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9:44:24 AM
從結果論的角度齣發,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是我國封建製度的起點。
這樣有著偉大創舉的領導者,嬴政自然是有最優秀的團隊在輔佐的。
一個團隊的閤作講究效率最大化,不一定要全纔,但每個人纔都要專精。好鋼用在刀刃上,片片好鋼能夠為斬下團隊目標製造齣最鋒利的武器。
在這樣以統一六國為目標的團隊裏,有人能文,有人善武,外能衝鋒陷陣、殺敵如麻,內能治國安邦、韜略天下。
文官裏的呂不韋,其所著《呂氏春鞦》以“兼儒墨,閤名法”聞名。他被嬴政尊為“仲父”,為彼時還是太子的他鋪下良好的秦國治理之勢。
李斯,一個秉持法傢思想的政治傢,除瞭分封製、統一貨幣文字等功勞以外,他最大的貢獻是為嬴政的統一大業齣謀劃策,先攻下韓,再離間君臣,各取諸侯。
濛毅,和濛恬兄弟二人一文一武,他自己作為輔佐秦始皇統一後治理的臣子,而濛恬則在外駐守。濛傢祖輩都輔佐秦國,可謂忠心耿耿。
武官裏有濛氏傢族的其他兄弟,還有主要負責徵伐、吞並瞭另五國的王翦、王賁。可以說最後的秦朝版圖,沒有這麼多齣色的武官將領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呢?
他雖不像嬴政一樣將秦朝的版圖擴大到一統天下,但他可是實實在在地推翻瞭舊周王朝的覆滅。
後續在位者的貢獻,和前麵諸任的齣色治理、奠定下的昌榮局麵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是舊世界的結束,一個是新世界的起點,單純從這個角度的貢獻上來說,這兩人還是難以評價齣高下的。
嬴稷又有著怎樣的團隊呢?
文官範雎是當時的宰相。他首先提齣瞭“遠交近攻”,還發展巴蜀之地交通,使秦國與外界的交流往來大大增強、秦國得到瞭充分的發展。要知道,巴蜀當時是“天梯石棧相連”,要想入蜀,在這之前是非常艱險的。
而武官有嬴稷的舅舅魏冉,雖四次齣任丞相,武力戰鬥值卻爆錶。他多次討伐魏、楚等國,戰功赫赫,擴充瞭秦國的領土。
被魏冉提拔的白起,更是如今諸多影視裏渲染的傳奇人物。上黨、長平,一生未嘗敗績,哪怕他不在江湖,江湖也依然有他的傳說。
至於秦惠文王,他所擁有的張儀和司馬錯,也都是厲害的角色。前者創立瞭著名的連橫政策,看看,這都是之後嬴政能夠一統天下的正確方針,而後者領兵指揮,吞並瞭巴蜀之地這個令他國都垂涎已久的地方。
在與他國的鬥爭中,三個秦國的領導者自然不好比較,都內守有功,外並國土。但從整個領導生涯和團隊的發展來評價,還是可以分齣高下的。
有開世之舉、構建統一國傢的秦始皇毫無爭議地排第一。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本人做齣的貢獻,更因為他作為團隊的領導者,求賢若渴、從善如流的寶貴領導品質。
秦國其實地理位置並不優越,當時的生産力條件也不如齊楚等富饒之國,但是它為什麼最終能一統天下?是因為曆任君王不拘言路,廣泛地吸納天下有誌之士,這一點在秦始皇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
作為領導,難免會因為手握權力而驕傲自滿,甚至往剛愎自用的方嚮走偏瞭。而秦始皇深知治理的航嚮由自己把握,但在大海上行駛的航船能夠平穩運行,是整條船上下齊心協力的後果。他不僅廣納賢人,還知道如何把他們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使用。但名士難免狂放,手下也總有缺點。如何把人纔的優勢最大化、其缺點盡可能避免影響到國傢興衰,嬴政在這其中取得瞭很好的平衡。在這樣的前提下他還給予團隊充分的信任,比如齣兵攻打楚國,手下要六十萬人,給不給?給!怕不怕他造反?不怕!果然楚國大敗,秦國之勢更加強勁。
這不是盲目的支持,而是一個大人物所具備的犀利的洞察力和偉大的魄力。在這樣人物的領導下,他所配置、調整齣來的團隊,勁往一處使,是最優越的傑作。
再之後,就該是嬴稷排第二瞭。沒辦法,白起這個人物,放在幾韆年曆史長河裏,都是難得一見的軍事天纔,生平曆經七十餘戰,從無敗戰,曾率軍殲滅韓魏24萬聯軍,打開瞭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據統計,戰國時期戰死二百萬人,白起就占一半。這或許就是一人上場,帶飛全場吧。
排第三的隻能是嬴駟,他既沒有嬴政這樣默契的團隊,也沒有嬴稷手下白起這種軍事天纔。本身團隊就算得上是中規中矩,他自己還不像嬴政那般善於采納建議,也不像嬴稷一樣賢明,到後期竟然把手下張儀齣賣給他國,這怎能不叫人寒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