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10:17:48 AM
你聽說過“三不知”將軍嗎?
作為北洋軍閥中的一員,張宗昌可以說是其中名聲最差的一個瞭。他簡直就是禍國殃民的帶軍閥典範,主政山東時土匪作風不改,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反派人物。
這“三不知”就是當時的百姓給他取的綽號,那到底是不知道哪三件事呢?讓我們來慢慢瞭解這個軍閥的一生!
少年多磨本領
光緒七年正月十五,張宗昌齣生瞭。說來也巧,這天正好是上元節,在當時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
張宗昌從小就被寄予厚望,有瞭一個叫“燈官”的小名。當時的張氏傢族已經完全沒落,和普通農戶傢裏沒什麼兩樣瞭,他從斷奶起,就時常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飽受挨餓受凍之苦。
傢裏雖然過得艱難,卻還是將張宗昌送去瞭私塾學習,這讓年幼的他有瞭讀書寫字的基礎。隻是在那個年代,讀書對於張宗昌這樣的傢庭來說,始終是一種奢望。
隻上瞭一年私塾,張宗昌的父母就因為交不起學費將他接迴瞭傢。迴到傢後的張宗昌為瞭給傢裏減輕負擔,隻能齣去做事糊口度日。
起初隻是幫人放牛,後來年紀稍大一些就到酒館裏做夥計。當時正值清廷衰敗,內亂不斷,酒館經常有小混混前來鬧事。
張宗昌也是個狠人,混混上門鬧事,其他人都躲得遠遠的,隻有他一個人拿著棍棒將他們全都趕瞭齣去。這段痛苦不堪的年少生活,讓他早就嘗盡世間冷暖,磨煉齣瞭堅定的意誌,這在無形之中也改變瞭他的命運。
1897年,山東膠東一帶遇到荒年,種下去的糧食可以說是顆粒無收,街上四處都是難民。張宗昌跟著逃荒的人群跑到瞭關外,在東北開始瞭自己的流蕩生活。
張宗昌過瞭很長一段居無定所的日子,他在東北四處打零工,晚上隻能在寺廟或者橋洞休息,整日與扒手為伍,甚至學到瞭一招兩式的。
但是張宗昌很清楚,自己是絕對不想成為扒手的。他沒有動過歪心思,而是一邊打工,一邊尋求自己的齣路。
可能這樣的人天生不會被埋沒吧,張宗昌很快就迎來瞭自己的轉機。1899年,中東鐵路廣招築路工人,張宗昌也赫然在列。
在鐵路工作期間,他幾乎承包瞭一半的髒活纍活,再加上他身材高大,又十分寬厚大度,工人們都願意與他來往,所以在工人之中,張宗昌很有威信。
這讓高層的俄國人也都注意到瞭他,他們發現張宗昌不僅自學瞭一口流利的俄語,還因為華人的身份和當地的華人警察來往密切。
在修建鐵路時,華人群體齣瞭什麼大小事情都會找到張宗昌,請他幫忙解決。這使得張宗昌在當地的影響很大,就連俄國人都會讓他三分。
張宗昌是個聰明人,他沒有被眼前的一點點權勢迷瞭眼。在國內掀起西伯利亞淘金熱潮的時候,張宗昌果斷離開鐵路前往西伯利亞淘金。
在那裏,張宗昌不但學習到瞭一手頗為齣色的淘金技術,還和當地的淘金人學習瞭如何使用槍支。
他憑藉自己超強的領悟能力,成為瞭一名齣色的獵手,練就百步穿楊的槍法。
張宗昌的少年時期經曆頗多,他的童年可以說是動蕩不堪的,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曆,纔讓他一步步朝著風雲人物靠近。
隻身從戎無功績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遠在俄國的張宗昌不斷從報紙上看到中國革命的消息。當時的革命黨人張西曼等人通過中間人找到張宗昌,希望將他拉入革命的隊伍。
張宗昌本就十分關心國內的局勢,現在一經人鼓吹再也坐不住瞭,直接買瞭迴國的車票,迴國投身革命。
剛迴到山東的張宗昌投身在山東民軍都督的麾下,當時的國內戰局瞬息萬變,張宗昌也曾多次臨陣倒戈,改投他人,這也使得很多人覺得他就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
其中最離譜的一次就是1913年,在二次革命時,已經升任江蘇陸軍第三師師長的張宗昌被派往徐州防禦袁世凱南下的北洋軍。
張宗昌在前綫和北洋軍交手後,深知自己完全不是士氣大勝的北洋軍的對手。勝敗乃兵傢常事,戰敗並不算得有多稀奇,但是張宗昌當時腦子裏冒齣瞭一個想法,可以說是驚世駭俗瞭。
他直接帶著將士們在前綫投降,然後從反袁的革命軍變成瞭北洋將領馮國璋的直係部隊之一。這在當時國內掀起瞭軒然大波,一眾反袁的革命人士都對張宗昌萬分唾棄。
1916年11月,馮國璋齣任代理總統,張宗昌的尾巴翹上瞭天,他和周圍的朋友大肆吹噓自己的投降事跡,覺得自己是轉投瞭明主。
隻是沒想到,這樣的舒坦日子還沒過兩年,護法戰爭爆發,張宗昌被派往各處作戰。但是當時張宗昌的部隊,和他這個人十分相像,貪生怕死歪腦筋一大堆,自然是打不瞭勝仗的。
1921年,張宗昌奉命率部隊進入江西,在吉安地區被江西督軍陳光遠的部隊所打敗,所率的部隊也被全部解散。這下,張宗昌也在沒有臉麵迴到原本的隊伍裏去。
若是換瞭彆人,都已經混到這種地步瞭,哪還有臉再繼續從軍啊!可張宗昌可不這麼覺得,他認為自己隻是一時失意,臉皮倒也是真的挺厚的。
但是現在整個南方都沒有瞭他的立足之地,他又該何去何從呢?張宗昌的腦子倒是轉得快,南方待不下去,不如就北上!
北上謀劃入奉係
張宗昌離開南方後隻身北上,先是找到瞭當時的直魯豫巡閱使曹錕,他對著曹錕就是好一頓忽悠。曹錕被他給說動瞭,都要將他收入麾下,結果這時聽到消息的吳佩孚趕來。
他一聽說曹錕要將張宗昌收編,心裏是一百萬個不樂意:
”這要是彆人,我一句話也不說。但是這張宗昌,你可知道他什麼來頭?土匪齣身的師長,在多少人手下討過生活,彆說我不願意,就是問其他人,他們肯定也都是不同意的!“
這話雖然沒有當著張宗昌的麵說,但是他也不傻。吳佩孚找曹錕說瞭幾句話之後,曹錕明顯就猶豫瞭,想來也不是什麼好話。
他也清楚,自己之前在前綫倒戈的事多少是引得這些人不恥的,既然曹錕也不願意接納自己,那也沒必要在這地方待下去瞭。
張宗昌扭頭就走,卻沒想到路上竟然被人攔瞭下來。那人自稱是曹錕手下的一名軍官,也是因為山匪收編,在曹錕這裏飽受排擠。
他找到張宗昌,給他也是給自己指瞭一條明路:“不如,我們到奉天去投靠張作霖。張大帥威名遠揚,麾下收編瞭不少土匪,定然不會介意你我的齣身!“
聽完這個提議,張宗昌簡直是豁然開朗,兩人當即動身前往奉天投靠張作霖。
投靠奉係之後的日子沒有張宗昌想得那麼輕鬆,他空有師長名號,手上卻無一兵一卒,隻能從頭乾起,領瞭一個憲兵營營長的職位。
但是不久之後,他的機運就來瞭。當時國內軍閥混戰嚴重,奉係更是和其他各派打得不可開交,吉林軍旅長高士釗聯閤鬍匪盧永貴揚言要和張作霖開戰。
當時的張作霖剛在直奉戰爭中失敗,無人可用,張宗昌就抓準這個機會,自薦率兵前往應戰。
難道張宗昌有自信能打得過嗎?
當然是沒有的,但是他腦子靈光啊。本來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愣是被張宗昌打得有來有迴的。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鬍匪盧永貴這裏,原來張宗昌早就打聽過瞭,呂永貴手下的大小頭目都是當年和自己一起闖關東的同鄉。
就憑藉這這層關係,加上張昌宗一張嘴,將整個鬍匪都忽悠進瞭自己的隊伍。高士儐帶來的人瞬間少瞭一半,打肯定是沒法打瞭,隻能連夜撤走。
不得不說,張宗昌的運氣是真的好啊,自此之後他得到瞭張作霖的重用,被任命為吉林省邊防軍第三旅旅長,有瞭自己的一塊立足之地。
有瞭兵權的張宗昌在吉林混的可以說是如魚得水,不但人多槍支多,還大張旗鼓地給自己娶瞭二十三房姨太太。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有人叫他“三不知將軍”,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杆槍,更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
就這麼個張揚跋扈的主,居然還在奉係期間打瞭不少勝仗,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偏愛白俄打勝仗
張宗昌這人在奉係軍閥中是齣瞭名的沒有規矩,他手底下的士兵很少會像彆的隊伍一樣整日訓練,甚至可以說張宗昌的部隊毫無軍紀可言。
就這麼一個紀律鬆懈,士兵如匪徒的隊伍,卻在奉係的多次戰役中屢打勝仗,屢建奇功,這其中到底有何奧妙呢?
這還要從張宗昌曾經在俄國闖江湖的經曆說起,因為早年在俄國待瞭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他在俄國邊境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人。
張宗昌肉眼可見的臉色變黑瞭,整個人在爆發的邊緣,仿佛下一秒就要和郭鬆齡打起來。沒想到他是真能忍啊,都這種情況瞭,張宗昌居然翻身下炕,對著郭鬆齡喊瞭一聲爸爸。
他一口氣收編瞭近一萬多白俄士兵,給他們提供瞭單獨的住所和吃食,這使得很多白俄士兵都將張宗昌當成老大哥一樣對待。
在之後的軍閥混戰中,張宗昌的隊伍裏總是有一批又一批金發碧眼的“洋鬼子”。這在當時戰場上也是一抹奇觀,很多軍閥手下的隊伍見到這些白俄士兵就害怕,還沒開打就四散奔逃開來,張宗昌的勝仗也是一個接著一個。
靠著這些“洋鬼子”,張宗昌的地盤不斷擴大,竟然成為瞭張作霖手下數一數二的將領,這也使得他對洋人的興趣更加濃厚。
張宗昌從流亡的白俄女人中精挑細選瞭五個最年輕漂亮的,將她們帶迴瞭傢,和自己的二十三個姨太太一起享受同等待遇。他經常帶著這五位洋太太招搖過市,就像炫耀自己的白俄士兵一樣。
每當有人問起張宗昌的這五位太太,他都會哈哈一笑,放言稱:
“我這是給我們中國人長臉麵!洋人?洋人有什麼稀奇的,老子有五個洋人老婆,一堆洋人大頭兵!“
張宗昌每日擁著小妾奢靡花費,而那人數槍支眾多的部隊也要想辦法養著。雖然張作霖不斷從奉天撥款資助,也隻能維持著入不敷齣的狀態。
這下可給張宗昌愁懷瞭,自己想要打勝仗搶地盤,這些兵就必須得時時刻刻養著,巨大的花銷讓他很是無奈。
不得不說,張宗昌這人,鬼點子是真的多。他竟然在自己轄區內種起瞭鴉片,用來彌補軍費的不足。不管在什麼時候,鴉片煙都是禍國殃民的存在,張宗昌帶著手底下人大肆種植鴉片的事,肯定會引來許多不滿。
但他完全沒有講那些反對的人放在眼裏,直到後來知道這件事的人越來越多,奉係各部都對張宗昌的做法十分不滿,紛紛嚮張作霖要求遣散這支隊伍。
張宗昌的這支部隊雖然勝仗打瞭不少,但是軍費消耗甚多,再加上匪氣極重完全沒有軍隊紀律可言,張作霖也是早就有想要裁撤的心思。
現在張宗昌的行為無異於是往槍口上撞,正好為張作霖裁撤這支部隊提供瞭一個不錯的藉口。但是張作霖也清楚,這支隊伍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如果就這麼下達命令,肯定會有超齣自己預料的事情發生。
要是到時候張宗昌又帶著隊伍倒戈,自己且不是吃瞭大虧。想到這張作霖決定,裁撤這支部隊的事情要慢慢計劃。
不過沒過多久,他就想到瞭一個絕佳的主意。他派齣校閱委員郭鬆齡到張宗昌的第三旅,視察他們的演習情況。
名義上是檢閱演習,但是實際上就是收集更多證據,伺機解散張宗昌的部隊。沒想到麵對這樣的死局,張宗昌的隊伍不但沒有被解散,結果反而更加受到重用,這又是怎麼迴事呢?
校閱演習認爸爸
郭鬆齡接到任務後,製定瞭一係列的演習計劃。因為是奔著解散隊伍來的,這演習自然十分苛刻。
起初,張宗昌對於郭鬆齡的到來還是很歡迎的,還吩咐手底下的士兵要好好配閤他的演習計劃,甚至自己親自上陣參與演習。
但是郭鬆齡肯定是不會給張宗昌好臉色看,他自從來到這,眼見著張宗昌的部隊整日抽煙喝酒,散漫且毫無軍紀可言,心裏對他們也很是不喜。
張宗昌也發現這個來演習的委員,好像故意刁難一樣,把自己手底下的兵摺騰得苦不堪言。他心裏也直犯嘀咕:“這龜孫,說是來演習,咋感覺是來給我下絆子來瞭?”
郭鬆齡背著手,將張宗昌上下打量瞭一番,臉上滿是不贊同:
“張旅長,你這話說得好像我苛待將士們似的!你要知道,打起仗來可不管天氣好壞,他們演習不練難道等到上戰場送人頭去嗎?”
張宗昌見他這麼說不通,隻能任由他去。演習的過程相當嚴格,張部的士兵爬冰臥雪被摺磨得夠嗆。
張宗昌在一邊看著,直發牢騷:“嗎的,到底是哪個龜孫子整的計劃,弄得我們這麼狼狽!“正罵的起勁,郭鬆齡突然從外麵推門進來:”你在罵誰?還有沒有點當兵的樣子瞭、“
張宗昌雖然心裏有一萬個不滿,也不敢和他正麵對上,隻能打個哈哈說自己沒有罵任何人,隻是口頭語說習慣瞭。郭鬆齡怎麼可能會信這種說辭,他也是第一次見張宗昌這麼不服軍令的人,指著他的鼻子就罵開瞭:“我X你媽!你忍著吧,這也是我的口頭語!”
張宗昌肉眼可見的臉色變黑瞭,整個人在爆發的邊緣,仿佛下一秒就要和郭鬆齡打起來。沒想到他是真能忍啊,都這種情況瞭,張宗昌居然翻身下炕,對著郭鬆齡喊瞭一聲爸爸。
這下輪到郭鬆齡摸不著頭腦瞭,沒想到張宗昌卻說:“你X我媽,那你就是我親爸,這還有什麼好說的?”其實郭鬆齡比張宗昌還小兩歲,現在被這麼一喊,頓時覺得不好意思瞭。
不得不說,張昌宗是真的厚顔無恥,這種話都能說齣口來。不過因為他的這句話,一場風波瞬間化為烏有,郭鬆齡更是覺得他能容人,對他的印象好瞭不少。
校閱結束後,迴到奉天的郭鬆齡不但沒有建議張作霖裁撤部隊,還在他麵前給張宗昌說瞭不少好話。
張作霖一聽連郭鬆齡都覺得張宗昌這人能用,也就消瞭裁撤的意思,反而更加重用他。
張宗昌的部下聽說他喊郭鬆齡爸爸,覺得他太過委屈求全,認為還是應該把這個場麵找迴來。
沒想到張宗昌大手一揮:"這有什麼?我叫他爸爸,他又不會真是我爸爸。",可見這人確實有過人之處。
張宗昌屢次危機都被他輕鬆化解,加上自己手中的權利越來越大,他也變得更加膨脹,沒想到最終給自己招來瞭殺身之禍。
身死人手屍橫野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宗昌接到任命之後屢立軍功,駐紮在上海,當時的張宗昌整日在上海尋歡作樂,做著奪取江蘇的美夢。
結果沒想到段祺瑞新成立的民國臨時政府將江蘇軍務督辦這個職務給瞭盧永祥,這可把張宗昌給氣壞瞭,他連夜帶著部隊撤迴江北。
他這麼貿貿然撤兵,把身在後方的張作霖嚇壞瞭,現在正是戰事吃緊的時候,張宗昌如此不顧大局,他隻能無奈找到段祺瑞求情,讓他將山東交給張宗昌掌管。
接手山東的張宗昌斌在自己駐地大肆搜颳,推齣各種苛政,使得當地民眾苦不堪言,將張宗昌稱為“狗肉將軍”。他雖然當上瞭軍長,但是奉係控製的地盤裏已經沒有他勢力擴張的範圍瞭。
要是想當個督軍或者省長,就隻能南下。正巧的是,張作霖也想嚮南擴張,派張宗昌南下與浙係交戰。張宗昌帶領著自己的白俄部隊幾次齣擊,都收獲瞭不錯的效果,這讓他很是膨脹,當津浦艷羨各省區都被奉係占為己有的時候,奉軍更加得意忘形瞭。
隻是沒想到,1925年10月,奉浙戰爭爆發,給瞭張宗昌當頭一棒。接連幾次失利,讓張宗昌心裏也窩著火。
於是在1927年10月,張宗昌與馮玉祥的軍隊在蘭考激戰,這場是大勝,張宗昌為瞭宣揚軍威,甚至不顧眾人勸阻槍殺瞭馮軍軍長鄭金聲,這也是之後他遭遇殺身之禍的主要原因。
隨著局勢的變化,國民軍北伐的腳步近瞭,本就元氣大傷的奉係部隊,在國民軍的討伐下更是有氣數將盡之兆。
張宗昌的白俄部隊再也起不瞭作用,在戰場上被打得四散奔逃,張作霖想要問他的罪,卻沒想到這人竟然先一步逃到瞭日本。
本來張宗昌要是在日本躲一輩子,可能也能安度晚年,但是他一直不死心,放不下自己的權勢。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張宗昌覺得這是迴國捲土重來的好時機,又匆匆迴到瞭國內。
隻是這次迴來,他想要主政山東的野心被當時的山東督軍韓復渠給察覺瞭,當即決定殺之而後快,而領命刺殺張宗昌的正是當年鄭金聲的養子鄭繼成。
1932年9月3日,張宗昌在濟南火車站連中數槍,當場斃命。這個罪惡一生的大軍閥的離世,也算是天理昭昭,因果報應瞭。
這樣一個徹頭徹尾的反派人物,雖然並不值得紀念,但是他的一生離譜至極,荒唐事一堆,還是值得後世警醒的。
他的一生離譜至極,荒唐事一堆,還是值得後世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