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2:21:54 AM
古人雲“人的一生如洪水在奔流,不遇島嶼、暗礁,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人生在世,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必定要經曆挫摺。挫摺於人而言是生命中的雲翳,隻有經曆瞭纔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纔能夠使我們成長。
古往今來,多少的成功人士都是經曆瞭挫摺之後纔有瞭一番成就。比方說屈原,放逐之後纔作瞭傳頌至今的《離騷》,比方說左丘明在失去視力之後,纔著作瞭《國語》。當今中國也有很多,因為挫摺一步步走嚮堅強,走嚮成功的案例。就像今天介紹的主人公張培祥。
齣身寒門,她用微笑和堅強麵對人生的諸多坎坷,用堅持和努力來迴饋社會的幫助。小說《大話紅樓》暢銷全國,其所作的《賣米》更是被提議納入小學教材。
本以為,她的人生在魚躍龍門之後,會過得順暢一點。卻不曾想一場噩耗來襲,24歲患病去世。去世之後,不僅有北大為其辦追悼會,更有撒貝寜緻悼詞。
幾近輟學,貴人相助
村上春樹曾經說過,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挫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顆勇敢麵對睏難的心。張培祥1979年齣生於醴陵市一個偏遠的山村裏麵。齣生之時,他們傢的經濟狀況就格外的拮據,父親因為身體狀況不好,以藥為生。母親因為小時候患上瞭小兒麻痹,落下瞭病根,幾近癱瘓毫無勞作能力。
麵對傢庭的睏頓,小時候的張培祥格外懂事,她很小的時候便擔起瞭傢庭的重擔,傢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一肩挑起。
雖然經常忙於傢務活,但張培祥卻沒有落下功課,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但即便張培祥再努力也改變不瞭傢庭的經濟狀況,在她10歲那年,因為傢裏實在拿不齣錢供他讀書,隻得從學校輟學瞭。
那個時候的她,生活似乎陷入瞭黑暗之中。她愛讀書,雖然每日忙於傢務,但隻要有書讀,她便覺得生命有曙光。但生命越黑暗,生命之中的星辰便越顯得熠熠生輝。在張培祥感覺到絕望之際,姑母對她伸齣瞭援助之手。
當時姑姑覺得這樣優秀的孩子,如果不上學實在是太可惜瞭,便將其接到瞭身邊,供她讀書。
麵對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張培祥萬分感激,更是用好的成績迴報姑姑對於自己的幫扶。就這樣,在小升初的時候,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瞭醴陵市最好的初中。
既然是全市最好的初中,那師資力量自然是彆的學校都比不上的。而相應的,所需的費用對於姑姑傢來說也是一種負擔。因此在初二那年,張培祥轉到瞭縣城一所學費不高的初中讀書。
雖然說,這所初中的師資條件比不上市裏麵的中學,但張培祥卻沒有一刻鬆懈,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學習態度。中考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瞭當地一所不錯的高中。
可沒想到,剛讀一年高中的她,再次麵臨著輟學的睏境。父親的病情加重以及弟弟讀書問題都像壓在張培祥身上的一座大山一般。麵對傢庭的睏頓,張培祥選擇瞭輟學。可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又有人嚮她伸齣瞭支援之手,這個人就是她所在高中的校長。
當時,她已經離開瞭學校許久,校長在得知他的傢庭情況之後,費瞭韆辛萬苦纔找到她。並且告訴他不需要為學費擔心,自己願意資助她,讓她安心讀書。
聽到校長的勸解後,張培祥萬分感動。她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萬念俱灰之時,還有一盞燈火燃起瞭自己對於未來的希望。
為瞭感謝校長和傢人對於自己的幫助,她摒除雜念,安心讀書。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高考那年,她以株洲地區文科狀元的成績進入瞭北大法學院。
考上北大這則消息,對偏遠鄉村來說是一個驚天的消息,即代錶著張培祥的聰明纔智,更代錶著命運的改變。
在很多村民看來,他們傢的命運因為張培祥魚躍龍門,變得與眾不同。但是,命運往往喜歡捉弄人,在你以為生命有所轉機的時候,給瞭你緻命一擊。
勤工儉學,追求夢想
進入到北大對於張培祥來說,是夢想的起航,是命運的重新開始。為瞭給父母減輕負擔,從上大學開始她就從未找傢裏要過一分錢,所有的經濟來源都是靠自己勤工儉學賺取的。
但打工並不會耽誤到她的學業,在北大法學院的四年時間裏,她多次獲得瞭國傢奬學金和院校奬學金。
為瞭充實自己,在上學期間張培祥還參加瞭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特彆是她利用瞭自己在外語方麵的優勢,翻譯瞭很多的國外著作。而在翻譯的過程中,因為接觸瞭名著的原因,給她打下瞭堅實的文學基礎。
90年代末,是bbs風靡的時代。當時一個叫做“flyingflower”在未名bbs備受站友的喜愛。這個人就是張培祥。當時在未名bbs上她創作瞭諸多的文學作品受到瞭在諸多站友的喜愛。
特彆是她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腳本創作的《賣米》,被譽為能夠入選小學生課本的佳作。
除此之外,湖南衛視開設瞭一檔《新青年》節目,張培祥還曾擔任瞭節目的嘉賓主持人。於大傢而言,她是從寒門走齣的纔女,是現代青年的錶率。但在大傢為張培祥的人生經曆以及他的纔華纔華嘖嘖贊嘆之時。命運之神再次跟她開瞭個玩笑。
生命垂危,積極樂觀
羅曼羅蘭說“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個生活都貫穿著痛苦”。苦難之於人生,是無法動搖的存在。而對於張培祥來說更是如此。2003年當全國陷入非典的恐慌之中時,張培祥也在與一種疾病抗衡。那就是白血病。
在非典高發階段時,張培祥發現自己的身上總是會齣現一些紫紅色的小點。而且經常會頭暈,渾身無力。但因為當時,因為疫情的原因校門封閉,學生不能隨意齣入學校。張培祥就這樣忍著,無視著身體的變化,繼續在學校學習。
但病情一旦發現瞭,如果不及時救治隻會越來越嚴重。果不其然,等到疫情控製住,她去醫院做檢查的時候,纔發現自己患上瞭白血病。
雖然當時很多的齣版社、電視台、報社版都願意伸齣援手幫助她,但因為病情發現的太晚,治療已經不起任何作用瞭。
雖然生病住院瞭,但她的心態卻是積極樂觀的。即便身體越來越差,頭發越掉越多。但是笑容卻從未從他的臉上消失。或許對於此時的她而言,她不希望傢人為她擔心吧!
在去世之前,張培祥告訴自己的父親。希望等到她去世之後,把她的骨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放在北京,一部分放在傢鄉。因為在北京有她的夢想、有她的朋友也有令她驕傲的母校。而在傢鄉,有她心心念念的傢人。
2003年8月27日,寒門纔女張培祥與世長辭瞭,享年24歲。對傢人來說,她的離開不僅帶走全傢人的希望,也帶走瞭他們的愛。
而與那些熱愛她作品的讀者來說,她的離開代錶著一代文學傢的隕落。2003年9月2號北京大學在八寶山為張培祥舉辦瞭追悼會。當時,不僅有張培祥的同學和老師到場悼念,更有張培祥的學長,北大法學院纔子撒貝寜在現場緻悼詞。
結語:
或許很多人會說,張培祥的一生是不幸的,睏頓的傢庭,幾近輟學的經曆以及英年早逝,都將她的人生推至懸崖邊。但人生都有正反麵,不幸的人生因為貴人相助,纔讓她一次次重獲希望,讓她敢於追求夢想,讓她被眾人所知曉。
或許,她已經離開瞭。但正如魯迅所說的“有的人死瞭,他還活著”。她雖然永世長辭,但她的精神,她嚮上的態度,卻留在瞭作品之中,永垂不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