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4:23:42 AM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在遠東中蘇邊界西綫、北綫、東綫集結瞭150萬強大軍力,嚮中國東北僞滿洲國的70多萬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已成強弩之末,在蘇軍摧枯拉朽的打擊下,很快就全麵崩潰。
8月14日,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發下武器宣布嚮盟軍投降。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過廣播嚮全世界宣讀瞭停戰詔書。但是,日本大本營並未嚮各作戰區域的日軍部隊傳達投降命令,一直到17日纔下達停戰投降命令。
但是,日本人的投降並沒有讓蘇聯停止正在繼續發動的軍事行動。不僅沒有停止進攻,還在18日,集中瞭陸海空三軍對日軍占領的南韆島群島的守島日軍發起登陸作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巨頭齊聚雅爾塔美英督促蘇軍配閤進攻日本關東軍斯大林提齣三個要求作為齣兵條件
1945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三大巨頭齊聚雅爾塔。
這次見麵就是三大巨頭商議如何瓜分戰後利益和建立一個怎樣的世界新秩序兩大重要議題,在談到亞洲利益分配這一敏感問題時,美英同時希望蘇聯能夠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之內發起對日軍的攻勢,在這一點上,斯大林顯得並不是那麼著急,因為從可靠的情報渠道他已經獲知,美國人在評估對日本本土的進攻作戰中,預測將會付齣百萬士兵的生命,這個代價對美國人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所以美英達成“拉上蘇聯一起乾”的共識。
彆看斯大林外錶顯得粗狂豪放,但其心細如發的聰明睿智,絕不會僅僅靠幾句和善的恭維話就登上“賊船”,他早已有瞭自己的精明打算,隻等著在最恰當的時候和盤托齣且不會遭到美英的拒絕,這個時機正在嚮他慢慢靠近。
對待即將失敗的德國,丘吉爾倒是與斯大林觀點一緻,都希望戰後的德國是一個四分五裂軟弱到人人可欺的德國,但這一點羅斯福並不同意,他希望在限製德國軍事力量的前提下,其經濟可以在美國的支持下得以恢復,看似美國一副“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寬容態度,而實際上美國人早就想打破英法統領歐洲的格局,扶持德國正是美國人全麵進入歐洲的一步高棋。
當然這個美國人是不會嚮英國人敞開心扉的,最終在歐洲問題上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便擱置後論,眼下日本戰敗後的問題放到瞭桌麵。
在斯大林的內心,有三個重要問題希望能在這次會議上得到圓滿解決:
1、維持外濛獨立現狀需要得到美英“閤法性”認可,因為這個敏感問題一直以來是中蘇存在爭議最大的問題;
2、關於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所有利益要由蘇聯全部接收,中長、南滿鐵路路權、大連港和旅順港要掌握在蘇聯手中,必要時可以與中國聯閤經營鐵路;
3、庫頁島以南及臨近島嶼主權迴歸蘇聯,南韆島群島(日本稱為北方四島)主權也歸蘇聯擁有。這三項條件都是在沙俄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後所失去的全部主權,如今蘇聯要全部拿迴來。斯大林算準瞭羅斯福和丘吉爾不會反對,與歐洲利益和百萬美英士兵的生命相比,蘇聯的這三項要求都會得到美英的承認,結果正如斯大林所料一樣,羅斯福和丘吉爾都錶示瞭同意。
羅斯福去世杜魯門上台斯大林與美國分治日本的願望破滅武裝占領南韆島群島勢在必行
西方政客的精明永遠是以最大利益為齣發點,否則美英根本不希望蘇聯染指亞洲事務。為避免自身犧牲的代價,將蘇聯推入東北亞的戰爭泥潭,羅斯福和丘吉爾都覺得這種政治交易占瞭很大的便宜,殊不知這正中瞭斯大林的下懷,如果不是後來羅斯福重疾不治身亡,杜魯門接掌白宮,今天的日本極有可能和德國在戰後一分為二的結局是一樣的。
1945年4月,羅斯福這位美國曆史上最卓越的總統沒有看到即將迎來的勝利之光而離世,一嚮對蘇聯並不友好的副總統杜魯門接掌白宮,斯大林預感到蘇聯與美國為代錶的西方關係在戰後將會齣現不愉快的變化,此時也是在德國柏林戰場的關鍵時刻,彼此之間的同盟閤作並未受到影響,希特勒迴光返照的振奮猶如曇花一現。柏林被蘇聯攻破,德國法西斯政權徹底崩潰宣布無條件投降,軸心國聯盟崩塌。
按照與美英在雅爾塔達成的協議,蘇軍將在德國投降後的三個月之內將嚮日本宣戰發起進攻,而斯大林則更希望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能夠抵抗美英聯軍的力量更頑固,這樣美英希望蘇軍進入東北亞的願望更顯得迫切,與杜魯門交涉的砝碼自然就顯得更加重要。
但是,他沒有想到美國人的原子彈已經研製並試爆成功。1945年8月6日,美國空軍在日本投下瞭人類製造的第一枚核彈,這顆原子彈的破壞力不僅將日本天皇最後一點點雄心壯誌擊得粉碎,也深深震撼瞭斯大林,他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瞭軍事調整,三天之後就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瞭強大攻勢。
他知道原子彈的爆炸會給整個日本帶來什麼樣的命運和選擇,如果這個時候還不齣兵,不要說與美國分治日本,晚瞭恐怕連奪迴庫頁島以南的南韆島群島主權的願望都會流産。
當蘇軍於8月11日攻入朝鮮時,美國人被蘇軍的進攻速度驚到瞭,杜魯門和麥剋阿瑟都沒有想到蘇聯人的攻勢如此驚人,而此時遠在太平洋上與日軍作戰的美軍,根本來不及抵達朝鮮半島,而美軍早已打算在朝鮮半島建立一個親西方勢力的政權,如果任由蘇聯在朝鮮半島發動軍事進攻,整個朝鮮半島都將成為布爾什維剋的天下,杜魯門和麥剋阿瑟絕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於是,與蘇聯政府經過協商以半島三八綫為界,由美蘇分彆在南北接受日軍的投降。斯大林之所以同意美方的建議,是因為他的內心還沒有放棄能在分治日本的重大紅利上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那一部分利益,結果,杜魯門並沒有這方麵的一絲考慮。當然這是在蘇聯得到南韆島群島主權之後,斯大林纔確定瞭的,因為斯大林在蘇軍完全占領南韆島群島後準備集中強大的軍事集團登陸北海道,遭到瞭麥剋阿瑟態度非常惡劣的拒絕。
當然,蘇軍雖然從朝鮮三八綫撤齣,但對美國人的保證斯大林也並沒有完全相信。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過廣播嚮世界發錶瞭停戰詔書,對日本的停戰詔書,斯大林從遠東各個戰場得到的匯報是日軍並沒有打算嚮蘇軍投降。
在給蘇軍遠東最高指揮官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電報中,斯大林口氣非常強硬的錶示:自己非常不願意看到在蘇聯還沒有得到所有利益的保證下,就選擇放下武器停止作戰,並且日軍完全沒有放棄抵抗就俘的打算,對此告誡紅軍戰士們堅決徹底的繼續消滅日本法西斯。
很明顯,斯大林對以軍事手段奪取南韆島群島的決心堅定不移。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就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當天,下令由蘇聯太平洋艦隊、空軍第138師和戰力強大的步兵101近衛師組成的陸海空攻擊兵團嚮堪察加半島海域進發,由於準備倉促缺少運兵船,部隊直到17日纔進入勘察加。
韆島群島北端的占守島與蘇軍控製的勘察加海峽直綫距離隻有12公裏,島上日本駐軍占韆島群島總兵力的10%,有8600多人,是日軍駐兵最多、裝備最全、火力最強的前沿島嶼。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沙俄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瞭《樸茨茅斯協定》將南韆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全部割讓給瞭日本,從日本占領北方四島(蘇聯稱韆島群島)之後,在最前沿的占守島進行瞭長期的大規模軍事設施建設,島上戰壕密布,防綫縱橫交錯相連,經過近三十年的修建,在島上不僅有飛機場、港口、戰車聯隊和重炮陣地,還布置瞭強大的重兵集團防守。
1945年8月18日淩晨,蘇軍對占守島發起猛烈的登島作戰,遭到日軍瘋狂抵抗,日軍重炮對蘇軍艦艇給予瞭重創。因為當日大霧彌漫,天上還下起瞭雨,蘇聯航空兵沒有升空作戰,這給瞭日軍可以使用重裝武器的機會。
但蘇聯紅軍戰士在勘察加島上重炮的掩護下,對日軍的瘋狂反抗發起瞭一輪輪的猛烈攻勢,戰事異常激烈。戰至19日下午,日軍龜縮在兩個高地上負隅頑抗,戰車聯隊的坦剋被蘇軍消滅殆盡,重炮陣地也被蘇軍海空火力基本摧毀,日軍明顯已經到瞭強弩之末的低落狀態,在這時守島的日軍接到日軍大本營放下武器投降的命令,日軍纔舉起白旗嚮蘇軍投降。
這一戰蘇軍戰死640人,傷800餘人。日軍則被蘇軍消滅2600餘人,剩下的全部放下武器成瞭蘇軍的俘虜。8月23日,日軍代錶在占守島簽字嚮蘇軍正式投降,南韆島群島主權迴到蘇聯手中。
蘇軍用軍事手段雷霆齣擊攻占南韆島群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心結――振奮蘇聯民心
俄、日兩國在韆島群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1779年,沙俄以1679年俄國探險傢發現並登島的曆史記載為依據,占領瞭韆島群島。從沙俄時期,兩國圍繞著韆島群島主權進行過多次唇槍舌劍的搏殺,由於日本當時的國力遠遜於沙俄,這種隻能依仗口水戰的方式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直到日本經過維新變法,邁入工業化時代成為亞洲第一軍事強國,纔放下說教的姿態拿起瞭槍炮。1905年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這場兩個另外國傢的戰爭,竟會在中國的領土上打響,想想都是憤懣的情緒),力量較弱的日本戰勝瞭實力強大的沙俄,其結果就是沙俄不得不低頭被迫簽下《樸茨茅斯協定》,將庫頁島南部、韆島群島和在中國東北、朝鮮的利益割讓給日本。
這是沙俄在遠東幾百年來第一次嚮亞洲一個國傢屈服到割讓領土的地步,由此被俄國斯拉夫民族視為終生的奇恥大辱。
到瞭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末期,布爾什維剋執掌的蘇聯政權麵對歐洲紛亂的政治形勢和德國的興起,讓蘇聯明顯感覺到惴惴不安的氣氛。而此時已經在遠東站穩腳跟的日本,將魔爪伸嚮蘇聯極為關注的濛古地區,這更增加瞭蘇聯的不安。
日本的挑釁越來越充滿瞭火藥味,蘇聯則越發錶現得退讓與容忍,這對戰鬥民族而言無疑是忍氣吞聲的屈辱,斯大林沒有辦法,為瞭應對德國隨時會發動的進攻,他不得不這樣選擇,因為他清楚蘇聯絕不能在未來兩綫作戰。
直到1939年日本與濛古發生軍事衝突,斯大林認為到瞭必須給日本一次足夠震懾教訓的時刻瞭,這纔有瞭硃可夫指揮的諾門坎戰役,這一戰蘇聯調動瞭最強悍的航空兵、坦剋和步兵作戰部隊,戰役結果打殘瞭日軍兩個甲級師團,一戰定邊陲。
最終日本大本營選擇瞭南進戰略,與蘇聯簽訂瞭互不侵犯條約,使蘇聯在1940年德國進攻時能沒有掣肘的騰齣手來全身心對付德國的進攻。
經過艱苦卓絕的四年衛國戰爭,蘇聯最終取得瞭決定性的勝利,而這個時候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頻頻失利,戰綫在美國的沉重打擊下被極度壓縮,最後退守到本土外圍島嶼,蘇聯人終於到瞭報仇雪恨的時機。
失去韆島群島和無奈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蘇聯國內無論從高層還是民意都憋著一股無法釋放的怒火。斯大林認為等到日本投降重新獲得奉還的領土,遠不如用強大的軍事碾壓得到的更能夠振奮國民的信心,並且放棄武力後的變數也是他最擔心的結果,這纔有瞭堅決武裝奪迴領土主權的決定。
韆島群島的迴歸,在蘇聯國內的確極大振奮瞭蘇聯人民的信心。當斯大林準備趁勢登陸北海道繼續嚮日本內陸發起進攻時,已經得到日本天皇保證的麥剋阿瑟態度堅決的錶示“我們已經完全控製瞭日本局勢,蘇聯的進攻是多餘的犧牲”,蘇軍的進攻就此戛然而止。
在朝鮮半島,美蘇按照之前的協定在三八綫南北分彆接受瞭日本軍隊的投降,就此形成瞭南北兩個政權的半島政治局勢。至此,東北亞新的政治格局以美蘇都尚能接受的形式建立瞭。雖然蘇聯最終沒有以勝利者的身份齣現在日本本土,但失去的主權重新迴到蘇聯人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