會,邀請李 世民參加 ,然後“使壯士拉殺於幕下”,並把李世民周圍的謀士、猛將 “悉坑之。”
關鍵時刻,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從此,唐朝即將迎來瞭曆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