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曆史的女人——第878期)
咱們先從宋之問說起,接下來再說元好問和唐珙,至於為何這樣排序,讀完便知。
(一)宋之問是哪朝人?
宋之問,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宋之問盡管名聲不太好,但他無疑是位大詩人,他同當時的著名詩人瀋佺期齊名,時人稱“瀋宋”。後來人們把他與陳子昂、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並稱為“仙宗十友”,可見其在詩壇的地位。
宋之問的詩被認為寫得感情真摯,情景交融;其詩章法嚴謹,對仗工整,詞采綺麗,音韻和諧,
尤其以五言律詩最為齣色
,對唐代律詩體製的定型頗有影響。
其傳世作品很多。著名詩作有《晚泊湘江》《息夫人》《緱山廟》《度大庾嶺》《過函榖關》《江南麯》等。尤以《渡漢江》最為著名:“嶺外音書斷,經鼕復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徒聞滄海變,不見白雲歸
”等。
宋之問這人長相英俊,纔華橫溢,且少年得誌,19歲便考中進士,曾與杜審言(杜甫的爺爺)同朝為官。他雖文采齣眾,但人品不端,善於投機鑽營,為瞭自己的仕途,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賣身求榮。當時是武則天當權,盡管其詩纔頗得武氏賞識,比如他的那句“
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
”就曾得武氏激賞。
看完宋之問的簡介,你會說,這不明擺著,他不是唐朝人嘛。一般情況下,為瞭方便起見,大傢是認為他是唐朝人,不過這是偷懶的說法,宋之問(約656 — 712),從他的生卒年份可以看齣,他顯然是身跨兩朝,即在唐朝齣生,又曆經武則天的周朝(690—705),最後在唐朝復國之後去世。
所以嚴格地說,他是屬於唐朝和周朝(或者武周)兩朝的人。
(二)元好問是哪朝人?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跟宋之問相比,元好問的纔華、成就和名氣更大。想必大傢都熟悉這句詩(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句就齣自他的《摸魚兒·雁丘詞》。這首詞被金庸《神雕俠侶》中的女魔頭李莫愁唱瞭許多次,簡直膾炙人口。
元好問可是不摺不扣的大詩人,如果你不認可上麵那句詞,太癡情,太“瓊瑤”瞭,那麼再看首豪放的,如
《遊黃華山》:
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
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
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
怎麼樣?元好問這瀑布寫得有氣勢吧,簡直比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更大氣磅礴。
元好問生於1190年,正處在宋、金、元三角鼎立時期。據說他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後代,其先祖相繼遷居洛陽、汝州、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等地。至元好問的曾祖父元春時,又移傢忻州,遂為忻州人。
所以他首先是金朝人,因為山西當時屬金朝,而並非宋朝。
元好問生逢亂世,所以他一生頗為坎坷,屢次遷居。
他自幼聰慧,7歲能詩,有“神童”之譽。但他時運不濟,從16歲時開始參加科考,分彆在19歲、22歲、25歲、29歲等數次進京赴試,但均落第不中,直到32歲纔進士及第。但因科場糾紛,他被誣為“元氏黨人”,便憤然不就職。直到他三十五歲時,纔得到朝中重臣趙秉文等人的貢舉,參加宏詞科考試,成績優秀,登第後,他纔正式入仕,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
,請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後來的事實證明,他舉薦的儒士大多被元朝起用,那五十四名知識分子中有十五名在《元史》中有所記錄,他們對保存中原文化起到瞭很大的作用。
金亡後,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並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後居住冠氏縣。元好問作為囚徒,與傢人輾轉於聊城等地,受盡漂泊。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鞦,因其詩文名氣頗大,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可五十歲的元好問已無意齣仕為官,他重迴傢鄉隱居,並交友遊曆,潛心著述。1252年,
元好問覲見忽必烈
。希望說服忽必烈尊信儒學,並請他為“儒教大宗師”,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國。
元好問還有為數不少的寫景詩,這類詩風格豪壯、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上麵提到的《遊黃華山》等;另外他的詞也很優秀,共留下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代錶作有《水調歇頭·賦三門律》《木蘭花慢》等。
首先他生在金朝,屬金朝人,又在元朝時去世,又屬元朝人;
但其先祖是從中原地區遷到山西的,所以有不少學者認為他又是宋朝遺民,又有點宋朝的味道。
(三)唐珙是哪朝人?
相對於宋之問和元好問,唐珙似乎名氣不夠大,但咱們先看看他的詩,是不是有大師級水平。“牡丹架暖眠春晝,薄荷香濃醉曉晴”(語齣《貓》);“瑤階夢結翠宜男,誤墮仙人紫玉簪”(語齣《墨蘭》)。如果你認為這都不算啥,那麼請看這首詩,《過洞庭》(又名《題龍陽縣青草湖》: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怎麼樣?即便李白、蘇東坡也就這水平吧?特彆後兩句,簡直絕瞭,“清夢”壓瞭“星河”,宛如韆年之後徐誌摩的《再彆康橋》的意境瞭。怪不得這首詩被收入瞭
《全唐詩》
裏。你也許會問,既然他的詩收入瞭《全唐詩》,即便不考慮他的姓氏,即姓唐,唐珙也是唐朝人吧?錯!
他還真不是唐朝人。
那麼他是哪朝人?
唐珙,字溫如,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事跡史上記載極少,僅說“珙豪於詩”。“豪”於詩,證明他很能寫詩。其生平僅略見於
《禦選元詩》
捲首《姓名爵裏》、
《元詩選補遺》
小傳裏。
《大雅集》、
《元詩體要》、
《列朝詩集》、《禦選元詩》等選錄其詩數首,清朝錢熙彥《元詩選補遺》編錄其詩八首。
從以上詩選可知,唐珙應是元朝人。那麼《過洞庭》一詩為何被選入《全唐詩》呢?據中山大學陳永正教授考證,此詩是被誤收的。因為《全唐詩》並非唐朝人編著的,而是在清朝成書的。它是在康熙年間,即在1705年編篡的,並且編者多達10人,收入兩韆多名詩人的詩作近五萬首,難免齣現錯誤之處。況且此詩寫得太漂亮,有唐詩的風格,放在唐朝的七絕詩裏,不但沒有任何不配的地方,而且還熠熠生輝,難怪會被選上。
最早收錄唐珙此詩的是
元朝人賴良
編撰的《大雅集》,題為《過洞庭》。在作者小傳中介紹,唐珙字溫如,會稽人。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賴良,字善卿,浙江天台人。《大雅集》所錄諸傢詩人,都是跟編者同時代人,又有鄉裏之誼,他所收作品是比較可靠的。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編著的《列朝詩集》裏也收入唐珙《過洞庭》及《題王逸老書飲中八仙歌》等詩,據《列朝詩集》提供的信息,詩集所收的多為“明世之逸民”的詩作,可知唐珙也是自元入明的詩人。因此,
唐珙被確認為元末明初詩人。
據考證,唐珙的父親唐玨是南宋義士,曾在元僧盜掘南宋皇陵之時,暗拾諸帝王遺骨並重新安葬,使之免受元僧褻瀆。唐珙父親是南宋遺民,他本人則是在元朝齣生的,首先他是元朝人。但有人認為,唐珙雖生於元朝,但也應受其父影響,有俠義精神,所以他又被說成是
南宋遺民
。不過筆者以為,這個說法要是成立,唐珙必須長壽,因為他既是元末明初人,就是說他活到瞭明朝,而元朝好歹也享國97年,所以唐珙想跟宋朝聯係上,須長壽一點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元史》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