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5/2022, 6:49:32 AM
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二人在硃元璋的從龍功臣中知名度並不高,甚至可以說相當地不起眼。但是這兄弟二人為硃元璋帶來的助益,以及他們的實際功績,卻是遠遠高於他們的名氣。
明祖之興,自決策渡江,始力爭於東南數韆裏之內,摧友諒,滅士誠,然後北定中原,南圖閩、粵,則廖永安鬍大海以下諸人,厥功豈細哉!
《明史・列傳第二十一》
硃元璋本來是沒有渡江之念的(至少當時是這樣)。原因並不復雜,因為他沒有像樣的水軍。是廖氏兄弟、俞通海率麾下舟師來附,纔讓硃元璋雄心倍增。
渡江之戰,廖氏兄弟率舟師順江而下,一舉拿下采石、太平。並在太平兩次擊敗來援的元朝水師(中丞蠻子海牙部),為之後拿下集慶(南京)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攻下集慶後,廖永安又率水師連剋鎮江、常州、池州等地。在至正十八年攻打宜興時,廖永安因船隻擱淺被張士誠俘獲。張士誠顧惜廖永安的纔勇,就把他囚禁起來試圖招降。但是廖永安始終忠貞不屈,被囚八年後,病死於獄中。
永安長水戰,所至輒有功。士誠愛其纔勇,欲降之,不可,為所囚。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於吳。吳平,喪還,太祖迎祭於郊。
《明史・廖永安傳》
看上去是廖永安自己運氣不好,硃元璋似乎對廖永安也很不錯。但是事實真的如此麼?實際上硃元璋完全可以救迴廖永安,因為硃元璋手頭有個重要籌碼 �C 張士德。
張士德是張士誠的胞弟(同母兄弟),也是張士誠眾兄弟中,最受他重視的一個。張士德是在至正十六年被硃元璋的俘虜的,如果硃元璋真的有那麼在乎廖永安,完全可以拿張士德來交換。
說明:張士德的被俘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徐達在常州之戰俘獲;一說是趙德勝攻常熟的時候俘獲。
而且張士誠方麵也有這個意願。
上喜曰:“士德,士誠謀主,其人智勇。今擒之,張氏之成敗可知矣。”遣人往求和好,士德母痛之,議歸永安以易。上不從,士德死,竟不獲歸。
《國朝獻徵錄》
硃元璋非但不願意交換,還殺瞭張士德。有人認為硃元璋這麼做,是因為張士德是張士誠的主心骨,沒瞭張士德的張士誠就成瞭沒瞭獠牙的狗。
這個理由經不起推敲。首先曆史證明張士德似乎沒有那麼重要,他被殺後,張士誠還是和硃元璋對抗瞭八九年的時間。即便是他真的那麼重要,關起來不放就行瞭。
既可以打擊張士誠,也可以用張士德做籌碼,間接地保護廖永安。將之殺死,反而有可能激怒張士誠,讓他殺廖永安報復。以硃元璋的精明,他不可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那他還這麼做,隻能說他是故意而為瞭。
原因是什麼呢?實際原因是硃元璋的座次問題。
廖氏兄弟是在至正十五年前來歸附的,名義上來說他們歸附的不是硃元璋。硃元璋本人雖然在至正十三年時開始單乾瞭,但是他在濠州還不是老大,名義上也排在第三位。
他的上麵還有兩個領導,他嶽父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都元帥),郭子興的小舅子張天�v(左副元帥)。硃元璋的正式官階是右副元帥。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至正十三年硃元璋的“單飛”,更多的是我們現代人給下的一個定義,他是組建個人勢力而不是和郭子興脫離、分傢。因為紅巾軍的組織管理本來就很爛,內部是一個個的小軍閥、山頭。
硃元璋最開始是郭子興這個軍閥的下屬,所以他後續招來的人馬都是郭子興的。這對於硃元璋來說不公平,這也是郭子興允許他“單飛”的原因。用現在的說法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硃元璋從一個公司的打工人,變成瞭股東之一。
除他們三人外,濠州這個區域紅巾軍裏職位最高的將領是邵肆、紹榮。他倆不是硃元璋的人,在他們之後纔是硃元璋的班底徐達、湯和等人。
廖氏兄弟來投時,因為他們本身不是光杆(帶著隊伍),加上郭天敘有意掣肘硃元璋。就被排在邵肆、紹榮之後,徐達、湯和等人之前。這就意味著廖氏兄弟當時不屬於硃元璋的班底。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硃元璋為公司招瞭一個小股東。
瞭解瞭這些,我們再來看看郭天敘、張天�v、邵肆、紹榮等人的下場,大概就可以明白硃元璋對廖氏兄弟的真實態度瞭。
說明:至正十五年,硃元璋打敗陳�趕群螅�接納瞭他的投降。第二年在攻打集慶時,陳�趕攘僬笈崖疑綳斯�天敘和張天�v。邵肆作為元帥,也在這次戰役中意外陣亡。紹榮則是在至正二十二年被硃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處死。
所以殺瞭張士德,既可以削弱張士誠,又可以藉張士誠之手,除掉自己覺得礙眼的人。對於硃元璋來說就是自然而然地選擇瞭。隻不過讓硃元璋沒想到的是,張士誠非常看重廖永安,並沒有殺他報復。不過即便如此,釋放也成瞭不可能的事情瞭。
如果說把廖永安的死歸咎於硃元璋,多少還是有一些陰謀論的嫌疑。但是他的弟弟廖永忠之死,就百分百是硃元璋的原因瞭,而且硃元璋本人也毫不掩飾這一點。
廖永安被俘後,廖永忠就繼任瞭兄長的職務,統領水軍。首先廖永忠不是個無能之輩,他的軍事纔能以及實際的軍事成果,遠勝於他的兄長廖永安。
廖永忠先是連破陳友諒水師,拿下安慶、江州。並且在至關重要的鄱陽湖大戰中,廖永忠親率先鋒飛舟,滿載蘆葦火攻陳友諒的船隊。縱火後廖永忠也沒有撤下,而是作為敢死隊衝入陳友諒船陣中。
平滅陳友諒後,硃元璋親書“功超群將,智邁雄獅”的柒牌,賜予廖永忠。在這場幾乎囊括瞭硃元璋全部武將、謀臣的大戰中,也沒幾個人獲得過類似的殊榮。
此後在徐達率軍北伐的同時,負責南徵的主心骨就是廖永忠。平定蜀地後,硃元璋在《平蜀文》中盛贊“傅一廖二”。(這裏的傅是指傅友德)
《國初事跡》中對廖永忠的評價也頗高:
廖永忠以豪雄茂爽之纔,虎視鷹揚之勇,濟之以淵深宏遠之略,而成乎光大奇偉之勛。觀其戰鄱陽而殲友諒,靖兩廣而縛明升,降王破國於指顧之間,斬將搴旗於談笑之頃,收聲定價,豈值開國之元勛?雖古之名將不是過也!
但是和他的哥哥一樣,因為硃元璋固有的猜忌,讓他雖然功高,但結局一樣淒涼。
至正二十三年的安豐之戰後,硃元璋雖然救齣瞭紅巾軍龍鳳政權的皇帝韓林兒,但他已經徹底失勢成瞭真正的孤傢寡人。讓硃元璋尷尬的是,韓林兒雖然成瞭光杆,卻仍然是他的君上。(硃元璋此時是龍鳳政權江南行省丞相)
硃元璋先是被韓林兒冊封為吳國公,後硃元璋又自稱吳王,但是要登基稱製就必須讓韓林兒讓位瞭。硃元璋自己又不願意背“篡逆”和“弑君”的罵名,於是他就把這口鍋扔給瞭廖永忠。
廖永忠在接韓林兒迴應天,船在瓜州沉於江中,韓林兒溺亡。順利登基的硃元璋不但不感謝,反而責怪廖永忠。大封功臣時他給齣頗具暗示性的理由:“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暗指是廖永忠跟儒生攪閤在一起,揣摩聖意,自作主張,弄死瞭韓林兒。
洪武八年,廖永忠因“僭用龍鳳”等罪被賜死。硃元璋自己也覺得這個罪名說服力不足,讓自己兒子寜獻王硃寜編《通鑒博論》時給齣瞭正式的罪名:“廖永忠沉韓林兒於瓜步,大明惡永忠之不義,後賜死。”
廖永忠又不打算謀逆或者叛亂,你說他弄死韓林兒做什麼?有啥好處麼?就算是如硃元璋所說,廖永忠是自己揣摩聖意乾瞭蠢事。可這不是一般的事情,而是弑君的大罪。硃元璋麵對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當時不處理,拖十年纔處理。而且這句話裏直呼自己君上的名諱,這不是在嚮世人暗示自己的態度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