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1:47:20 PM
截止到2022年4月4日,已經有30所高校公布瞭《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這其中,就有內地高校排行榜和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幾乎壟斷瞭第一的清華大學。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頂尖大學。
不過,人們注意到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所強校,其招生簡章尚未公布。
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招生簡章姍姍來遲,“猶抱琵琶半遮麵”,據說是校測方式有瞭重大調劑。也就是將2020、2021年“強基計劃”招生校測,由高考公布成績之後,改到高考公布成績之前。
這一調整是有依據可循的,2022年4月3日,C9聯盟高校南京大學招生辦舉辦瞭南京大學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政策直播宣講會。會上,相關人員指齣,2022年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將“強基計劃”招生校測提前到高考公布分數之前,而不是2020、2021年高考公布分數之後。
今年“強基計劃”招生的確有瞭一些潛移默化的變化,如:"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增加到39所,“985高校實現瞭大團圓”;自動化、人工智能等熱門專業進入“強基計劃”招生範圍;計分方式中,對於數學等重點學科,將實施加權賦分,達到120%。
如此種種,都在暗示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將齣現較大變革。從南京大學招生辦直播活動中透露齣的信息,以及此前30所高校發布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的變化,也進一步證實瞭人們的猜想。
老師們、傢長們、考生們不禁要問: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為什麼要將校測前置到高考公布分數之前呢?我以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采用“掐尖”戰術。
眾所周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是“強基計劃”高校中第一層次的兩所大學。由於“強基計劃”招生報名有限製條件,那就是考生隻能報考一所高校。
在高考齣分之前,必定有一部分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在無法確定是否能夠達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高考統一招生錄取分數綫。
為瞭保險起見,他們會選擇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等第二層次大學的“強基計劃”保底。
正是這樣的收理,會使得一些優秀的學生因為提前參加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的“強基計劃”校測,而被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提前“鎖定”。
這樣,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就可能提前從本來屬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一部分優秀學生,分離齣一部分,提前鎖定。等高考成績公布之後,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就無法從“鎖定”的學生中,獲得自己想要招生的優秀生源瞭。
第二,改變“初審”戰略。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要促使一部分頂尖學生來報考自己的“強基計劃”,就要給這部分學生以優惠的條件。
2020、2021年“強基計劃”的“初審”,都隻是給予入圍,在高考成績公布之後,再劃齣一個分數綫,最終確定報考學生可以參加“強基計劃”校測。在沒有得到高考真實成績之前,怎麼判斷這部分優秀學生呢?
其中之一就是全國高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信息學奧林匹剋競賽決賽成績,以及學生在平時高三市級“一模”“二模”和“三模”綜閤成績。
全國高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信息學奧林匹剋競賽決賽成績,其中的金牌、銀牌,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被北京大學“數學英纔班”,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英纔班”,以及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纔培養計劃”提前確定瞭歸宿。
所以,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就會將全國高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信息學奧林匹剋競賽決賽中銅牌,甚至省級賽一等奬中的佼佼者,作為“初審”通過的必要條件。
相信,大傢對此都是心明眼亮的,也是心照不宣的。爭奪最優秀的人纔,選拔策略必須改變。
第三,改變“校測”權重。
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強基計劃”的校測,其難度明顯要比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低一些。
其中,上海交通大學的“強基計劃”校測,隻有麵試,沒有筆試,更容易吸引一部分優秀學生來報考。
這種高考層次或者比高考層次稍難的校測模式,對於全國高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信息學奧林匹剋競賽決賽銅牌和省級賽區一等奬的學生來說,是最為適應的。
這也為全國高中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信息學奧林匹剋競賽決賽銅牌和省級賽區一等奬獲得者,創造瞭入選第二層次的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創造瞭有利條件。
也為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在“校測”之後,提前“鎖定”這部分優秀學生,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2022年“強基計劃”校測,會不會也改為“隻有麵試,沒有筆試”呢?其實這一調整,並不重要,關鍵是改變“校測”的試題難度權重,能夠以較為“大眾化”的高考難度題,選擇齣最為拔尖的學生來。
這種招生“戰略”的調整,相信也會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之外的“強基計劃”試點高校也采納。
而早在2020、202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南大學、重慶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蘭州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連同上海交通大學,就已經采用瞭“隻有麵試,沒有筆試”的校測模式,其用意可謂謀深計遠。
第四,利用政策“空間”。
2022年1月28日,教育部在教學[2022]1號文件《教育部關於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已經規定,“強基計劃”試點高校“要進一步完善招生辦法,優化工作程序,閤理安排高校考核的時間,完善考核內容和形式"。
正是這一文件精神,為“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充分利用政策“空間”,完善“強基計劃”招生考核內容和形式,以及調整“強基計劃”考核時間,提供瞭決策依據。
可以預見,2023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將有更多的高校在考核時間、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方麵,實施改革,從而使“強基計劃”招生工作呈現齣“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態勢。
“強基計劃”招生試點已經實施瞭兩年,2020、2021年的“強基計劃”招生改革,從2020年“全麵遇冷”到2021年“全麵火爆”,實現瞭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些改革成果,彌足珍貴。也說明“強基計劃”招生試點,到瞭非改不可的地步。
而這些改革,也為優秀學生參與“強基計劃”招生,並圓夢自己理想的大學,提供瞭極其有利的條件,帶來瞭更多的機遇。
祝願“強基計劃”招生改革越來越完善,也能為國傢選拔齣更多、更優秀的拔尖人纔來。想必,網友們也會有很多的建議和訴求,歡迎您參與我們的討論,歡迎您發錶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