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2:49:06 AM
戰國初年,趙、韓、魏三傢分晉。魏文侯重用李悝實施變法,而後吳起幫助魏國創建"魏武卒",使得魏國在戰國初年實力最為強盛,用一傢獨大來形容也是絲毫不為過。
魏文侯去世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公元前369年,魏武侯去世,其子魏 即位,史稱魏惠王。
魏惠王在位共50年,曾有過數次滅秦良機,可是卻被他白白放棄。同時,魏國在魏惠王手中,已呈現齣一落韆丈的態勢。
那作為戰國初期,實力最為雄厚的魏國,到底是因為何故,實力突然急轉直下?魏惠王又齣於哪種目的,數次饒過秦國呢?
前段時間熱播的古裝劇《大秦賦》中,就曾齣現過魏國。而《大秦帝國之崛起》裏,還有大傢非常熟悉的魏惠王形象,不過觀眾給魏惠王起瞭個彆稱,名叫"大魏王"。
魏惠王的扮演者是著名錶演藝術傢李立群老師,通過李立群老師入木三分的演繹,讓大傢誤以為魏惠王是個混不吝,有些橫衝直撞的大王。
不過真實曆史中,魏惠王來曆不凡,僅憑他有過50年魏國大王的履曆也能看齣,魏惠王絕對有其獨到之處。
魏惠王生於公元前400年,卒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大王,這也是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典故。
魏惠王執政之際,身邊有大將龐涓輔佐。由於龐涓為人心胸狹隘,陷害同僚孫臏,使得魏國與齊國關係交惡。
公元前354年,與公元前341年,魏國先後兩次被齊國打敗,這兩場戰役分彆是"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自從公元前341年後,魏國軍事實力徹底衰落,那次"徐州相王",也可以說是魏惠王受到齊威王的威逼利誘,不得已,纔與齊國短暫會盟。
甚至當魏惠王彌留之際,他還說瞭這麼一句:
"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裏,南辱於楚。"
這句話意思非常簡單,魏國先後敗於秦國齊國楚國,實力已大不如前,自己真可謂死不瞑目。
其實魏惠王執政時,當時的秦國正好處於秦獻公與秦孝公政權過渡期,這也導緻大秦軍政體係不穩。
龐涓曾數次建議魏惠王揮兵西進,早日與秦國開戰,便能占據更多主動權。不過魏惠王並沒有采納龐涓建議,而是一意孤行,未能及時發兵攻打秦國。
或許說到這裏,有不少朋友會覺得筆者是鬍說八道。因為曆史上著名的"六國伐秦"事件,魏國也參與其中,為何筆者會說魏惠王不想滅掉大秦?
其實大傢仔細想想,戰國末年,列國間各自虛以委蛇,名義上是組織聯軍共同伐秦,背地裏皆各懷鬼胎。
所以每次的聯軍伐秦,收效甚微,反而讓各諸侯國的間隙越來越大。就這樣,魏惠王執政時,其綜閤實力呈現瞭由盛轉衰的跡象。
加之,魏惠王未能聽從文武大臣建議,使得秦國經曆商鞅變法之後,實力有瞭突飛猛進的提升。東邊和南邊,魏國又同時受製於齊國和楚國,這可真是腹背受敵,三麵受睏。
話說迴來瞭,魏惠王並不算是一位特彆昏庸的君王,為何他沒有聽從龐涓的建議,及時發兵攻打秦國?
按照筆者推斷,當時魏惠王將重心全部放在如何東進,與積極拓展中原領土目標上。
說得更直白點,魏惠王心中,他認為秦國乃是西北蠻夷,實力不值一提,魏國還不如其中有效兵力,不斷蠶食齊國、楚國、韓國、趙國,等鄰近諸侯國的疆土。慢慢壯大之後,接著問鼎中原。
然而,魏惠王太高估瞭自身實力,又低估瞭齊、楚這些老牌大國。
趙、韓、魏這三國,地處秦國東進必經之地,又與多個北方部族接壤,有著非常糟糕的地緣劣勢。在此情況下,魏惠王還想著發兵,挺進中原,這簡直異想天開。
因為魏國即使再怎麼強大,總人口與疆土皆無法抗衡齊國、楚國。更何況,魏國要留下相當一部分的軍事力量,放在西部邊陲,以提防大秦隨時東進。
就這樣,魏國實力一步一步下滑,魏襄王繼任時,魏國實力早已大不如前,再也無法和其他諸侯國分庭抗禮。
最後總結,魏惠王至少有兩次,可以對秦國造成毀滅性打擊機會。
第一次是秦孝公贏渠梁即位時,秦國朝政不穩的好機會。魏國大將龐涓曾建議魏惠王迅速發兵攻打秦國,可這項建議卻被魏惠王斷然迴絕。
《史記》: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於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摺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韆裏,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
第二次是商鞅變法進行時,秦國自上而下還沒有形成統一格局。魏國另一名大臣公叔痤,建議魏惠王"分秦",可是魏惠王又未能采納這條意見。
兜兜轉轉之後,導緻魏國實力被不斷削弱,反倒是秦國趁勢做大做強。當然瞭,魏惠王並非一無是處,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力排眾議,將魏國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今河南洛陽)。遷都大梁之後,魏國能夠輻射到更多中原地區。
此外,魏惠王多次提拔賢良,重用人纔,雖然魏國綜閤實力有所下滑,但是魏國百姓生活水平有瞭更大的提升,這點也是魏惠王所做的功績。
隻不過,戰國末年那種混亂的局勢下,魏惠王野心太大,錯誤低估敵我雙方的態勢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