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0/2022, 2:47:55 PM
引言: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少年時期的行為個性往往會預示一個人一生的行事風格。
康熙皇帝就是這樣一位“少年英雄”,他戎馬一生,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期間擒拿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驅逐沙俄,開創瞭康熙盛世,是後人眼裏不摺不扣的英雄皇帝,更有學者尊稱他為“韆古一帝”。
康熙做事一嚮行為穩重,見慣大風大浪的他對待一般的事情並不會有失風範。但就是這樣文纔武略沉穩淡定的康熙帝,在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孫子乾隆,是什麼反應?
康熙帝為何會如此震驚?少年弘曆到底有怎樣的魅力?康熙帝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孫子的呢?
圓明園內祖孫初相見
1722年三月,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的春天,康熙第四個兒子胤�G的居所圓明園內,春雨過後,花朵競相開放,姹紫嫣紅,格外好看。
其中,被譽為人間第一富貴花的牡丹綻放的嬌艷欲滴,胤�G知道康熙偏愛牡丹,便邀請康熙到圓明園一同欣賞美景,並在園內的鏤月開雲牡丹台迎駕,父子二人在侍從的陪伴下賞花作樂,其樂融融。
賞完花胤�G又在牡丹台設宴款待康熙,席間康熙父子倆心情大好,談笑作樂間胤�G將弘曆喚齣,給皇祖父康熙行跪拜之禮。
十二歲的弘曆儀錶堂堂,眉目頗有幾分將相,康熙雖從未見過這個孫兒,但對弘曆的第一印象卻是極好的。弘曆小時工於讀書,席間熟練背誦各類詩句,康熙降旨將弘曆帶在身邊親自教養。
十二歲的弘曆離開傢跟隨康熙身邊,日常生活起居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康熙疼愛弘曆,讓自己信任的貴妃佟佳氏與妃瓜爾佳氏照顧弘曆,兩名妃子盡心盡力將弘曆照顧的無微不至,弘曆也感受到來自兩位奶奶的關愛,心裏充滿瞭感激之情,長大後也從未忘記她們。不僅在生活方麵,學習方麵康熙對弘曆更是上心。
一生戎馬晚年遇難題
康熙一生成就無數,唯獨晚年時立太子的事情難到瞭他。起先,康熙兩歲的二兒子胤�i被立為皇太子,小時的胤�i聰明好學,文武兼備,成年後辦事有為,輔佐康熙監國理政,康熙為瞭培養他也是費勁瞭心血。
每次齣宮巡視或者狩獵時,都讓他跟隨左右,文武兩麵都精心教導。可惜的是,胤�i以“不法祖德”之罪被廢,此時已是立太子三十三年後。
太子當時被廢於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就在廢太子的這天,康熙的第十八個兒子胤�m在巡視途中病死,兩個兒子在同一天,一個病死,一個被廢,身為父親的康熙心痛不已,打擊沉重。
被廢的第二年,太子重被復立,但僅僅過瞭三年,太子又二次被廢,在太子兩廢兩立期間,各皇子勾心鬥角,兄弟之間互相暗害。
在爭奪皇位期間,康熙的長子胤�A,八子胤祀都被禁錮終身,大臣們也互相勾結,朝廷上下沒有一處清淨。當時的康熙已將步入古稀之年,麵對這種情形十分悲痛,一句“朕今年已六旬,知後日有幾?”
道齣瞭當時的無奈。本是享天倫之樂的年紀,卻因立太子一事惹得心神不寜,康熙實在是惆悵。
就是在在這種情況下,雍正設機讓康熙見到瞭弘曆,對於那時的康熙來說,弘曆就是灰暗的老年生活裏的一抹亮色,增添瞭生活的希望與樂趣。
少年弘曆人生初轉摺
弘曆跟隨康熙身邊後,便隨行瞭康熙的最後一次塞外之旅,前往熱河的避暑山莊,這次外齣康熙不僅肯定瞭弘曆,同時也肯定瞭他的母親。
在山莊裏,弘曆被康熙安排住在萬壑鬆風殿的鑒始齋,跟康熙住在一起,祖孫二人每天都可以見麵,弘曆每天的學習成果與疑問也都可以隨時與康熙探討分享,祖孫二人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
康熙越來越看重弘曆,在山莊裏康熙在處理政務時,會讓弘曆陪伴在身邊,召見大臣時,也讓弘曆站在身旁,想讓弘曆多學習熟悉宮中禮儀。
有時康熙會讓弘曆當著王公大臣的麵練習射箭,弘曆往往都是連連射中,大臣們喝彩稱贊弘曆小小年紀學習能力竟如此齣眾,實在是人纔,康熙看著弘曆得到大臣們的肯定,很是高興。
康熙在山莊一次乘舟賞景時,到瞭晴碧亭下,呼喚弘曆,弘曆聽到後連忙沿著小路跑過去撲嚮祖父,康熙又高興又擔心,連忙說:“不要跑,慢慢走。”
愛孫之情溢於言錶。康熙看著弘曆慢慢成長,不忘教導他要關愛尊敬父母,還時常讓他去獅子園看望父母。在康熙的言傳身教下,弘曆一天天的在進步,並且獲得瞭康熙以及朝廷官員的認可和贊賞。
看著弘曆如此認真好學,康熙覺得他以後必定前途無量,萌生齣瞭想要見見弘曆生母的想法。
於是,在胤�G邀請康熙用宴時,康熙帶著弘曆一塊,席間,康熙指著弘曆對胤�G的福晉烏拉那拉氏說:“帶其生母來見。”弘曆的生母是鈕祜祿氏,當時是胤�G的一名低級的侍妾格格,身份地位都很低微,平時完全見不到皇上的尊容。
烏拉那拉氏將鈕祜祿氏引來,鈕祜祿氏見到皇上後,沉穩冷靜,不慌不忙,大方有禮的給康熙行瞭大禮。康熙見狀,內心很是驚喜,不禁連忙對鈕祜祿氏說:“有福之人。”
這不僅充分錶達瞭對弘曆生母的肯定,也是在嚮弘曆和其他人傳達一個信號:鈕祜祿氏雖然身份低微,但處事有禮有節,待人沉穩,值得他人的尊敬。
這次的避暑山莊齣行,康熙給瞭弘曆非常大的信心,讓他相信瞭自己的能力的同時,還讓他認識到,母親的地位並不會影響自己,隻有自己的能力強大,纔會得到他人的抬愛。
乾隆帝繼位模效祖父
雍正逝世後,年僅25歲的弘曆登上皇位,年號乾隆,此後乾隆的治國理政,承襲瞭康熙的思想,不僅擴建瞭避暑山莊,還大量興建瞭藏傳佛教寺廟。
乾隆繼位時,國土還未統一,他想完成康熙的“未竟之誌”,實現國傢統一。所以,慢慢的,隨著外國使者的到訪,避暑山莊漸漸成為招待外國使者的地方。
擴建山莊時,乾隆雖然模效康熙,但也體現瞭與康熙不同的一麵。
與康熙淡雅樸素的建築風格不同,乾隆更喜愛富貴華麗的裝飾,所以,乾隆將山莊的主殿澹泊敬誠殿用金絲楠木改建。山莊外的佛教寺廟,也大量使用瞭鎏金工藝,以示尊崇,且廟門多麵嚮避暑山莊,寓意眾星拱月,百川歸海之勢。
擴建避暑山莊,不僅有政治因素,還與乾隆思念康熙有關,擴建山莊過程中,乾隆極力模仿康熙的思想作風和行為。
比如康熙在山莊內設置三十六景,均以四字提名;乾隆便將三十六景以三字提名。康熙為母親在山莊內建鬆鶴清越以“尊孝悌”;乾隆便在莊內為母親建鬆鶴齋。由此可見,乾隆對康熙的模效已經到瞭無以復加的程度。
康熙非常重視農耕,他主張農耕與天下國傢並舉,在山莊內自己嚮天下人做榜樣,開闢農田,種植多種農作物。
他親自耕種,經過多年的耕種,在山莊內種齣瞭多産的稻米。甚至年近七十的時侯還“扶杖而閱耕種,臨畦而觀刈獲”。康熙在山莊內的農耕活動,不僅僅為大臣和百姓們做齣瞭錶率,還深刻的影響瞭乾隆。
乾隆小時候,受康熙的影響,在園內種下瞭一小片菜地,同時督促太監們耕種以體驗農事活動。乾隆繼位後,繼承瞭康熙的重農思想,一直主張:“帝王之政,莫要於愛民,而愛民之道,莫要於農桑,此韆古不易之常經也”。
他明白農耕要靠天吃飯,甚至還在山莊內建造瞭祭祀農事的樂成閣,將五榖豐登的願望寄托給上天。
乾隆感恩追思祖孫情
對於康熙的恩情,弘曆一生都記得。他記得在山間小路奔跑過快時,祖父會叮囑他慢行;他記得祖父對他的細心教導與嗬護,教育他孝敬父母,將釣來的魚和打獵所得送給父母;
他也記得祖父的每次齣行都會帶上自己,也會讓自己旁觀祖父處理政務;他還記得祖父說母親是有福之人。所有的一切恩情,乾隆都記在瞭心裏。
乾隆對與祖父的初見麵也是非常的重視,曾在詩注中說:“予十二歲,皇考以花時恭請皇祖是園,於此降旨,許孫臣扈侍左右雲。”這是弘曆眼中第一次受到祖父的恩寵,可見乾隆將此事視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同時乾隆還在詩中反復提及此事,足以看齣此事對乾隆來講多麼重要,乾隆對祖父的感激之情也由此開始。
乾隆繼位後,為瞭感謝祖父康熙的恩情,將小時侯在避暑山莊內居住的萬壑鬆風殿提名為“紀恩堂”,以此來紀念祖父的養育和培養之恩。萬壑鬆風殿隱藏在鬆林之中,景色錯落有緻,十分幽靜典雅,是康熙在避暑山莊內的住所和辦公場所之一。
康熙將弘曆安排在這裏住,確實是對弘曆寵愛有加瞭。
乾隆七十歲再次齣行避暑山莊,想起祖父年近七十歲時,刻瞭一枚小璽,上麵刻著“戒之在得”。
由這件事,乾隆想起康熙的思想是民本思想,又聯想到自己“幸濛天助,諸事順成,今則壽登七旬,亦既老矣,尚何所不足,敢弗以皇祖之戒為戒乎!”於是下令命人在境湖中修建“戒得堂”,用來紀念祖父。
結語
在三十多個皇孫中,弘曆經過雍正引薦見到康熙,並靠著沉穩好學的品格與纔能讓康熙眼前一亮,最終得到瞭康熙的愛護
。
弘曆的經曆讓我們明白,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兩大因素:一個是機遇,一個是努力,這兩者缺一不可。
隻有平時努力積纍,機會來的時候我們纔有能力抓住機遇,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同時,乾隆與康熙之間的祖孫情也讓我們為之動容。
不論我們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有一個東西是我們無法割捨的――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
他會給我們帶來溫暖與慰藉,給身處逆境的我們雪中送炭,讓我們擁有希望;身處順境時也會給人錦上添花,讓我們能有人分享快樂。所以,讓我們學會去珍惜這些人生中珍貴的情感吧!
參考文獻
[2]徐廣源.康雍乾三帝的兩次會聚一堂 雍正帝繼位的關鍵[J].紫禁城,2013(03):120-126.
[3]王子林.雍正傳位弘曆[J].紫禁城,2009(10):64-65.
[4]張斌(羽衝),李建宏.簡論康、乾二帝的祖孫情結[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3(03):85-87.DOI:10.16729/j.cnki.jhnun.2003.03.024.
[5]左步青.乾隆初政[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7(04):49-59.DOI:10.16319/j.cnki.0452-7402.1987.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