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7:42:52 AM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的時候,張靈甫的整74師原本跟李天霞的整83師編為一個“縱隊”,以黃埔三期的李師長為縱隊指揮官。
曆史原因,使四期的“網紅張”特討厭李天霞,非得要跟黃百韜的整25師編在一起,兵團總司令湯恩伯惹不起這個校長紅人,也就準瞭,所以後來黃百韜救援時確實挺賣力氣的,沒辦法,整74師歸他直接指揮,齣問題是要負責的。
劇照
現在知道這個題目的瑕疵瞭吧?在解放戰爭時期,國共雙方軍隊是都設有“縱隊”的建製,不說清楚哪一方和哪一個時期,當然也不能確定縱隊到底“相當於什麼規模”,軍事知識的討論總得建立在專業的基礎上。
比如在湯恩伯第一兵團的序列內,既然是以兩個整編師組成一個“縱隊”,其實已經等於“整編軍”的規模。
戰爭初中期的鬍璉整18軍、邱清泉整5軍,最初都隻轄兩個整編師,兵力在50000人左右(還加強有騎兵、裝甲部隊等特種兵科)。
不過呢,李天霞和黃百韜指揮的“縱隊”都屬於臨時建製,隻是因為湯恩伯兵團下轄八個整編師之多,在戰場上指揮起來比較亂,所以纔臨時下設瞭四個縱隊,該兵團一旦解散,縱隊的建製也就不存在瞭。
劇照
還有一類縱隊番號,那就是蔣軍把抗戰勝利後保留下來的裝甲兵,加強摩托化步兵、炮兵和騎兵組成的“快速縱隊”,最初組建瞭四個(擬建十個來著)。
由於在解放戰爭中多次被殲,後麵有“快縱”重建和番號轉授的情況。比如1947年1月,在魯南戰役中被華野殲滅的第1快速縱隊,以及4月間,在豫北戰役中被劉鄧大軍全殲的第2快速縱隊等等。
此類快速縱隊的組建基乾,一般是一個戰車營(坦剋40輛左右)、一個重炮團(美式105毫米榴炮或者日式野炮)、一個摩托化的步兵旅(整編旅,約等於師)、一個裝甲搜索營、兩個工兵營和兩個汽車營(200餘輛卡車)。
但是各縱隊在實際編組過程中略有齣入,總體來說,大緻等於一個“加強師”的規模。
劇照
比如在1947年初被全殲的第1快速縱隊,當時就下轄戰車第1團第1營、炮兵第5團、汽車團、裝甲搜索營、工兵營等單位。
摩托化步兵則以馬勵武整編第26師之整80旅為基乾,總兵力超過瞭12000人,加之重裝備較多,所以戰鬥力肯定超過一個普通的步兵師(或整編旅)。
到1948年8月以後,整編旅全部恢復為師級番號,那就是以一個摩托化師為基乾瞭,比如隸屬於邱清泉第二兵團重建的第1快速縱隊,就是以該部第70軍(原整編師)第96師(原整編旅)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師長鄧軍林兼任縱隊司令,因此我們纔把整編旅的建製忽略掉,統一界定為“加強師”的規模。
劇照
除此以外,在解放戰爭初期,蔣軍還把收編的各路僞軍授予瞭臨時性的“暫編縱隊”番號,比如孫殿英的部隊即為暫編第四縱隊(13000餘人),在東北還以收編的僞滿軍組建瞭11個保安縱隊(後來都被陳誠升格為暫編師,每師10000餘人)。
大緻來看,此類臨時性的“縱隊”編製,也是步兵師或者加強師的規模,跟中央軍的“整編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要注意,解放戰爭時期蔣軍的“縱隊”編製,多為臨時性的番號或者是特種兵科戰鬥群,是不能準確界定其兵力規模的,需要在具體的時間和具體的環境下加以區分。
除快速縱隊外,如果這些所謂的暫編縱隊、保安縱隊在戰爭初期沒有被殲,後來多授予瞭正規番號,規模也就是一個步兵師。
劇照
而關於解放軍的縱隊規模,之前筆者曾經有專文介紹,這裏就專門說明一下跟蔣軍的編製對比問題。
我軍的縱隊準確稱謂是“野戰縱隊”,也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各大軍區根據延安的要求,開始組建“野戰軍”時纔正式齣現的。
要特彆注意,這一時期的縱隊跟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縱隊有著本質區彆。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縱隊,主要是在不方便新增高級編製的情況下,一種臨時性的部隊番號,多以八路軍的一個旅或一個團為基乾,開赴新區打擊日僞建立抗日根據地。
比如彭雪楓的八路軍第四縱隊、黃剋誠的八路軍第五縱隊等等,兵力在數韆人左右。抗戰時期八路軍還不具備大兵團會戰的條件,也沒有野戰軍和地方部隊的清晰區彆。
劇照
而到瞭解放戰爭時期,“縱隊”則是各野戰軍的專屬建製,直接隸屬於野戰軍司令部。
不過呢,解放軍在戰爭期間是兵力逐步壯大和實現編製正規化的,所以各戰略區的“縱隊”規模在初期是不太一緻的,主要問題是各大軍區當時既有“旅”也有“師”,那麼一概而論就不夠專業瞭。
比如劉鄧部隊就沒有師級建製,組建野戰縱隊時分彆下轄兩到三個旅,兵力10000多人。而山東軍區的八路軍、華中的新四軍則設有“師級”作戰單位,比如著名的山東第8師、黃剋誠的新四軍第3師等等。
其中僅新四軍第3師就下轄三個旅,全師兵力達到35000人以上,已經超過瞭晉冀魯豫野戰軍、華中野戰軍一個野戰縱隊的兵力,後來成為東野一個縱隊的基乾。
劇照
有一點是必須注意的,正是因為各戰略區較為混亂的編製,在解放戰爭全麵爆發時,人民軍隊的兵力描述是:“野戰軍有61萬人,轄有縱隊(或師)單位共22個、旅(或師)級單位94個”。
也就是說,當時的“師”既有下轄旅相當於“縱隊”的大師,也有僅轄團相當於“旅”的小師,不瞭解這一點,在解讀我軍在解放戰爭初期的編製時,就很容易糊塗。
再加上當時的“旅”級部隊數量有限,多在4000到5000人的樣子,所以在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縱隊”更接近一個滿編步兵師或加強師的規模。
經過各大軍區的逐步整理,以及各旅級單位兵員的不斷充實,到1947年初,各野戰軍的“縱隊”兵力普遍達到瞭20000人以上,個彆的(比如華野9縱)已經超過瞭30000餘人。
劇照
比如劉鄧大軍躍進大彆山時,四個主力縱隊的兵力都在24000到26000人之間,跟蔣軍的“整編師”基本持平。
東北我軍最先組建的五個野戰縱隊,此時也都發展到25000人左右,跟蔣軍的一個軍基本持平(東北和華北的蔣軍未參加整編)。
那麼在解放戰爭中期,我軍的“縱隊”整體上已經跟敵人的一個軍或一個整編師對等,如此解讀戰役序列也就容易瞭。
到瞭解放戰爭後期,隨著我軍不斷取得勝利,各旅(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各師(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的兵力愈加充實,從而使縱隊的兵力規模進一步增大。
東北野戰軍的一個縱隊普遍在50000人左右,個彆達到瞭60000人之多,這已經是“加強軍”的規模瞭。
劇照
至1948年11月,西柏坡正式發布瞭統一序列和番號的命令,原各野戰軍的旅、師統一稱為“師”,縱隊統一改稱為“軍”,這個時候認為“縱隊等於軍”纔是正確的,因為有兵力規模的調整。
比如華東野戰軍就要求“每個軍編35000人”,那麼絕大多數縱隊其實都要補充兵力纔能完成改製的,因為之前能夠超過30000人的極少。
同樣,東北野戰軍各縱隊就要“消腫”一些,因為之前的兵力規模又明顯偏大瞭,比如第2縱隊進關時下轄四個師59000餘人,在改稱為第39軍時就進行瞭戰鬥序列和兵員數量的調整,之後正式下轄三個師約45000餘人。
而此間的蔣軍由於損失慘重,其建製已經非常空虛瞭,一個師至多6000人、一個軍至多20000人,跟我軍已經沒有任何可比性瞭。
總結來說,我軍的縱隊編製規模在解放戰爭中也是變化的、發展的,如果簡單地用一二句話來定論,那一定是錯誤的軍史觀點。
劇照
往期好文
如果您喜歡,
請轉發一下並點個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