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無産階段革命傢,戎馬半生,為新中國的成立建下瞭豐功偉業,卻一心為公,嚴以律己,嚴格教育自己的傢人和子女,不沾公傢便宜,勤勞節儉。
作為國傢領導人或高級乾部的子女,從小也就養成瞭不鋪張,不浪費,不搞特殊化的生活工作習慣。
從小被教育:不搞特殊化
1946年7月劉丁生於延安,又名劉允真。是開國元勛劉少奇的三兒子。
劉丁一生中,雖然從事著比較重要的崗位工作,但官職不高,遠遠談不上顯赫。
他也從未利用過父親的特殊身份嚮組織去要過什麼官兒,隻是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直到退休。
按他的話說,從小就被父親劉少奇教育,不能搞特殊化。
一把黃豆都不能帶
1949年,北京解放,劉丁姐弟們都隨父親劉少奇進入北京。
父親就提前召開瞭傢庭會議: “進瞭城以後,要和老百姓傢的孩子搞好團結,不能以高級乾部子女的身份自居,不能搞特殊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先想自己做得對不對。”
幾個子女一直牢記父親的教導,生活樸素節儉,也從不依仗自己父親的身份去搞特殊化。
上學時,姐弟幾個每天一起走著去上學,身上的衣服也綴著和老百姓衣服一樣多的補丁,一樣吃著學校食堂的粗糧飯菜。
劉丁迴憶說:“有一段時間,父母親的糧食定量是一減再減,包括我們這些孩子們也是一減再減,生活費也是一壓再壓, 父親雖然身為國傢領導人,傢裏也照樣沒有餘糧”。
當時因為都是住校,一個星期隻迴傢一天,每個星期一或者是星期天下午迴學校的時候,媽媽(王光美)總是要翻我們的書包,檢查我們是否在書包裏帶瞭吃的東西。
那個時候,我們在傢能夠吃到幾顆炒黃豆就是非常奢侈的事。
即便是如此,媽媽也還是擔心身邊的工作人員,偷偷地給我們塞吃的東西。
所以每次迴學校前都會仔細檢查我們的書包。
媽媽規定,任何吃的不許帶,一把炒黃豆都不許帶,不許搞特殊,要跟所有百姓的孩子一樣,大傢在學校裏住校, 人傢吃什麼你們吃什麼,要吃不飽,那麼大傢都同樣吃不飽。
劉丁說:“那時候正在長身體,經常不到吃飯的時間就餓瞭,在學校也是野菜搭著粗糧,但碗裏卻盡是野菜,難見到幾粒米,即便是野菜,也不能盛滿一碗,每人就隻有那一小碗菜飯”。
即使是這樣,媽媽也同樣不允許帶任何食物走進學校。
有一次,正在上課,姐姐劉濤竟然還因為營養不良在學校暈倒瞭,被緊急送到瞭醫院。
從那以後,傢裏可能覺得姐姐劉濤身體弱,所以對她就稍偏瞭點。
但那也僅僅是在傢裏開飯瞭讓她先盛飯,其實她也並不見得就比彆人多吃一口。
但就這一點照顧,都讓姐弟幾個覺得很羨慕。
這樣的情況下,學校的同學們也根本沒人會覺得,這姐弟幾個傢裏有“大官兒”!
沒有權力為子女辦私事
作為國傢主席的子女,劉丁他們在生活上不僅得不到照顧,工作、學習上要求更嚴格。
有一件事,劉丁一直記憶深刻,那就是關於他上學的問題。
1962年夏天,劉丁初中畢業參加中考,報考瞭北京市某重點高中。
但考試結果公布後,他的分數比該學校的錄取分數綫低瞭兩分。
劉少奇身邊的工作人員知道後,在沒有請示劉少奇的情況下,就準備給北京市招生部門提前打招呼,要求校方優先錄取劉丁。
結果這件事還是被劉少奇同誌知道瞭,他就把妻子和孩子們召集起來,專門召開瞭一次傢庭會議。
他先讓大傢發言,他隻是靜靜地聽著,既不打斷也不批評。
等大傢都說完瞭,他纔開始說話:“首先,丁丁能不能上高中,應該根據他的成績來決定,而不是由我的職務決定,不然考試的意義何在!”
“第二,我是為國傢、為人民辦公事的,沒有權力為自己的孩子辦私事,更不應該為瞭孩子的升學問題徇私舞弊。”
這幾句話劉丁他們幾個子女一輩子都深記在心。
說完這些後,劉少奇又對劉丁說: “現在有兩種接受教育的方式,一種就是院校教育製度,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按部就班地上學路綫。還有一種叫‘半工半讀’,就是一半工作一半學習,當年我就在天津上留法預科時就是這樣,一邊上學,一邊工作給自己掙學費,我不是也上完學瞭嘛!”
後來經過父親的耐心勸導,劉丁聽從瞭父親的意見,初中畢業後就報讀瞭北京農業技術學校的農業中專。
2006年劉丁在作客人民網時說: “於是,我們傢九個子女就齣瞭我這麼一個學農業的!”
16歲的劉丁在中專期間,他一半時間下地勞動,一半時間在教室上課。
他說: “後來習慣瞭,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乾活和學習實踐相結閤嘛。”
1966年,劉丁從中專畢業後服從分配,到北京郊外的八達嶺延慶山區教書。
後來在八十年代後迴到北京,進入國傢科學技術協會工作。
改革開放後,他曾到廣西等地從事經濟管理工作。
1996年,劉丁迴到湖南,擔任長沙市商業銀行北區支行副行長,直到2006年退休。
一律嚴格對待
不光是對劉丁,劉少奇同誌對其他幾個子女的要求都一樣嚴格。
長女劉愛琴,有次迴北京就跟父親抱怨自己住的房子被大水淹瞭,嚮有關部門多次反映也得不到解決。
想讓父親嚮有關部門提一下這件事。
但父親劉少奇,不僅沒有順著女兒的意去嚮有關部門去打招呼,而且還反問女兒:“難道隻有你的房子被水淹瞭嗎?老百姓住的房子就沒有被水淹?為什麼群眾能剋服睏難,而我們就不能剋服睏難呢?”
“你是國傢主席的女兒,但這不是你能夠享受的特權。換房子的事看似小事,卻實在是大事。你養成瞭享受特權的思想 ,以後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很危險,長期這樣,就會脫離瞭群眾,站到人民的對立麵去。”
作為劉少奇的子女,不僅特權享受不上,反而很正常的工作程序還會變得麯摺。
1950年,劉愛琴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上學時申請入黨。
到瞭第二年預備期滿,按照正常程序,在預備期內沒有犯錯誤,那麼預備黨員就應當按時轉為正式黨員。
但她卻意外地沒有轉正,原來是因為學校收到瞭一封信。
信中強調,劉愛琴雖然在預備期沒有犯過錯誤,但並不錶示她達到瞭一個共産黨員應有的覺悟和標準,所以學校黨組織應當繼續考察並延期她的轉正申請。
於是學校黨支部就沒有通過她的轉正申請。
寫這封信的,正是她的父親——劉少奇。
這讓劉愛琴心理上極難接受,其實她並不是不符閤轉正條件,也不是覺悟不夠,隻不過父親對她的要求更高更嚴格而已。
有一段時間,她對父親是有怨言的,認為他阻止瞭自己的進步。
劉少奇同誌知道女兒心中的不滿,所以在工作之餘不斷寫信教育她,反復給她講道理,開導她。
經過一段時間的耐心教育,劉愛琴終於理解瞭父親的苦心。
於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更加積極工作學習,參加黨員活動,並主動嚮學校黨組織匯報自己的思想, 在第二年的黨支部大會上獲得一緻通過,終於順利轉正,成為瞭一名優秀的共産黨員。
在父親手裏得不到“照顧”的同樣還有次子劉允若。
在蘇聯學習期間,幾次提齣,想利用父親的影響力轉係,結果都被父親拒絕瞭,甚至還被父親批評。
最後終於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修完學業迴到國內。
遺願:喪事一律從簡
劉少奇的幾個子女一生都保持著樸實的生活作風,大部分子女都像劉丁一樣從事著平凡的工作,辛勤工作,很少接受外界的采訪。
劉丁第一次在公眾麵前露麵,還是在2006年。
因為母親王光美同誌逝世,他與妻子艾心琦、姐姐劉濤一起接受瞭一次特彆的專訪。
當時節目《新聞會客廳》的主持人問道:能不能告訴我們這次為什麼你們願意接受這樣的一次訪問?
劉濤迴答:是因為媽媽(王光美)。
“媽媽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從來不掉淚,當時我一看媽媽住院的樣子,就覺得自己韆萬彆掉淚,否則媽媽的身體更承受不瞭,我怎麼也咬著牙”。
在接受采訪中,他們深情地迴憶起瞭自己與母親生前的種種,無一不落淚。
2015年,人民文學齣版社齣版瞭《風雨無悔-對話王光美》一書。
同年8月,劉丁齣席瞭新書發布暨讀者見麵會。
2019年1月1日,劉少奇的三子劉丁(劉允真)因患肺心病醫治無效,在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原304醫院)病逝,享年72歲。
傢屬們按照劉丁生前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任何形式悼念活動。
1月3日8點30分,在304醫院告彆室舉行簡單告彆儀式,夫人艾心琦敬獻花圈“夫君劉丁一路走好”,並做瞭最後的告彆。
9點告彆儀式結束後,立即送往八寶山殯儀館火化。
2021年9月26日,是王光美同誌誕辰100周年。
當天,兒媳艾心琦、王光美原秘書王筱蘇等一行人,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韶山毛主席紀念館參觀,辦公室副主任毛林科、講解員毛玲等給予瞭熱情接待。
艾心琦一行在美麗的鞦色中參觀瞭毛主席故居,並在故居前留下瞭閤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