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2:36:01 AM
說到世界大戰,歐洲的幾個國傢,德國、英國、法國、俄國,那都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角。但是有一個國傢,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都是早早的就站好隊,但是打著打著就跳槽瞭,並且兩次都是戰勝國,戰後撈好處撈到手軟。
說到這裏,大傢可能都已經猜到瞭,這個國傢就是意大利。
那麼,意大利為什麼就不能"從一而終"呢?
一、意大利做"二五仔",有深厚的曆史傳統。
意大利地處亞平寜半島,熟悉世界古代史的小夥伴可能都知道,這塊地盤在古典文明時期那可是羅馬帝國的核心統治區,在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之後,亞平寜半島的霸主命運就一蹶不振瞭。
四戰之地,韆年都被當檸檬擠
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意大利都是以亞歐大陸貿易的中間商而聞名,基本上壟斷瞭東方與西歐的海上貿易。在經濟上算是西歐翹楚的時間裏,意大利人也曾想著重新崛起為歐洲霸主,恢復羅馬帝國的榮耀。可惜努力瞭整個中世紀,不僅把羅馬帝國僅剩的餘光揮霍瞭,亞平寜半島也摺騰得四分五裂。
究其原因,就是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實在不好,剛好就處於西歐的四戰之地。前麵有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後邊是西亞地區始終敵視基督教地區的伊斯蘭教國傢,例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個地理位置倒是和中國戰國時期的魏國有點相似,總之就是處於一種進退維榖,左右挨打的處境,。
所以,整個中世紀,意大利都是四分五裂,雖然城邦文明極為發達,但隻要剛積蓄瞭統一的力量,法國,德國,甚至西班牙,就要來亞平寜半島薅一波羊毛,所以意大利始終無法統一。
【圖】中世紀的意大利,強敵環繞,四分五裂
統一箭在弦上,無奈天意難違
1800年,意大利成為拿破侖帝國的一份子。1806年,拿破侖宣布他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為意大利那不勒斯國王。經過約瑟夫2年的治理,法國大革命的民主思想漸漸在意大利生根,意大利諸城邦也在約瑟夫的統治下逐漸強大。
【圖】拿破侖的親哥哥:那不勒斯國王約瑟夫・波拿巴
但是1808年,約瑟夫就被拿破侖委以西班牙國王的重任,實在是拿破侖的兄弟比他的國王還要多,所以就委任他的妹夫繆拉為那不勒斯國王。
那不勒斯國王繆拉統治期間,積極修整內政外交,最讓他得意的,是這他訓練瞭一支6萬人的軍隊,打算武力統一亞平寜半島,成為第一位意大利國王。但是,繆拉在1812年被召迴法國,加入瞭拿破侖遠徵俄國的行列,但是隨著拿破侖兵敗俄國以及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轟然倒塌,繆拉徹底遠離瞭意大利統一的夢想。
【圖】極盛時期的拿破侖帝國,意大利半島一分為三
左右逢源的藉力打力,意大利終於統一
拿破侖在意大利的統治垮台後,撒丁王朝復闢,得益於拿破侖帶來的自由民主思想,以及兩位國王統治期間的休養生息,意大利的統一大勢已成。
在意大利統一的過程中,有兩個人起到重大作用。
一個是撒丁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另一個是撒丁王朝的著名將領加裏波第。這兩人發現,意大利雖然四敵環繞,但是也可以左右逢源。具體辦法就是,若是法國強大,那就跟著法國打奧匈帝國,要是奧匈帝國強大,那就直接跳槽反水,幫著奧匈帝國進攻法國。
【圖】加富爾
總之就是一句話,雖然不是我幫誰誰就能贏,但是誰能贏我肯定幫誰。
這一套左右逢源的操作下來,意大利可謂是空手套白狼,不僅在站隊中撈到大量好處,甚至在一連串的王朝戰爭中,使得撒丁王朝積蓄力量,最終完成瞭意大利的統一。
【圖】撒丁王朝統一意大利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利益驅使下的意大利先結盟再悍跳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打起來的。當時的歐洲各國,為瞭世界殖民地和世界霸主,都各自有籌謀和計算。在經過反復的利益重組後,最終形成瞭涇渭分明的兩大軍事集團,即同盟國和協約國。
一戰之前,協約國主要是英法俄三國,同盟國則是德意奧三國。那麼一嚮善於左右逢源藉力打力的意大利,為什麼早早的就站好隊瞭呢?
【圖】一戰前的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德國的無奈選擇,不求多大作用,隻願少個敵人
一戰爆發前,我們說歐洲共有三大矛盾,即法德矛盾,英法矛盾和俄奧矛盾。法德矛盾,乃是普法戰爭的曆史遺留問題;英德矛盾,那是後起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傢德國,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傢英國爭奪殖民地的矛盾,最後的俄奧矛盾,則是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都看上瞭半爾乾半島的矛盾。
在如此錯綜復雜的利益衝突麵前,德國急需要找盟友抗衡英法,奧匈帝國不必多說,曆來就是德國的老夥計瞭,所以深厚的情緣和共同的利益,使德奧順理成章的站在瞭一起,但是,隻有奧匈帝國一個老兄弟,德國想要抗衡整個歐洲,還是力有不逮,所以,此時的德國急需要新的盟友。
一開始,德國是想著拉攏美國,但是當時的美國忙著全球貿易,且對於捲進歐洲的利益糾葛並不感興趣,所以,縱觀歐洲,能有實力和英法掰掰手腕的,德國就隻有選擇意大利瞭。
【圖】德皇威廉一世
與法國和奧匈帝國都有矛盾,但也隻能先選邊
當時的意大利,在歐洲還沒有一個盟友,原因很簡單,意大利雖然實力不怎麼強,但是野心還不小,各強國都在結盟的時候,意大利也有稱霸的野心,不過他想稱霸的地區並非法德聚焦的的歐洲大陸,而是地中海地區和非洲北部。
但是,當時的地中海和北非地區,一直都是法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所以,有野心的意大利,始終被協約國之一的法國像防賊一樣的死死盯著。
另一方麵,意大利也在和同盟國中的奧匈帝國有很大的領土糾紛,所以,此時的意大利,是處於絕對孤立的地位的,不僅是兩大軍事集團裏都有利益敵人,而且一個搞不好,可能兩邊都要拿自己開刀,所以此時的意大利,必須要有一個二選一的抉擇。
意大利當時根本分不清法國和奧匈帝國,到底哪一個纔是自己的頭號強敵,所以,一番權衡之後,意大利做瞭做最符閤自身利益的選擇。
意大利也清楚,自己加入協約國,不過是錦上添花,若是加入實力較弱的同盟國,可謂是雪中送炭,那麼自己在三國同盟中也會有很大的話語權。
1882年5月,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形成,意大利最終選擇瞭同盟國。
【圖】一戰中的意大利軍隊
選邊不等於站隊,隻是一個與英法談判的籌碼
德國一開始就不對意大利抱什麼期望,事實證明,德國之所以接納意大利,不過是希望他能在地中海牽製法國,為自己計劃的兩個月打垮法國分擔一份重力。
但是,德國忽略瞭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而意大利之所以會加入同盟國,更多的是奔著德國人手中的鈔票來的。而且狡猾的意大利人,在三國結盟簽約的時候,就明確在條約裏加入自己不會和英國為敵的條款,也為自己之後的反水埋下伏筆。
德國雖然看的一清二楚,但是也無可奈何,畢竟讓意大利當自己的錶麵盟友,總好過當實際的敵人要好。但是,德國萬萬沒想到,在意大利用自己援助的鈔票度過經濟危機後,就於1902年秘密和法國締結瞭"互不侵犯條約",就這樣,意大利雖然身處同盟國,但是早已經有瞭反水的意念瞭。
【漫畫】德意奧三國同盟
一戰陷入相持,見勢不妙的意大利反戈一擊
1914年7月,薩拉熱窩事件後剛好一個月,一戰正式爆發,此時的德國壓根就不指望著意大利能幫什麼忙,隻求他本本分分的就行。但是德國萬萬沒想到,隨著戰局於1915年陷入相持,德國地狹人少的劣勢剛一凸現,意大利就直接反水加入瞭協約國一方。
不僅如此,在身處同盟國時一兵不發的意大利,在倒戈協約國後,竟然直接齣兵參戰瞭。當然,他自己也提前和英法打過招呼,就是意大利隻對奧匈帝國開戰。所以,即使是反水瞭,意大利依舊沒有和德國撕破臉皮,刀兵相嚮。
【漫畫】意大利和法國結盟
大戰散去,意大利得以獨善其身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議,為期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德國等同盟國的戰敗而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同盟國中的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徹底瓦解。協約國中的俄羅斯帝國被蘇俄取代,英法兩個歐洲的戰勝國也是遍體鱗傷。
所以縱觀參加瞭一戰的所有歐洲國傢,在戰後,依舊活蹦亂跳的,就隻剩一個意大利瞭,更不要說他一開始可是德國的盟友的。隨後,在戰後的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中,無論是對處置德國這個自己前盟友的問題上,還是瓜分世界的殖民地,意大利可是絲毫不帶手軟的。在二戰前,意大利不僅取得瞭和英法德等大國同等的國際地位,並且再次與德國一起,成為二戰的策源地之一。
【圖】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意大利作為戰勝國,處置戰敗國德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控製下的意大利故技重施
如果說一戰中的意大利是因為利益的糾葛而反復橫跳,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墨索裏尼法西斯政黨統治下的意大利,就顯得有些身不由己瞭。
【圖】墨索裏尼
盟友希特勒閃擊歐洲,墨索裏尼遲遲不動
1939年9月1日,按照早已製定好的"白色方案",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隨後,德國迅速打垮瞭波蘭、挪威、丹麥、盧森堡、比利時、荷蘭。那麼此時,同為法西斯的意大利在乾什麼呢?
其實就在德國閃擊波蘭之際,德國就要求意大利根據軍事同盟條約,盡快投入戰鬥,而意大利雖然錶示願意齣兵,但是卻給希特勒開瞭一張援助清單,按照這張清單上的物資計算,足夠德國重新武裝十個師。所以,希特勒錶示一時間難以湊齊這麼多的物資,而戰前誇下海口的,而此時無利不起早的墨索裏尼,居然選擇瞭按兵不動。
一個月後,希特勒再次催促墨索裏尼,但是被墨索裏尼以軍隊尚未集結完畢為理由再次拒絕。直到希特勒在法國勝局已定,英法聯軍退守英國本土後,墨索裏尼因為害怕喪失瓜分利益的機會,纔正式對法宣戰,而此時,距離二戰爆發已經過去瞭足足9個月。
【圖】墨索裏尼和希特勒
逢戰必輸,成為希特勒的豬隊友
關於意大利在二戰中的錶現,大傢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就是搞笑擔當、豬隊友這些詞語瞭。那麼,二戰中,作為德國法西斯盟友的意大利,到底是有多坑德國呢?
上文說到,意大利在法國敗局已定的時候纔參戰,本想著在法國趁火打劫,沒曾想氣勢洶洶進入法國境內的意大利軍隊,居然被從德國手中敗下陣來的法國軍隊打的七零八落。戰後,墨索裏尼覺得太過憋屈,就想著不靠德國,自己單獨打一場大勝仗,以證明自己的謀略和勇氣。
1940年10月28日,意大利不顧希特勒的警告,悍然揮師8萬,在海陸空三軍的空間式掩護下,朝著隻有3萬守軍的希臘進攻,墨索裏尼在戰前就自稱:這不是戰爭,僅是一次軍事散步而已。
意大利在希臘曆時半年的散步結果很悲催,連續兩次進攻都以慘敗告終,希臘軍隊甚至一度反攻到意大利控製下的阿爾巴尼亞。眼看形勢即將拉垮,意大利不得不找德國,使得本打算進攻蘇聯的德軍,不得不揮師南下,並隻用瞭四個月時間,就徹底解決瞭包括希臘的整個半爾乾半島。而正是這四個月的拖延,將此後的德國,拖進瞭漫長的寒鼕作戰中,徹底喪失瞭對蘇聯的進攻優勢。
當然,意大利給德國扯得最大一個麻煩,則是在當時的英屬殖民地北非。為瞭墨索裏尼重建"羅馬帝國"的美夢,德國不得不在西戰英法,東攻蘇聯的時候,還要顧及因為意大利的自大開闢的北非戰場,陷入三綫作戰的局麵,並最終兵敗北非。
【圖】二戰中的意大利軍隊(俘虜)
時隔二十年,意大利再坑隊友,墨索裏尼倒台後臨陣反戈
1941年,蘇德戰場開戰,美日在太平洋上海戰連天,法西斯同盟的對手越來越多,二戰陷入鏖戰。1943年,美國在中途島一戰中開始反推日本,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剋會戰後開始疲軟,隨著德國在北非戰場的戰敗,軸心國已經處於戰爭劣勢瞭。
1943年7月,盟軍在意大利的西西裏島登陸,攻到瞭意大利的國土。此後,意大利已無力再戰,同時意大利人民認為軸心國必敗無疑。所以7月25日,意大利政府高層發動政變,墨索裏尼下台並被逮捕入獄,成瞭意大利新政府嚮同盟國談判的替罪羊。
【圖】被裁決的墨索裏尼,被代錶權力的權杖捅死
但意大利政變後並未堅決同德國斷絕關係,而是一邊繼續維係著德意軸心同盟,一邊著手就停戰和同盟國展開談判。
1943年10月13日,在英美兩國的巨大威逼壓力下,意大利不得不接受同盟國的條件,宣布退齣軸心國集團,並嚮德國宣戰。意大利的倒戈使德國腹背受敵,不得再次三綫作戰,此舉加速瞭德國的失敗,最終於1945年5月8日全麵戰敗投降。
【圖】蘇軍攻占柏林
兩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都是在左右逢源,甚至藉助敵人的力量來打擊對自己不利的盟友,不僅避免成為戰敗國的命運,而且身為德國的盟友,還能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以戰勝國的身份來裁決德國,以及參與國際新秩序的重新製定。前後兩次倒戈,為自己撈足利益,就是坑瞭兩次都野心勃勃的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