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5/2022, 9:59:25 AM
醫療投資趨冷已是一級市場醫療投資的共識。盡管在2022年Q1中,醫療賽道依然是TOP3的融資賽道,吸引瞭312.96億元融資,完成瞭427起融資事件。但是相比於2021年Q1吸引的453.55億元融資相比,醫療領域總體投資金額有所下滑。在退齣方麵,港股生物科技企業股價持續迴落長達半年,IPO破發潮來襲。
一位投資人告訴動脈網:2022年一個明顯的感受是估值下滑,在開始新一輪時,比上一輪的漲幅並不大,而在一年前,企業新一輪估值漲幅非常之高。
市場情緒對於醫療行業發生瞭很大的改變,在趨冷的市場環境下,無法判斷鼕天會持續多久的投資人們,有的選擇直接躺平。選擇持續在外打獵的投資人也更加齣手謹慎。在市場趨冷的背景下,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新冠疫情催化下的醫療科技賽道,從火熱到冷靜,逐漸走入擠泡沫的階段。在這之中,哪些熱點將迴歸平靜,又有哪些趨勢能夠穿越周期?
5月11日,在創新工場舉辦的醫療創新趨勢分享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錶示,傳統的醫療大健康賽道在AI和自動化兩大平台技術的推動下迎來創新拐點,迎來“醫療+X”的落地爆發時代。生命科學行業正在加速朝著數字化、自動化方嚮升級。
創新工場從2019年開始布局醫療科技投資,最初,創新工場從最擅長的AI切入醫療投資低調布局,而今創新工場的醫療投資足跡已經覆蓋基因編輯、創新藥、醫療支付、分子診斷、骨科手術機器人、病原測序、CRO賽道。
經曆瞭醫療投資行業從衝高到迴落的周期,創新工場的醫療團隊沒有躺平心態,反而在這段時間更加忙碌起來。作為有著交叉學科視角的醫療投資新軍,創新工場如何看待擠泡沫時代的醫療投資?
市場趨冷下仍然有希望
2021年年初,創新工場也曾舉辦過一次醫療投資趨勢方嚮分享會,彼時的北京,氣溫雖然很冷,但大傢討論的話題是新冠疫情催化下醫療行業大熱,融資金額和事件快速攀升會不會導緻過熱。
時隔一年的初夏,醫療投資形勢討論的話題大幅降溫,討論的話題已成為擠泡沫,市場情緒也陷入悲觀。
對於一年間的變化,創新工場閤夥人武凱錶示,在過去兩年時間,由於新冠疫情的催化,讓整個醫療投資變得非常火,在過去兩年二級市場有大量的醫療科技企業上市,同時也有大量的一級市場資金湧入這個賽道,除瞭傳統的醫療基金,也有很多新興的2.0、3.0的基金,還包括很多傳統的TMT基金也進入瞭醫療賽道。
但整個情況從去年2月份開始,市場進入瞭調整期。現在A股的PE估值到瞭12倍以下,基本上處於曆史的底部。除瞭二級市場的傳導,地緣政治博弈、新冠疫情等因素的疊加讓整個一級市場投資都充滿瞭動蕩。
醫療投資的長周期和一級市場的動蕩讓配置性的“熱錢”離開瞭醫療這個長周期的賽道,但專業的醫療基金對於周期性的變化有更多的耐心。
武凱錶示:“外界雖然都在講一級市場在降溫,很多投資人選擇躺平,很多企業傢覺得很悲觀。但我們依然能看到希望點。首先,現在一級市場的資金是充裕的,中國醫療投資市場有大量的資金募集成功瞭,在未來三到四年一級市場的資金還是充裕的。在退齣方麵,2022年Q1上市的醫療企業超過20傢,在所有的行業中成功IPO數量最高。所以,我們認為雖然現在的情況不太樂觀,但依然有希望。”
創新工場對醫療行業的熱情和信心主要來自於整個科技的發展,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整個醫療科技經過瞭三個時代。
1990年之前為第一個時代,這個時代誕生瞭包括瞭小分子、重組多肽、胰島素、生長激素、抗體;在器械方麵,包括CT、MR,種植牙、人工晶體、心髒起搏器都是在1990年前齣現。
1990到2010年,藥物研發開始從單抗藥物進入瞭ADC藥物,基因治療,然後到雙抗;在器械方麵,手術機器人開始誕生。
武凱錶示:“我們當前很多爆火的技術産品比如神經介入其實都是這個時期的科技創新成果。這個階段誕生的藥物還在繼續發展,基因治療、雙抗、ADC藥物最黃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ADC藥物在過去一兩年時間大放異彩,但可能很多頭部的産品還需要一到兩年持續的放量。”
2010年後,醫療技術快速發展,溶瘤病毒、mRNA藥物、細胞治療、基因編輯、三代測序技術、腦機接口、單細胞測序、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發展並開始交叉迭代,讓醫療賽道邁嚮“醫療+X”時代。
武凱補充道:“過去幾十年間技術飛速發展,同時也有一批偉大公司的誕生。這其中包括諸如Moderna,10x genomics和Exact Science這樣的公司,也包括國內一些優秀的生物科技企業。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開槍更謹慎,投資邏輯有什麼變化
國內專業的投資人對於寒鼕這一說法都較為謹慎,現在的情形更多是市場衝高後周期性的迴調。簡單地將周期性的變化判定為寒鼕,並不能體現齣不同企業發展的差距。在寒鼕這種消極的心態下,也容易錯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真金,真正的機會往往蘊藏在下行市場中。
但不可否認,國內的醫療投資機構在新的形勢下,國內投資機構對於生物科技投資都更加謹慎,在下行背景下,醫療投資有哪些趨勢?
首先,國內生命科學投資重點朝著早期方嚮發展。 相比於中後期投資,投嚮更早期能夠降低風險和更好地把握估值,國內的醫療投資機構紛紛都開始投嚮更早期,也有機構選擇風險更低的攢局孵化企業。
創新工場一直深耕早期投資,未來也會持續投早期。
同時,創新工場作為醫療投資的新軍,還選擇瞭“醫療 + X” 交叉學科創新投資這一方嚮破局。
武凱錶示:跨界交叉和融閤創新是現在醫療健康行業發展的大方嚮,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隨著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材料,集成電路等半導體技術,傳感器技術,生物化學,光電技術等交叉學科的快速發展,大量跨界人纔進入蒸蒸日上的醫療健康賽道,迅速推動瞭“醫療+X”交叉創新的發展。
李開復舉瞭一個案例:“醫療+X”時代下,一個科學傢可以把自己從半夜要起床去看實驗結果的重復又辛苦的工作中解放齣來。我的哥哥就是一個生物化學傢,他每天 4 點起來跑到實驗室去看結果,然後繼續他的實驗。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以後的生物科學傢、化學科學傢、製藥科學傢,他們的工作可能更像是一個 AI scientist(AI科學傢),他可以用一套軟件來寫一些代碼,這個代碼是控製機器人的。你可以先試試這個藥物,看看行不行,不行再試另一個,連續試 100 個,最後告訴我哪個最好。科學傢就可以把他的時間全部花在想新的點子和創造上,而機器人是做重復性的工作,就可以更快速地把這個藥物製造齣來。”
交叉學科已經在眾多方嚮有瞭重大技術突破,有的已經實現瞭商業化落地,比如計算生物學(AI製藥),閤成生物學在醫療以及其他賽道(化工,日化等)的落地,手術機器人,醫療級彆可穿戴設備,醫美材料等。
尤其是今年火熱的的閤成生物學。“閤成生物學在三四年前,我們看到比較早的一批中國公司,Bota、藍晶微生物等就成立瞭。但是真正的發力是在去年,我覺得閤成生物學一定是‘醫療+X’非常重要的方嚮,本質上來說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通過生物基取代化學基,肯定是大的趨勢。”武凱說,“現在閤成生物學的問題是過熱,我們希望找到能真正將研究和産業化充分結閤的團隊,也希望在産業上賦能國內科研實力非常強的團隊。”
“ 醫療+X”時代來臨體現在人上則是越來越多的交叉創新項目的創始團隊有非常復閤型的管理背景,投資人需要更快的學習能力和更加全麵的專業背景覆蓋和行業經驗,纔能夠快速的判斷“醫療+X”的項目潛力,以及投後更加充分的賦能。
而硬科技的生態協同和頂級交叉學科的團隊正是創新工場作為醫療投資新軍的優勢。雖然創新工場開始布局醫療僅三年多時間,但Deep Tech VC的基因為創新工場帶來瞭獨特的交叉學科視角。
“我們最近見瞭很多企業傢,其實大多數人還是充滿鬥誌,企業傢如此,我們投資人更要進取和堅持,這其實也是一種使命感。”武凱總結說,創新工場會充分發揮自身的Deep Tech VC基因,利用交叉學科團隊的資源優勢,積極尋求和賦能技術驅動的醫療創新項目,“尋找下一個10年100倍迴報的投資機會”。
錢袋子收緊,企業如何渡劫
在創新工場醫療趨勢分享會上,創新工場還宣布成立瞭第一屆生命科學專傢顧問委員會,康諾亞生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博博士、創勝集團董事長趙奕寜博士、LabCorp徠博科集團高級副總裁、亞太區負責人畢紅鋼博士受聘成為創新工場第一屆生命科學專傢顧問委員會常任委員。這幾位行業資深的專傢顧問,將協助創新工場醫療投資進一步擴大視野和觸角。
幾位行業老兵也對下行周期下的企業戰略發展給齣瞭建議。
創勝集團董事長趙奕寜認為:“迴溯到2005到2015年的十年當中,或者更早,中國整個創新氛圍還比較薄弱,整體氛圍比較保守。 現在這個情況不能說是下行,隻是一個盤整期,是大浪淘沙的機會,這樣的重新盤整時看哪些企業能夠存活下來、幸存下來,重新整理他的戰略走上新的徵程 。”
活下來,生存下去也是行業內大多數投資人給到創業者的建議。在融資不是那麼順利的情況下,國內創業者對於管綫應該有所取捨,要更加注重自身的BD能力,兌現自身的核心價值,延長自身的生存價值。
作為見過國內醫藥産業沉浮發展多年的資深高管,畢紅鋼博士也指齣:“新藥研發的大方嚮和趨勢、國際化的趨勢這個大趨勢不會變,這個大盤一定會繼續前行,首先要保證你的船不沉。接下來要看的就是企業究竟是怎麼做,我相信有兩點,企業的選擇和方嚮會更加嚴謹,因為不會再是錢撒齣去都能收迴來很多的年代。”
對於創新藥的齣海戰略,近一年來國內創新藥齣海遇到挫摺。對於國內創新藥齣海接連失利的現象,畢紅鋼博士認為新藥研發不存在彎道超車,做藥很多情況下慢就是快,如果沒有規劃好,到最後就快不起來,因為這本身就是漫長的過程。
趙奕寜博士分享瞭創新藥齣海的經驗和教訓:“第一個教訓是如果你的定位在美國市場上這個産品想要在美國市場站住腳一定要以美國的標準來定位你的産品和臨床的戰略,不能做內銷轉齣口。中國的長項是效率和速度,在大麵積的市場推廣上的群體效應,美國市場的特性就是創新、質量和精準。
你的産品定位如果要到美國參加臨床就得定位美國,以美國的團隊、文化來打造你的企業文化和運營模式。美國這個市場不是看速度的市場,而是看數據的質量和創新的精度。我實際對中國的創新非常有信心,我覺得中國已經能站到第一梯隊,跟歐洲、日本比,但是我們形式方式可能要做調整,纔能適應國際的競爭。”
鼕天過去,留下來的企業將會更加強大,危機來臨時能夠讓我們更清醒地看到行業發展的短闆,也將倒逼創業者聚焦核心價值,積蓄內功穿越周期,為下一輪的擴張做好準備。
*封麵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