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2-05-06T02:30:00.000Z
《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篇幅短,但歌德以維特信件,將這種可以同感、傳染,卻不能完全理解與分析的,所謂燃燒一切的熱情,從頭到尾清楚地展現齣來。這種旁觀者難以理解的煩惱,是不能被輕易化約的。
【硃嘉漢書評S2EP07】他選擇不要從愛情中治癒——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
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也許是最多人閱讀過的文學讀本之一。這本書影響當時許多的年輕人,甚至引起模仿效應,例如維特經典的穿著,後世稱為維特裝的「黃褲子、黃馬甲、藍外衣」的裝束,在當時便流行瞭起來。不過,影響力最大的,恐怕是維特的愛情模式。他澎湃的情感、容易歡快與感傷,直率而豐富的感受與錶達,充滿詩意的言行,還有最後在愛情的絕望中所選擇的自殺。維特的自殺,打動瞭當時的年輕人,但同時讓人擔心起模仿效應。日後,心理學上的自殺模仿,就以「維特效應」命名。
《少年維特的煩惱》在書的外頭,所謂的世界的現實麵,也展現瞭情感的威力。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不僅僅會是同情或是被影響,也可能會產生模仿效應。情感會,慾望也會,我的慾望來自於他人的擁有,以及我的匱乏。何況,這本書儘管是歌德挪用自身經驗以及朋友的故事,但維特終究是虛構人物。可以說,虛構的小說,的確能夠對現實生活產生形塑的作用。
閱讀這本小說需要注意的是,這小說主要是以書信體,也就是維特寫給好友一連串的信件所構成。讀者像是一個窺看者,看著維特如何吐露齣他的心聲。這是十八世紀小說常見的一種形式,譬如薩德的《亞林與瓦爾庫(Aline et Valcour)》,或更為代錶的,是拉剋洛的《危險關係》。當時流行的書信體與懺悔體、自傳體,某方麵來說,皆是將一個人最私密、最坦誠、最不堪的一麵,引入公眾的目光,所謂的閱讀當中。同一時間,閱讀這錶麵是公眾的行為,卻永遠讓讀者保有最私密的交流。在啟濛時代,言語與文字作為理性交流的工具,並服務於公理與法則的探索。但也在這高峰之中,另一個反浪潮,關於個體私密的情感,也透過這些私密話語的形式,昭告我們,在理性之外,還有廣大、豐富且難以捉摸的情感與慾望的存在。
起初,維特是愉快的,他受到自然的洗禮
少年維特富有藝術創作的慾望,卻缺乏實際的人生目標。他告別瞭親友所在的市民社會,獨自在鄉間的W城生活。起初,他是愉快的。他受到自然的洗禮,沐浴在當地人的純樸與友善裡。維特在轉換環境的新鮮刺激裡,思想也曾經十分清晰。他發現人類汲汲營營於外在的需求,不過是一種自我囚禁,反倒在內心當中探索,他獲得一種平靜的快樂。
在五月二十二號的那封信裡,他對朋友說:「從自身創造齣自己的世界,並因爲身而為人而擁有幸福。儘管他處處受限,內心始終保有甜美的感受,隻要他願意,隨時隨地能離開囚籠。」諷刺在於,日後的維特,正是失去瞭這種自由纔深陷於煩惱。維特沒有料到,即使能預先用理性知曉道理,但偏偏深陷於情感中的時候,理智是起不瞭作用的。
五月二十六號的信件,他則是透過他人的愛情,抒發自己的看法。在他的眼裡,世俗的價值與愛情、藝術是無法共存的。一旦選擇世俗與理性的考量,愛情與藝術也將死去。
換句話說,在維特眼裡,愛情猶如藝術作品。正在新環境中醞釀藝術創作的維特,無可救藥的墜入愛情裡。他在舞會上一見到珞特,便陷入瞭愛情中。同時,剛在愛戀的歡愉中,他馬上就知道珞特有未婚夫阿爾伯特。這代錶他的愛情從一開始就不可能。
陷在愛戀中的維特,珞特是他的懸崖
維特的情感,與其說是愛情,更像是一種無法控製的激情。珞特很快就從日常的相處中發現。她責怪過維特太過於感情用事,這樣會毀瞭自己,並希望維特能夠愛護自己。不過,維特願意愛惜自己的條件,正是珞特,她是維特的希望與絕望。維特必須要珞特在身邊纔能維繫自己,避免墜落,但對於陷在愛戀中的維特來說,珞特是他的懸崖。
從七月份開始,維特從互動裡,從眼神裡,主觀的認定珞特也愛著自己。這時,維特的信件,已經不像是對朋友的私密話語,而是成為無法逃脫的獨語。珞特任何的話語、不經意的碰觸、眼神,都在維特的眼裡,成為情慾的撩動。
好景不常,在熱情中的維特,正逢阿爾伯特的歸來。
阿爾伯特在各方麵來說,是十足配得上珞特的未婚夫。而維特僅有的藝術纔華,全花費在愛戀中,這時他的自毀傾嚮顯現。他在這對未婚夫婦麵前,因為莫名的憂鬱,拿著未上膛的槍抵著自己右眼。阿爾伯特責罵維特這種傾嚮,認為這是種罪過。維特則說,他認為一切的判斷,需要深入瞭解對方的動機。維特進一步為瘋狂辯解,他說:「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習得,凡是成就偉大誌業、完成不可能之事者,皆是絕倫超群之人,而他們一直以來都被罵是醉鬼、瘋子。」
就是一開始沒有他的位置,他的愛情纔如此炙熱
不論如何,阿爾伯特的存在,使得維特必須放逐自己。這個放逐,是將自己從愛的國度中放逐,因為這段愛情裡,是沒有維特的位置的。弔詭的是,就是一開始沒有他的位置,他的愛情纔如此炙熱。
自我放逐的維特到瞭另一地的大使館工作。真正地獄等著他:繁文縟節的、死氣沉沉的、世俗的地獄。在那裡,正是一個讓他無法擁有熱情的地方。這是另一個弔詭:這樣的地方,纔有他治癒的可能,而他最後拒絕瞭。他讓自己從世俗牢籠中掙脫,但這其實又是一迴的自我放逐。維特選擇不要從愛情中治癒。
他迴到瞭W城,這時珞特已經結婚瞭。維特趁著阿爾伯特不在時去拜訪珞特,他再度告白,兩人親吻,但是珞特終究還是拒絕瞭。這導緻維特最後的悲劇。他再一次將自己放逐,這時他選擇離開這世間,將自己的靈魂從肉體中放逐。
《少年維特的煩惱》雖然篇幅短,但歌德以維特信件,將這種可以同感、傳染,卻不能完全理解與分析的,所謂燃燒一切的熱情,從頭到尾清楚地展現齣來。這種旁觀者難以理解的煩惱,是不能被輕易化約的。
理性與世俗永遠無法真正將情感馴服
維特的死亡,讓他成為自己愛情的悲劇英雄。在理性主義的時代裡,歌德的這本作品,預告瞭另一個無法逃脫、且必須麵對的命運,正是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的情感。
而維特以他炙熱的心,讓我們見證理性與世俗永遠無法真正將情感馴服。因此,我們需要藝術,畢竟在維特那裡,展現瞭愛情與藝術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如同現實中的歌德,是如何以藝術的力量,講自己痛苦萬分的戀情,化作永恆的維特。
下一集【硃嘉漢書評—小說的情感教育】,我將探討普魯斯特的《斯萬之愛》,歡迎繼續收聽。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更多鏡週刊報導
【硃嘉漢書評S2EP06】霍夫米勒的道德難題——茨威格《焦灼之心》
【硃嘉漢書評S2EP05】愛的擁有與失落——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硃嘉漢書評S2EP04】每個人的情感傾嚮,決定瞭他們的行動——帕斯捷爾納剋《齊瓦哥醫生》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