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10:28:47 AM
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車企巨頭也紛紛加速轉型的步伐,大眾、豐田、本田、通用的新能源産品,不斷投嚮市場。
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言易行難,這是一場涉及到流程再造、組織重構的陣痛,相關技術需要從“零”開始學習。各傢對燃油車嚮新能源切換的技術路綫和節奏判斷,存在一定差異,導緻各傢的技術積纍並不相同。
電動車銷量僅是冰山一角,全新電動化平台、自動駕駛等軟件研發的投入力度,纔決定著未來誰走的更快、更遠。
豐田,點錯科技樹
新能源方麵,豐田入場很早,1997年混動普銳斯就上市瞭。不過豐田將寶壓在瞭混閤動力-氫能源(燃料電池)路綫,以豐田為首的日係車企手握氫能源近八成專利,董事長豐田章男多次喊話:純電動車,不是新能源的唯一齣路。
很遺憾,中美兩大國,沒有選擇氫能源,日本狹小的本土市場,又無法實現規模化和産業化。無奈的豐田,在2021年纔“被迫”宣布大舉進軍電動車。
2021年12月14日,豐田發布電動車全球戰略,電動車品牌以“bZ”為名,類似大眾的ID,現場亮相5款全新電動車,有城市用的跨界車、MPV。豐田、雷剋薩斯品牌的電動車也同時亮相,現場多達16款車展示。
豐田章男錶示到2030年前,豐田會推齣30款電動車,銷售350萬輛。
鑒於豐田在混動領域二十多年的技術積纍,電氣化技術底蘊還是非常雄厚的。對於豐田而言,轉型的最大挑戰,還是在軟件方麵,相對中美,日本缺乏頂尖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無論自動駕駛,還是車聯網,都做不到引領世界。
絲毫不懷疑,豐田能造齣一輛性能很好的電車,但豐田很難造齣一輛令人尖叫的智能車,未來,豐田受到的挑戰,將遠大於機遇。
本田,油改電應急
在大哥豐田的帶領下,小弟本田也在2021年,徹底轉道電動車,較新勢力慢瞭五年有餘。
2021年10月,本田正式發布瞭電動化戰略,並推齣全新電動車品牌“e:N”,發布會同時亮相的還有“e:N”係列五款全新車型。話說本田和豐田,真是哥倆好,發布時間前後腳,電動車品牌命名方式和新車數量,都基本一緻。
即將在2022年4月上市的兩款電動車――東風本田e:NS1和廣汽本田e:NP1,從電池形狀、整車布置、車身比例都能夠看齣來,就是基於XR-V和繽智打造的純電動版本。
這也反映瞭本田的無奈和焦慮,基於後驅/前驅平台的原生純電動車,預計要到2024年中國純電動車新工廠投産後纔會推齣。這期間內,本田不能再無視電動市場,讓對手做大,隻能先通過“油改電”倉促應急。
未來三年,將是本田的煎熬期!
大眾,全力以赴,電動化最堅決的巨頭
大眾是最早完成純電平台(MEB)開發的傳統巨頭,在電動化轉型進程中,大眾做瞭正確的判斷並且占據瞭先手,這方麵遠遠超過瞭豐田,隻是新時代的對手變成瞭特斯拉。
僅就駕駛而言,大眾的第一代電車産品ID.係列要好於特斯拉,更綫性的動力、更柔和的動力迴收、更有韌性的底盤質感、更精良的內飾品質和做工,無比體現齣一個老牌大廠的底蘊。
但遺憾的是,新一代的電動車消費群,需要的不再僅僅是一部交通工具,智能化短闆讓大眾的第一代ID.産品,不能有力的挑戰特斯拉。
顯然大眾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未來不僅僅是MEB,包括MLB-evo、PPE以及J1等現有純電平台,都隻是過渡性角色,5年內都將被SSP平台全部替代。
SSP平台,這是下一代全電動、全數字化和高度可擴展的汽車平台,主要在電池和軟件兩個未來智能汽車最內核的方麵下手,該平台未來將整閤大眾集團旗下所有的汽車品牌和現有産品架構,並真正實現軟件驅動、標準化電池和自動駕駛。據稱,在SSP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預計將有4000多萬輛車下綫。
軟件驅動的SSP平台、標準化電池、L4級自動駕駛……五年之後的大眾電動車,或許設計風格上還是今天的ID.係列,內在變化將充滿想象力。
最多等到2026年SSP産品下綫,大眾跟特斯拉之間將展開真正的對決。
通用,起大早,趕晚集
電動車的研發,通用汽車可以說是真正的老兵。早在1996年,通用就推齣瞭世界第一款量産電動汽車EV1(Gen 1),2015年,通用開發齣全新雪佛蘭Bolt,在美銷量曾一度超越特斯拉。
可惜通用對於電動車並沒有像特斯拉ALLIN的持續投入,之後推齣的車型反響平平,例如2017年,彆剋品牌推齣的微藍5(VELITE5)增程式插電混動,中國市場五年纍計上牌僅4207輛,之後彆剋品牌的微藍6、微藍7,雪佛蘭品牌的暢巡,也隻是“油改電”的過渡産品,根本算不上智能電車。
真正體現通用汽車實力的是2020年發布的,新一代的奧特能電動平台(Ultium),奧特能平台之於通用,如同MEB之於大眾,將是通用集團未來電氣化産品的基石。
奧特能平台擁有極強的工程靈活性,可實現通用旗下幾乎所有品牌、車型的超大規模産品應用,例如轎車、SUV、皮卡甚至物流車。
國內第一台應用奧特能平台的車型,是上汽通用的凱迪拉剋LYRIQ,已開啓預售,但實際交付還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據悉,彆剋會推齣5款基於奧特能平台的電動車,代號為B223和B233兩款純電動中型SUV,或將在2023年上半年上市。
起大早,趕晚集的通用,能否通過奧特能平台,在強手如林的電動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拭目以待吧。
雷諾-日産-三菱,産品定位“LOW瞭”
從單一車型銷量而言,雷諾-日産-三菱聯盟,在電動車領域,錶現還是非常不錯的。
日産Leaf,2010 年上市,比特斯拉足足早瞭兩個年頭,至今在全球銷量排行榜上依然位於前列。
雷諾Zoe 也是如此,2012年上市,迅速在歐洲串紅,並爬上排行榜前列。
如果說豐田是點錯瞭科技樹,押寶氫能源失誤,雷諾-日産的問題,在於其電車的用戶定位過於低端瞭,雷諾電動車項目總監埃裏剋-費騰曾錶示,雷諾品牌的DNA是帶來平易近人的技術,ZOE便是市場中最經濟實惠的電動車,售價是首要因素。
在雷諾-日産眼中,電車是一輛比油車更經濟的代步工具,這一定位導緻其産品“叫座不叫好”,銷量不錯,但在公眾眼中,僅是一輛便宜的車。沒有澎拜的性能,沒有炫酷的車機,更沒有充滿想象力的自動輔助駕駛,在電車新貴特斯拉麵前,毫無魅力點。
品牌標簽一定形成,再重塑科技和高端形象,是非常睏難的。加之日産在中國尚未引入一款真正意義的電車,雷諾和三菱又基本退齣瞭中國。此外,雷諾-日産微妙的內部關係,也製約瞭新一代電車平台的開發速度。雷諾-日産-三菱在電動車領域的想象力,外界並不看好。
結語
由於篇幅所限,其他巨頭,例如奔馳、寶馬、現代、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福特的電動車轉型,將在後期介紹。
僅從豐田、本田、大眾、通用、雷諾-日産這五傢看,相對於同行的單一車型試水,大眾集團是最早從平台層麵啓動電動車轉型戰略的,新一代SSP平台也在快速推進,是業內更看好的車企巨頭,10年後,大眾也許不是銷量最多的車企,但仍是最具影響力的巨頭。
誰可能掉隊呢?相對而言,小編認為本田的風險更大,技術儲備相對最弱,並且軟件也非日係強項,也許今天的本田,就是曆史的巔峰瞭。
本文為“車評網”原創,作者:鞦名山,編輯:田淼,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關注“車評網”,專注汽車行業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