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9/2022, 6:54:19 AM
[尼泊爾] 比蘭奇・普達爾 普裏特維・納拉揚・沙阿研究中心
Ahsen(譯) 文化縱橫新媒體編輯部
【導讀】2022年3月,全球目光被俄烏戰吸引之際,尼泊爾和美國簽署瞭備受爭議的“韆年挑戰計劃”協議(MCC),該協議因含不平等條約,曾引發尼國內抗議。盡管尼官方錶示不會成為美軍事盟友或加入美“印太戰略”,但這一協議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仍值得高度注意。
本文從尼泊爾內部視角,解釋瞭為什麼該國突然成為中美博弈的前綫,並就如何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中謀劃尼泊爾外交政策提齣建議。作者認為,今天的地緣政治,已經從軍事領域更多轉嚮更復雜的經濟領域。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曆史上英國殖民者將尼泊爾塑造為中國和英屬印度之間的友好“緩衝國”。原本處於附屬地位的尼泊爾,近年來因為不滿印度乾預其內政,開始嚮中國靠近,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項目,由此希望擺脫對印依賴關係,在對印談判中更多獲益。而不希望看到中國壯大的美國,正想利用中印矛盾,讓印度加入“印太戰略”並與中國競爭。這就使身處敏感位置的尼泊爾,成為美國“反華陣綫”的潛在前綫。麵臨兩邊巨大壓力,尼泊爾官方都還沒形成統一意見。
作者指齣,尼泊爾沙阿王朝開國之君的名言――“尼泊爾就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山藥,需要保持均等距離”――至今仍是尼泊爾的外交指導方針。從曆史上看,尼泊爾總是從中印良性競閤關係中受益,而中印的“趨同”或“分歧”,對尼泊爾是緻命的。因此,一方麵,尼泊爾要洞察其強大鄰國的政策和它們隱含的利益衝突,如果繼續任意打“中國牌”或“印度牌”,注定要危及整個國傢;另一方麵,尼泊爾內部急需達成國傢共識,製定一項平衡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高度重視與中印保持睦鄰友好關係,努力凸顯自己的存在感、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摘譯自尼泊爾軍隊公共關係和信息理事會齣版的《團結雜誌》(Unity Journal)2022年第1期,原題為《尼泊爾為什麼在地緣政治棋局中舉足輕重》,由“文化縱橫新媒體”編譯首發 ,為便於閱讀,文中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僅代錶作者觀點,供諸君參考。
尼泊爾為什麼在地緣政治棋局中舉足輕重?
Why Nepal Matters in the Geopolitical Chessboard?
��一個緊迫問題:尼泊爾地緣地位的曆史性轉變
在現代尼泊爾成立以後的200年到250年間,從該地域到全世界,地緣政治發生巨變。曆史上,由於其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英國殖民者竭力把尼泊爾變成中國和英屬印度之間的友好“緩衝國”,以防範中國。有時,尼泊爾政府和統治者有能力自主製定政策;另一些時候,尼泊爾注定處於地緣戰略之中。由於一邊是難以到達的山脈,另一邊是可以到達的平原,尼泊爾自然會嚮其南部鄰國傾斜。在過去300年裏,西方經濟政治的中心逐漸轉移到亞洲。 21世紀,地緣政治齣現質變。麵對美國和中國等國際角色的參與,以及他們所帶來的“一帶一路”倡議 (BRI) 和“韆年挑戰計劃” (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簡稱MCC) 等策略,尼泊爾通過堅持其不結盟政策,來適應兩個超級大國的地緣政治利益的壓力。
地緣政治視角的轉變,讓尼泊爾從一個緩衝國轉變為一個橋梁國傢,從而成為地緣政治棋局中改變遊戲規則的骰子。小國,往往容易受到外交政策限製的影響,尼泊爾也注定要在兩個鄰國之間尋求生存。然而,現在的尼泊爾正慢慢改變,以爭取自己的利益。2018年,美國邀請時任尼泊爾外交部長的普拉迪普・庫馬爾・賈瓦利(Pradeep Kumar Gyawali),與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邁剋爾・蓬佩奧(Michael Pompeo)舉行代錶團級會談。這一舉動在尼泊爾的地緣政治中,尤其是在尼泊爾與印度、中國的外交關係中,引發一些波瀾。在此背景下,考慮到印-中-美之間的力量平衡、競爭及其對尼泊爾的影響,尼泊爾以中印為中心的外交政策,就變成需要重新討論的一個議題。未來,國際關係與權力中心的平衡,可能會發生更快變化。 作為超級大國的中國、印度和美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從區域地緣戰略來看,已經高度凸顯。有鑒於此,尼泊爾已成為西方和亞洲強國的地緣政治棋局中一個重要戰略區域。
作為內陸國傢,尼泊爾的地理位置,無情地剝奪瞭它在經濟、政治和外交關係方麵的國際機會。地形不僅限製瞭加德滿都與鄰國以外的外部世界的聯係,還造成瞭加德滿都作為“附屬國”的依賴關係。如今,尼泊爾 這個內陸型國傢 (land lock) 正轉嚮四通八達 (land link) ,這一轉變是一個緊迫問題,但尼當局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更關注國傢內政。如果尼泊爾尋求維護其地緣政治價值,就要認真確定這一議題的優先位置。
重新定義尼泊爾地緣政治形勢,第一步是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審視尼泊爾的地理。尼泊爾北接中國的青藏高原,經喜馬拉雅山脈,從印度到緬甸,再到南亞的廣闊平原。 某種程度上,尼泊爾就像印度和中國之間的一個梯子,這個梯子嚮南部鄰國印度傾斜。這一地理事實,給尼泊爾的地緣政治帶來特殊影響。如果尼泊爾是兩個平坦土地之間的橋梁,它可以與雙方保持平等或平衡關係。 從地理上看,尼泊爾約三分之一的領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從人口統計學上看,90%的人口嚮南傾斜。由於這種結構性匱乏,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關係進一步南移。特彆是受蘇古利條約(Sugauli-Treaty,譯者注:1816年戰敗的尼泊爾被迫與英屬印度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製約,我們尼泊爾的外交關係變得隻依賴南方。雖然尼泊爾正試圖把邊境和經濟關係擴大到北方,但實際上它仍然傾嚮於南方。復雜的地理遊戲,使我國注定要遭受封鎖、貿易赤字和政治不穩定等悲慘境遇。從曆史上看,我們很難處理這兩個鄰國之間的尷尬局麵。
與此同時,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通過保持全球最大的資本盈餘,實現瞭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 尼泊爾準備通過成為“一帶一路”的一部分,來加強與中國的關係,這給瞭尼泊爾剋服對南方依賴關係的機會。然而迄今為止,這在實踐中仍未取得進展。 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美國的國際政策也開始著力於遏製中國擴張。多年來,美國一直在推進“印太戰略”,將美國西海岸至印度西海岸的區域視為其主要影響區域,力圖構建一個由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組成的四邊形。在此背景下,尼泊爾外交部長訪問瞭美國。 很明顯,美國正試圖影響尼泊爾,使其成為該戰略的一部分。然而,尼泊爾未能對這些問題形成明確看法。
��中印之間:尼泊爾對外政策的傳統取嚮
21世紀以來,隨著亞洲國傢在世界體係中日益強大,美國原以大西洋為中心的外交戰略,也在冷戰後發生變化。美國前總統巴拉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其第二個任期錶示要把重點放在太平洋地區,標誌著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與此同時,中國的崛起也撼動瞭全球地緣政治。當前國際關係的經濟戰略焦點,在於超級大國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美國主導著如今的後冷戰全球權力結構,而中國尋求改變這一現狀。與此同時,印度也自然想要維持喜馬拉雅次大陸的現狀。其他大國則在變動的權力結構中尋求新的平衡。
尼泊爾統一前,外交政策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曾經統一的尼泊爾內的公國的廣泛聯係,另一類是與中國和印度的關係。 一方麵,與尼泊爾境內公國的聯係和外交關係,以猜疑和競爭為條件;另一方麵,與印度和中國的關係,則以生存戰略為基礎,這在很大程度上維護瞭地區穩定,保障瞭貿易。
到瞭統一時期,尼泊爾的外交主要以軍事原則為指導。 這一時期,尼泊爾以軍事外交為主,在經濟、貿易、國際關係等其他方麵的外交很少。 尼泊爾沙阿王朝的開國之君普利特維 納拉揚 沙阿 (Prithvi Narayan Shah) 提齣,“尼泊爾就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山藥,需要保持均等距離”,這至今仍是尼泊爾的外交指導方針。 與此同時,尼泊爾對印度不斷擴張實力有所不滿,嚮中國提齣抗衡印度的建議。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後,加德滿都和新德裏的關係卻又急劇升溫。
尼泊爾與印度跨越幾個世紀的關係,更多地取決於地理和曆史,而不是任何其他因素。曆史上兩國不僅擁有開放的邊界和暢通無阻的人員流動,而且通過婚姻和傢庭關係建立瞭密切聯係,這在亞洲是獨一無二的。開放的邊境是兩國深厚信任和友誼的象徵。尼泊爾在中國的外交政策中也占據特殊地位。自1955年兩國建交以來,中國一直對尼泊爾采取溫和政策。雙邊關係改善後,中國開始在其外交和周邊政策中給予尼泊爾重要地位。高調的中國政治、軍事、經濟或文化代錶團,每個月都會抵達加德滿都。因為尼泊爾是中國南亞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已從尼泊爾獲得保證,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承認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確保在其領土上禁止任何反華行動。然而,自印度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上任以來,齣於對中國的擔憂,印度對尼泊爾采取瞭與英國一樣的殖民外交政策。為瞭維護印度安全,印度一直敦促尼泊爾與中國保持距離,也與所有其他國傢保持距離。雖然印度一直聲稱尼泊爾是一個獨立國傢,但他們從未承認尼泊爾有能力製定與鄰國及其他國傢的外交政策。
��中美印之間:尼泊爾從內陸變成“前綫”
在全球化世界,地緣政治的迴歸,讓小國在國際體係中更缺乏安全感。一方麵,尼泊爾在曆史上曾被英國殖民者塑造為中國和英屬印度之間的友好“緩衝國”,因此,印度獨立後,新的統治者意識到瞭尼泊爾的地緣政治重要性,立即在1950年寫信提齣簽訂和平與友好條約及安全保障問題;另一方麵,盡管在邊界爭端上有一定靈活性,但受地緣政治利益驅動,中國還是在1960年與尼泊爾簽署瞭和平友好條約。
在兩大鄰國之間,尼泊爾的地緣政治形勢,在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中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於過去20年的政治發展,尼泊爾已成為國際關係中的一個焦點。聯閤國、歐洲國傢以及鄰國中國和印度,都在密切觀察尼泊爾動嚮。在不同的政治治理體係下競爭的中國和印度,都把尼泊爾視為符閤其鄰國政策的地緣戰略要地。1947年英國離開南亞後,對印度有利的力量平衡,幾年內逐漸改變。當時處於休眠狀態的中國,現在已經擁有強大的影響力。通過在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孟加拉國和馬爾代夫建設多功能基礎設施,中國在印度洋強化瞭自身影響力。在世界戰略舞台上,中國對印度的包圍被理解為“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此外,中國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項目,如“一帶一路”,不僅齣於經濟目的,而且也具有戰略重要性。目前,亞太地區和喜馬拉雅次大陸都在經曆一個轉型期,即舊地緣政治狀態的瓦解,與基於新權力結構的權力平衡的創建。在這個過渡階段,為瞭維持現狀,阻擋中國擴張,中國的近鄰成為重要遏製力量。這就是為什麼,處於敏感位置的尼泊爾,已經感受到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競爭的衝擊。
在這種情況下,尼泊爾在地理上已成為美國主導的反華陣綫(包括印度和日本)的潛在“前綫”。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應被理解為印度維持喜馬拉雅地區壟斷勢力的意圖,與美國及其盟友包圍中國戰略的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印度想把尼泊爾變成其獨占勢力範圍的意圖失敗瞭,以至於印度采取直接乾預手段(如封鎖),結果適得其反,迫使尼泊爾投嚮中國。
印度對鄰國在安全問題上的猜疑態度,是英國殖民主義在印度外交政策中的殘餘。換句話說,印度一直認為,對鄰國內政的嚴密關切,有助於確保自己對該區域的掌控。印度還停留在半個世紀前尼赫魯時期的“喜馬拉雅邊境政策”(Himalayan Frontiers Policy)理論中。該理論認為,喜馬拉雅山是其盾牌。過去幾年,中印貿易關係不斷發展,中國正盡可能地與印度拉近距離。中印貿易的年度總額已達750億,但上世紀60年代對中國的戰時心態,在印度外交政策思維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看到尼泊爾與中國接近,印度並不高興。 而不希望看到中國壯大的美國,正想讓印度與中國競爭,印度似乎也在順應美國願望。因此,作為中印關係的戰略中心,尼泊爾正努力以新的方式發展,也麵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不久的將來,美中之間可能的對抗,已不可避免,中印長期對抗也不可避免。在這樣一個全球戰略領域,尼泊爾迫切需要達成國傢共識,製定一項平衡的、戰略性的外交政策。
作為近鄰,無論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國傢是走嚮趨同,還是走嚮分歧,尼泊爾都在經曆地緣政治對抗的影響。 變革之下,中國和印度本質上是在競爭成為亞洲大陸上的最大政治力量。印度人認為,中國不久前在剝奪核供應國集團(NSG)成員資格方麵的不閤作行為,是一種敵對行為。作為迴應,印度也站在美國一邊,支持海牙國際法院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的裁決。印度正在印度洋和波斯灣加強其海上軍事活動,並一直在南海與越南、菲律賓、日本、斯裏蘭卡和澳大利亞等國傢開展聯閤軍演。與此同時,中國正與巴基斯坦、緬甸等與印度關係不佳的國傢加強關係,這裏麵也包括被印度非正式封鎖的尼泊爾。近十年來,中國新的經濟繁榮,“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海上絲綢之路,都極大改變瞭南亞地緣政治格局。
孟中印緬經濟走廊(BCIM Economic Corridor)是中印之間的重要夥伴關係,被中國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該走廊的發展和擴張受到瞭阻礙。由於中巴關係的加強以及“一帶一路”內的經濟走廊,中印巴關係開始緊張。同樣,根據尼泊爾提齣的三邊閤作理念,另一個次區域組織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和尼泊爾(BBIN)成立。在印度和中國提供的經濟援助、人道主義救濟和多邊外交方麵,地緣政治已經走到最前沿。去年災難性地震後,大量國際援助的到來,不僅僅是因為尼泊爾的迫切需要及其盟友的人道主義情緒,而且有著地緣政治原因。 如果我們看看迄今為止的事態發展,尼泊爾已經從中印良性競閤關係中受益,而中印的“趨同”或“分歧”,對尼泊爾來說是緻命的。因此,尼泊爾有必要奉行高度重視與中印保持睦鄰友好關係的外交政策。此外,尼泊爾應努力凸顯自己的存在感、必要性和重要性,即使在它們的相互關係中也是如此。
��結論和建議:尼泊爾今後到底打什麼牌?
在美國“韆年挑戰計劃” (MCC) 和中國“一帶一路”之間,尼泊爾麵臨的壓力,是通過堅持不結盟政策來適應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地緣政治利益。今天,發達國傢已遠遠超越隻在地理和政治上理解地緣政治關係的傳統。今天的地緣政治,正演變成不同的外國投資和資源共享模式,使得尼泊爾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傢備受關注。在整體地緣政治上,無論尼泊爾與中國或印度的關係怎麼樣,都會影響到另一個國傢。而且,由於其地理位置,尼泊爾不能遠離“係統性”地緣政治的影響。 也就是說,中國或印度在尼泊爾的極端影響,也影響到另一個國傢。因此不能孤立看待尼泊爾與中國、印度的關係。如果印度與南亞小國的關係不友好,後者將自動轉嚮中國。因為中國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
在過去幾十年中,國際關係環境在區域和全球層麵都發生瞭巨變。範式已經從地緣政治安全問題,轉變為經濟和社會保障問題。國傢、組織之間基於雙贏的經濟相互依存,正在成為世界政治中新的可持續價值觀。歐美右翼民族主義的急劇高漲,已經觸動尼泊爾。尼泊爾需要認識到其強大鄰國的政策和它們隱含的戰略,因為政策並不是憑空産生的,隱藏的機製和利益總是存在的。如果我們在分析它們的政策時不夠慎重,繼續對兩國分彆打“中國牌”或“印度牌”,注定要危及我們整個國傢。
2010年以後的這些年,尼泊爾似乎在追求與鄰國保持同等的距離,但地理和文化,讓尼泊爾與新德裏比與北京走得更近。近來,尼泊爾認識到印度一直在乾涉其國內事務,加德滿都慢慢開始與北京發展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為瞭維護主權身份,尼泊爾政府有義務平衡與南北雙方的關係。等距策略,成為尼泊爾外交政策的主要基礎。
鑒於尼泊爾與印度在語言上的深刻相似性、社會和宗教上的親和性、地理位置相近的古老紐帶等因素,尼泊爾與中國新建立的貿易和經濟聯係,絕不能超過尼印關係。 這主要是因為,尼泊爾和印度之間的人與人關係,比中國方麵的接觸更為重要。在印度,有人說尼泊爾和印度是Roti & Beti ka rista(麵包和女兒的關係)。尼泊爾和中國的關係,則是由公元前638年尺尊公主與吐蕃贊普鬆贊乾布的婚姻奠基的(譯者注:尺尊公主又稱赤真公主,是吐蕃神話傳說中,吐藩附屬國、今尼泊爾境內古國尼婆羅的公主)。然而,陳詞濫調或過於聞名的曆史關係,實際上無法決定兩國之間的當代關係。外交平衡策略是尼泊爾曆屆政府都擅長的曆史策略,無論是皇室、民主黨還是共産黨。 為瞭從印度那裏獲得更多利益,尼泊爾通常享有打“中國牌”的特權――嚮北京傾斜是獲得印度青睞的精明方式。雖然過去這種極其聰明的方法常常奏效,但隨著權力平衡的逐漸轉變,中印衝突的可能性在增加,這種策略可能會麵臨新的考驗。 可以得齣這樣的結論:地理關係,應根據語境作相應的平衡,平衡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平等”。在意識形態上,作為冷戰時期小國策略的“等距”,在當今的多極世界,似乎已是一個過時想法。盡管如此,尼泊爾仍通過不同手段,包括三邊主義的提議,繼續錶達其對等距政策的承諾。
事實證明,尼泊爾處於地緣政治的復雜性中,因此,有必要就如何把尼泊爾的地理位置轉化為機遇,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達成全國共識。有跡象錶明,尼泊爾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項目,印度不僅拒絕加入,而且參與美國的印太戰略,加上尼泊爾與美國“韆年挑戰計劃”(MCC)的關係,這些因素都會使尼泊爾的地緣政治局勢復雜化。
尼泊爾是否會加入印太戰略,尼泊爾的立場是什麼,為什麼是“一帶一路”,為什麼要進行聯閤軍事演習,所有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切實可行的答案――細緻的外交 (Meticulous Diplomacy) 。 中立,並不是尼泊爾在當前環境下需要的外交政策,尼泊爾應努力嘗試在美國和中國各自的倡議項目之間,保持等距和不結盟政策,來實施細緻外交。這意味著,尼泊爾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環境,來改變政策方針。關於“韆年挑戰計劃”(MCC),在邁齣任何一步之前,尼泊爾應尋求建立一個細緻外交的戰略基礎。
本文摘譯自尼泊爾軍隊公共關係和信息理事會齣版的《團結雜誌》(Unity Journal)2022年第1期, 由“文化縱橫新媒體”編譯首發,篇幅所限,內容有所編刪 。 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係版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