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4/2022, 6:35:23 AM
張宏偉:給孩子適時、適量、適度“失控”的時間
張宏偉
教育思想網
2022-05-03 20:30
晨霧 / 轉帖
研究學生,懂得學生,是教育中很關鍵、很重要的事兒。懂得學生,即:懂得“學”“生”――懂,學習纔會得到真正發生;懂,學生纔會得到更好地生長。
我常常會利用各種機會,正式或非正式地去瞭解他們。甚至,很多時候,我還會“退行”為他們中的一員,和他們膩在一起,看他們所看,想他們所想,為他們所為,嘗試用兒童的視角去感受他們、理解他們、懂得他們。
今天的孩子,在有些方麵遠遠優於曾經的我們、超越瞭我們。但同時,他們在另外一些方麵的樣子,需要我們覺察和警惕。這樣的樣子有哪些呢?我們又該怎麼應對呢?
缺少煙火氣息的樣子
小學時,我和同村的夥伴,就會做瞭各種基本的農活和傢務,比如:施肥打藥、收種晾曬、割耪放牧,洗洗涮涮,趕集上店,生火做飯……杈把掃帚揚場鍁,碌碡碾石撈拉子,樣樣識得,樣樣使得。我們打小就濃縮地過遍瞭大人們的主要生活,更早、更充分、更完整地實現瞭社會化。
我們的童年,生活的比重是最大的,都是先會生活、先緊著生活,後學學科,擠時間去讀書,甚至連學校都要為搶收搶種讓步和放假。
那種豐盈、鮮活、實在、親曆的生活,錶麵不是上學,其實它纔是最本真的學習――生活化地學習,社會化地學習。它不僅為我們的學科學習奠定瞭廣博厚重的實踐經驗,還鑄造瞭我們的意誌力、責任心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同時也讓我們對得之不易的上學更加珍惜。
而現在的孩子和我們相比,生活和學科學習的比重嚴重失衡,甚至倒置。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是割裂的,頻現高考前埋頭學習,高考後再去學會如何生存和生活的奇葩現象。
絕大多數的學生童年,都是這樣的:周一到周五,學校、傢庭兩點一綫,周末則是補習或特長班和傢庭兩點一綫。什麼都不能耽誤瞭學科學習,什麼也不能耽誤瞭讀書,什麼都不能耽誤瞭補習。幾乎一切都是為瞭學科學習讓步和服務,而各種生存、生活的活計似乎都變得可有可無起來。
我們都知道,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的品質直接決定瞭學習的品質、教育的品質,四體不勤,五榖不分,不經煙火、不經實踐、很少躬行,怎見真知、如何絕知?!
學生生活經驗的嚴重不足,也是造成很多學生學習數學睏難,不能完整、深入地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的重要原因。
為此,全景式數學教育把與數學學習相關的生活也納入瞭課程和教學設計範圍,建設瞭係列的浪漫課程,讓學生在課前,有意識、有規劃、有目的地,在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大量、自主、直接地,參與“與本學科相關的日常生活活動”,為精確學習數學積纍瞭充分的生活基礎和體驗背景。
比如,一年級下冊的“認識人民幣”是公認的學習難點。為此,有的教材把它調整到二年級,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其實,這個難點既不是學生年齡的問題,也不是學生學習力的問題,而是因為我們忽視瞭浪漫階段生活課程的設計。
赫賢的寒假生活體驗
認識人民幣的浪漫課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開學第一天,就聯閤傢委會在教室裏開起瞭“超市”,用真錢奬勵學生,學生集滿10分就換1角,集滿10角就換1元……攢夠瞭錢就可以選購自己中意的商品。
商品的價格都是我們用心標注的,會讓學生使用到元、角、分三種單位。學生購物前需要先填寫購物單:拿多少錢,買哪種商品,單價、個數、找錢等等。錢盒裏存放瞭不同版本、不同麵額的人民幣,學生可以隨時把玩、兌換。
我和傢長還達成共識,盡可能讓學生多參與諸如傢庭采購等實用貨幣的商業生活。就這樣,日復一日,持續地“未學先用、長綫浸潤”,充分地生活化和社會化,一個半學期下來,再學習人民幣就非常容易瞭。
模擬購物認識貨幣
綜上,我認為,我們的教學也好、教育也好,都需要最大化地讓每個孩子迴歸“煙火”,成長為具有濃鬱煙火氣息的人,具有深厚生活根基的人。
被過度關注和管控的樣子
一直讓我難忘、並倍感幸福的是:我小時候,多數日子,放學之後,就再也沒有成人的束縛,約幾個小夥伴,春天爬牆上樹、摺花采芽,夏天摸魚撈蝦、捕蟲趕蛙,鞦天燒豆烤薯、摘果尋瓜,鼕天溜冰打滑、放個野火、打打群架,沒有父母幾通扯破嗓吆喝:“吃飯瞭、吃飯瞭……”一般不會迴傢的。即使是做諸如割草、放牧、勾糞、拾荒這樣的農活,也是一個人或者幾個小夥伴一起去,不會讓大人摻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個個都像極瞭野孩子――我們有太多的獨處的閑適的時間,盡情釋放天性的空間。
而現在的學生呢?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們大都是獨生子女,成年人幾代積聚瞭的一個娃帶來的“心頭肉”情結,都高度濃縮在一個孩子身上,無論是在傢庭,還是在學校,他們都受到瞭空前的高度關注。
在他們的成長中,最關鍵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幾乎所有的學習和生活都是處在成人的管控之下,孩子絕大所數的成長環節都被乾擾,甚至被強製。他們的成長,不是我們參與的不夠,而是我們介入的太多。他幾乎沒有完全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沒有瞭緩解和釋放被管控而産生的負麵情緒的機會,長此以往,人本能的自我修復功能就會逐漸被屏蔽,造成孩子長大後卻需要反過來再去療愈自己的童年!這是非常可怕的!
2010年,我被人纔引進到一所新建的寄宿學校,負責學校的教學。在討論學生課錶時,我就發錶瞭這樣的感慨:假如我就是一個寄宿的學生,在學校裏每天從早晨一睜眼,一直到晚上睡覺,所有的時間、所有的活動都被安排好瞭,在學校裏生活六年,一個月我都受不瞭。
於是,我鄭重地提齣:每天必須留齣一段絕對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還給這些住宿的孩子,讓他們自由支配,學校打開所有的活動場館,提供所有的活動器械,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不要再有任何的監管,學生做什麼,怎麼做,由他們好瞭,我們一點都不要乾擾和乾涉,讓他們盡情放飛,緩解、消除管控和學習等各方麵帶來的壓力,讓他們的心身每天都能得到及時減壓。我把一段時間命名為“我的時間――我的時間,我做主!”現在,我們全景式數學也大力倡導每周給孩子留一兩段“我的數學時間”。
不止如此,我們認為,學校和傢庭每天都要給孩子們留齣這樣一段“我的時間”,不要擔心失控,也不要擔心安全,請相信孩子,他們會自己管理和照顧好自己的。也許,孩子有瞭適時、適量、適度“失控”的時間,或許就會擁有一個更加健康且更能夠自控的童年。
“數字原住民”學習的樣子
現在的孩子是數字的原住民,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太多瞭:場館、人際、書籍、網絡、電視、APP……很多的知識和技能學生通過這些工具和路徑自己就能獲得和達成。
相應的,我們教學需要隨之進行調整和改變。於是,全景式數學教育最大化助力學生“自成長”的“願景式學習”應運而生。
首先,我們達成兩項共情和共識:
1.和教師――我們備課的首要工作就是分析、剝離齣學生能自己學會的內容、能生活會的內容,找到不得不教的點。
2.和學生――我們每天聚在一起學習數學的時間隻有40分鍾,如果把這40分中的很多時間耗在自學就能解決的問題上,太可惜瞭,所以,能在課前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定要韆方百計在課前解決,課上主要解決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二年級就開設瞭“課前為什麼要自學”“課前怎樣自學”的係列課程。
學生自製時鍾自學時間
其次,激發自學需要,自製學習願景。我們引導學生先基於自己生存、生活、學習、發展的真實需要發現和確定要研究的問題、要學習的內容、繼而製定自己的學習願景。
最後,師生共建各種“學習支架”,保障學生能充分地進行課前自修,找到、提齣必須在課堂上藉助同伴和教師一起解決的問題和要實現的目標(即:課堂願景)。
在“願景式學習”中,學生課前選擇適閤自己的資源和支撐,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身心狀態、學習節奏等自主安排、自主定製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韆方百計解決自己能在課前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及時把“自己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上傳到願景群裏。教師經過匯總、篩選、梳理,把學生真正須要夥伴助力、老師教的東西“淘”齣來,並成為課堂的中心議題。
這樣,“全景”的課堂真正成為瞭師生共同解決學生問題的地方,而不是學生解決老師問題的地方。課堂的時間真正用在瞭刀刃上,師生共同圍繞學生自學生成的幾個核心問題,進行交流、辨析、討論、碰撞、影響、激勵、鼓舞……把主要精力投放到知識技能的規範與完善(包括結構化和係統化)、多法交流、深化思考、突破難點、理解本質、激發創新、提升思維品質、提煉思想方法、開慧根、厚視野、能實戰上。把“課堂”變“剋堂(攻剋他自己不能攻剋的地方)、展堂、辯堂、演武堂”;變“學校(xiào)”為“學校( jiào)”――即“師生共同對自學中的問題進行檢驗、校對、考核和改進,對學習的技能進行較量、挑戰和對抗……”
這,或許也就是數字居民應有的一點學習的樣子吧。
快餐式成長的樣子
我的童年沒有快餐的概念,更沒有快餐。但是現在快餐文化充斥在各個角落,衝擊著各個方麵。讓人憂心的是,教育很多方麵也在走嚮快餐化,很多教學都在過度追求知識技能的快速、高效習得。
教學中常見的狀態是:學生學習知識、形成技能本有N條路徑,而我們的教材和教學、老師和傢長常常誘導、指定、甚至強製學生沿著最直、最快、最容易走的“高速公路”前進,很少留時間讓他看見更多的其他路徑,很少留時間讓他選擇其他的路徑,更不會讓他嘗試那些不可能到達目標的“錯路”。即使是學生走上瞭我們劃好的“高速公路”,我們也會把這條路上所有的坎坷和障礙替學生提前清除;同時,我們還會把這條“高速公路”上所有的岔路口全部堵死,保證他不會走錯,直達目標,最快地學會、最多地學會。
比如:圓的麵積計算,教材大都是這樣的保姆式編排,教師也大都是按照教材這樣保姆式地教:
“在硬紙上畫一個圓”,為啥非要“硬紙”呢?我試著用軟紙剪,發現圓心角會捲翹起來,無法拼接。提示用硬紙,順利規避掉瞭學生自己剪會齣現的這個問題,掃除瞭第一個障礙。接著提示“分成若乾(偶數)等份”,不僅提示等分,還特彆突齣“偶數”,為啥呢?因為剪成單數,是拼不成的!這幫助學生掃除瞭自己操作時可能齣現的第二、第三個問題與障礙。接著提供瞭“剪開”示意圖,掃除瞭第四個障礙,最後讓學生按照示意圖拼拼看,你能發現什麼?我想,隻要不是個傻子,都能發現!
學生沿著教材指定的這條“無障礙高速公路”徑直前進,他隻是被動的操作工,隻有對已有公式的理解和證明,沒有自己的發現和創造。這是證明式的學、被動接受的學,不是發現的學、自主創造的學。
試問,研究圓麵積計算的路徑隻有這一種嗎?遠不止!
還有更甚的是,有人還會直接讓學生記住公式以及所謂的技巧和訣竅,會套用就行瞭,緻使很多學生能解決數學題,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習得瞭知識,卻沒有增智長慧。
其實,真實、自然、理想的學習過程絕對不是單一、孤立、筆直、劃定行進路綫被動執行的;而是豐富多樣,完整充分,復雜多變,充滿坎坷、意外和無限可能的。
學習過程本就是不斷試誤的過程,該栽的跟頭要栽,該走的彎路要走,一條不能少,一步不能缺!或許他今天走的彎路越少,未來的迷途就越多。任何讓孩子不經努力、靠捷徑就獲得的成功和快樂,其實都是“有毒”的。學生一直在這種情形中學習,不僅不利於他未來獨立、多元、靈活、創新性地解決問題,而且還有可能養成“總想走捷徑”的意識和習慣,這是比視野和能力的單一更讓人擔憂的。
其實這個議題,我也隻是看見冰山的一角而已,當下這個時代學生還有哪些樣子?相應的,我們老師要怎麼樣子?期待老師們一起繼續交流和探討,以便更全麵地理解我們的孩子,做好我們的教育。
作者 | 張宏偉(南京赫賢小學部學術總監,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來源 | 新校長傳媒,本文是作者在第八屆中國創新教育年會上小學課程周主題峰會的演講
ID:eduthought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注明來源。不代錶本平台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於原作者。轉載此文是齣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