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11:36:11 AM
一提到法國,我相信有90%的軍迷首先都會想到他們三色旗那中間的那一塊白色和舉起雙手的法式軍禮。當然,剩下有9%的軍迷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沒興趣的,而還有1%是拿破侖的忠實粉絲。
雖然說現在的乳法段子層齣不窮且越來越誇張,但凡瞭解一點第一次世界大戰曆史的人都知道,一戰的法國可不是這樣的。根據統計,一戰期間法國傷亡人數高達150萬,但是他們打齣瞭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這樣舉世聞名的殘酷戰役,丟失本土麵積僅有7%,猛烈打擊瞭德意誌帝國的進攻步伐。但相比二戰期間的傷亡4.6萬,丟失本土麵積100%,39天後就迅速投降瞭。一戰和二戰,法國的錶現差距實在是太大瞭。
究竟是什麼讓一戰勇猛無比的法國在二戰卻毫無抵抗之力?這要先從一戰前夕那著名的施裏芬計劃說起。
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
1891年成為德國參謀長的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Alfred von Schriffin)製定瞭這一計劃。雖然他沒有親自參戰,但他的計劃改變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局麵。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在那場戰爭中,德國人擊敗瞭法國軍隊,並迅速占領瞭巴黎。之後,法國人割讓瞭邊境重鎮阿爾薩斯和洛林,作為賠償。但在那之後,法國對德國建立瞭強大的防禦工事,這使得德國軍隊不可能像以前那樣迅速擊敗法國。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戰爭爆發,德國將陷入沙皇俄國和法國的雙麵進攻。
因此,上任後,施裏芬開始不眠不休地研究解決方案。他發現不可能很快打敗沙皇俄國。俄羅斯過度的戰略縱深給瞭他們太多的迴鏇餘地。落後的運輸係統會減慢德國軍隊的速度。孤軍深入的德國軍隊,會像拿破侖時期的法國軍隊一樣,將因為漫長的戰綫、寒冷的鼕天和缺乏補給而慘敗。然而,由於沙皇俄國落後的戰爭動員係統和運輸係統,一旦戰爭開始,俄軍將需要6至8周時間完成對德國的軍事集結。
施裏芬大膽地認為,德國軍隊應該利用這六到八周的時間迅速占領法國,並重返俄羅斯。在他的計劃中,他將89個德國師分為兩部分。在西綫麵對法國的陣地上,部署瞭79個師進攻法國,而在東綫麵對俄羅斯的陣地上,部署瞭10個師和一些地方部隊牽製俄羅斯。西綫分為左翼和右翼。右翼部隊有68個師,左翼部隊有11個師,比例為1:8。其中一支左翼力量分布在凡爾登的中段,這裏是巴黎的西北入口(離巴黎隻有135英裏),也是法國防禦係統對抗德國的重點。其餘的部署在240公裏長的法德邊境。西綫右翼是德國的主力軍,也是德國戰爭勝利的關鍵。
根據計劃,戰爭爆發後,東綫的德國軍隊將與奧匈帝國軍隊閤作,以遏製俄羅斯和東普魯士邊境的俄羅斯軍隊。同時,由於法國在法德邊境修建瞭大量堅固的防禦工事,聚集在西綫的右翼將以凡爾登地區為軸心嚮西南鏇轉,穿過中立國比利時,從比利時和法國之間的邊境進入法國,穿過比利時平原,橫掃法國海岸,從北、西、南包圍巴黎,然後嚮東,從法國軍隊後麵包圍其主力。而西綫左翼的任務是引誘敵人,抵抗法國軍隊主力的進攻。
1891年,施裏芬提齣瞭第一號備忘錄。在這份備忘錄中,施裏芬采用瞭情節排練的方式,推斷瞭未來歐洲戰爭的基本過程,並提齣瞭施裏芬計劃的總體部署。後來,在1892年和1894年,施裏芬提齣瞭第二和第三份備忘錄,這是施裏芬計劃的原型。此後,施裏芬在任期內進行瞭多次演習、沙盤推演和討論,並多次修改備忘錄。1905年12月,施裏芬完成瞭最後一份備忘錄,並於1906年將其移交給他的繼任者小毛奇。到目前為止,完整的施裏芬計劃已經形成。
8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小毛奇由於種種原因修改瞭施裏芬計劃在兵力分配方麵的設置。他沒有加強重要的右翼,反而將右翼力量減少瞭三分之一,並在左翼增加瞭八個師,而這是緻命的。
原本是主要突擊力量的右翼力量被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規模使用瞭戰壕和機槍,使本應進行迅速穿插的德國步兵難以前進。施裏芬的計劃是從右翼迅速入侵法國,然後迅速轉嚮從大角度包圍巴黎。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右翼軍隊在馬恩河被死死擋住。因此,德軍擊敗法國的計劃很快就徹底失敗瞭。此後,德軍不得不與俄國以及英法聯軍兩綫作戰,這也是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一戰中的法軍
法國軍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勇作戰,但傷亡慘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然而,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錶現是難以理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戰勝國怎麼能在39天內如此迅速地被一個戰敗國打敗?歸根結底,原因在於軍事理論的差異和政治因素。
法國和德國都總結瞭戰後的經驗。法國通過防禦贏得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法國人認為防禦在戰爭中是至高無上的。隻要加強防禦,就能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贏得戰爭。因此,法國進一步加強瞭德法邊境的防綫,修建瞭一條堅固而設計精良的馬其諾防綫。而德國在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後發現,他們的問題是不能迅速突破敵人的防綫。他們迫切需要一支高機動性、高防護性和強大火力的軍隊來快速攻擊和穿插。因此,德國陸軍將重點放在瞭新興的新型武器――坦剋上。
坦剋是英國人發明的,最早齣現在索姆河戰役中。這輛裝有鋼闆、機槍和大炮的拖拉機首次齣現時嚇壞瞭德國軍隊。但早期的坦剋速度慢,裝甲薄弱,性能差。
FT-17坦剋
因此,法國對坦剋進行瞭裏程碑式的改進,研發瞭坦剋發展史上具有高度代錶性的雷諾FT-17坦剋,這是世界上第一輛360度鏇轉炮塔的坦剋。然而,由於法國強調防禦,這些優秀的坦剋隻能在防禦戰中為步兵提供掩護,根本無法使用機動性。因此,法國生産的坦剋幾乎都隻注重防禦和火力。
一號坦剋
但德國人的想法不同。他們認為用坦剋來防禦是一種浪費,這種武器必須用來攻擊。所以德國開始關注坦剋。希特勒上台後,對坦剋的研究進一步加強,德國逐步發展瞭基於機動性的一號、二號和三號坦剋。它為二戰中著名的閃電戰奠定瞭基礎。
索瑪S35坦剋
實際上,法國也做過這樣的嘗試。他們研發瞭當時最好的坦剋――索瑪S35。然而,由於軍事防禦理論,這些坦剋沒有得到適當地使用。然而,當時支持使用坦剋的戴高樂將軍卻被排擠。他的軍事著作《機械化戰爭》在法國一文不值,隻賣瞭幾個法郎。德國閃電戰(German Blitz)的創始人古德裏安將軍(General goodrian)在派人去買瞭這本書後感嘆道:“我們用幾法郎贏得瞭戰爭。”
因此,在德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占領波蘭後,法國將全部精力集中在馬其諾防綫和比利時的防禦上。然而,德軍利用坦剋的高機動性繞過馬其諾防綫,在10天內從阿登山區直插英吉利海峽,直接切斷瞭龐大的法國軍隊和英國遠徵軍主力的後路。完成這一壯舉的德國將軍古德裏安也被稱為“瘋子”。39天後,法國宣布投降。
德軍進入巴黎
法國的迅速投降,軍事理論的差異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政治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美國對法國的背刺也是其中的關鍵原因之一。一戰期間法國英勇奮戰,拼光瞭幾乎整整一代的年輕人。戰爭消耗瞭法國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至於在一戰之後法國就處在瞭一個極為虛弱的狀態。但是政治有時候就是隻考慮利益的。一戰,德國是戰敗國,給戰勝國提供瞭大量的賠償。而英國、美國等國傢因為不希望法國在歐洲一傢獨大,對自己形成威脅,就開始幫助戰敗的德國而不是身為盟友的法國,於是很快德國就恢復瞭。這是對法國的背刺,而法國卻將這些盟友的背叛和貪圖利益的行為都看在眼裏,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法國就並不認為再拼光一代年輕人換來隻是背叛的結果是有意義的瞭。巴黎被占領時,法國還有很多國土沒有被占領,政府完全可以遷都繼續抵抗,然而他們並沒有這麼做,這是因為背叛,他們無心再戰。
本文作者:蓋文中尉,“這纔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纔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緻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纔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捲八分鍾”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纔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