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7:16:29 AM
導語: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特彆崇拜蜀國的軍師諸葛亮,這主要原因還得歸功於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諸多描寫,比如諸葛亮草船藉箭,巧藉東風,空城計等等,給諸葛亮抹上瞭一層神話的色彩。
但是這更多的還是三國演義中的虛構成分,在真正曆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魔幻。除瞭神話色彩外,民間對他贊賞有加的另外一層原因是諸葛亮對蜀國十分忠誠。
在劉備生前跟隨劉備東徵西討,為劉備齣謀劃策。在劉備死後,即使是劉備讓他根據劉禪的能力,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取而代之,諸葛亮也不敢有篡位之心。
為瞭蜀國一生鞠躬盡瘁,直至自己生命的結束,他還在為蜀國抵禦敵人的進攻。所以人們認為諸葛亮的忠心非常值得人們所學習。如今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紀念諸葛亮的地方,但是三國時期至今已經過去很久瞭,可見諸葛亮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那麼諸葛亮的一生真的就毫無汙點嗎?事實可能並不是如此。諸葛亮早期給劉備齣謀劃策的階段確實幫助瞭劉備很多,在諸葛亮的計劃下,劉備取得瞭西川,最終三分天下。
但是緊隨其後的是關羽遭遇盟友東吳的暗算兵敗,劉備率軍東徵再次兵敗,原本三分天下勢力大漲的蜀國瞬間又迴到瞭原先的弱勢。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多次北上打得曹操一度想要遷都,關羽也因此名聲大振。
但是在遭遇東吳的反目之後,關羽丟瞭荊州,一世英名也毀於呂濛之手。那麼關羽錯失荊州,主要原因到底在誰呢?若是真的如人們所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諸葛亮的計劃失算,又或者是劉備的陰謀論呢?這是一個曆史謎題。
毛主席也是一個曆史愛好者,在毛主席十三歲的時候就閱讀過三國相關的書籍,到瞭晚年對於《三國誌》更是感興趣,在看過三國誌之後,他對關羽的下場提齣瞭自己的見解。
毛主席認為關羽之所以敗走麥城,主要原因還是諸葛亮導緻的,在毛主席看過《隆中對》之後,第一時間就指齣瞭諸葛亮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第一點便是《隆中對》的分兵策略,第二點則是諸葛亮不該派關羽這樣一個人來鎮守荊州。
首先蜀漢的兵力本身就不是特彆強大,在諸葛亮兵分兩路之後,兵力更地地分散,同時荊州方麵跟益州方麵想要互相支援也成瞭一個問題。本身劉備到瞭蜀地之後地形特彆復雜,交通不便,這個時候荊州一旦發生戰事,劉備即使想要齣兵援救關羽,時間也來不及。
其次是隆中對中正兵與奇兵互相顛倒瞭,正常來說,應該是劉備軍隊作為主力攻打蜀地,而關羽的部隊起輔助作用牽製敵人。但是最終劉備那一路因為選擇齣秦川需要充足的補給,所以自然就無法當作主力部隊,而關羽的部隊當作奇兵又太過於浪費,因此也是隆中對考慮不周的地方。
在前期關羽鎮守荊州時確實非常安穩,但是在分兵之後關羽卻跑去攻打曹操,而且劉備並沒有同意他攻打,但是由於關羽接連獲得勝利,劉備也不好說什麼。但是這也為後來關羽的失敗埋下瞭禍根。
因為在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羽必須要守好荊州,但是關羽之後卻自作主張攻打曹操,完全沒有把東吳放在眼裏。到瞭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到十月這段時間,關羽北伐的腳步逐漸放緩,局勢越來越惡劣。
可這時候劉備與諸葛亮卻沒能顧及關羽的處境,因為此時劉備跟諸葛亮在攻打漢中時消耗瞭太多的元氣,這也是分兵之後留下的問題。在關羽被東吳攻打之後,蜀國便開始一蹶不振,逐漸開始走上瞭下坡路。通過毛主席對隆中對的一番評價我們可以看齣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中為蜀國的未來劃定瞭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其中也有許多不周到的地方。
總結:但是也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拋開小說神話諸葛亮的方麵不談,諸葛亮本身也是一個普通人,再完美的人也有缺陷,有考慮不周到的地方。當時的時代他們也沒有辦法站在上帝視角來考慮問題。
畢竟一開始讓關羽鎮守荊州的原因是關羽作為劉備的結拜兄弟,對劉備忠心耿耿自然不可能會背叛劉備。但是沒想到的是雖然內部背叛的隱患消除瞭,卻因為關羽的魯莽導緻瞭敵人的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