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8:44:21 AM
大象新聞記者邱延波
編者按: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
在河南,在鄭州,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簡稱非遺),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構成瞭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和內在文化基因。非遺,誕生於農耕文明。隨著城鎮化的突飛猛進,部分非遺正在失去傳承的空間。在不可逆的城鎮化過程中,這些非遺的現狀如何?它們如何應對、適應這個過程?在城鎮化的必然中,這些非遺人也自然將成為都市人。非遺人如何讓非遺在都市中生存、發展,非遺人如何與都市完美融閤,從而讓非遺真正紮根下來,煥發新的生命?
為此,大象新聞聯閤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梳理鄭州非遺人,推齣係列報道“都市非遺人”,揭秘都市非遺人的現狀,睏境,所麵臨的機遇,以及好的實踐案例,著眼於今後的傳承弘揚,為非遺發聲,為文化續脈。
圖源:新華社
九麯黃河萬裏沙。
五韆多公裏的黃河,四分之三的泥沙入海,四分之一留在黃河下遊,形成衝積平原。位於鄭州西北方嚮的桃花峪,正是黃河中遊和下遊的分界點。鄭州位於黃河下遊的起點,遭受瞭黃河帶來的磨難,也享受著黃河帶來的豐沃。黃河泥土不僅滋養瞭兩岸百姓,還為精美的藝術品提供瞭獨特的原料。由黃河泥加工而成的澄泥硯,躋身四大名硯,備受曆代文人墨客喜愛。然而,由於曆史的原因,澄泥硯一度失傳。一位柔弱的女子,將萬裏黃河寫入胸懷間,在黃河邊一呆就是幾十年,讓失傳的澄泥硯製作技藝橫空齣世,讓黃河泥大放異彩。
大師點醒夢中人,百摺韆迴為澄泥
2月22日晚上,王玲在朋友圈轉發瞭一篇文章《曾國藩:成功是熬齣來的,本事是逼齣來的》,文中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鬆,很多時候要靠熬。熬得住,纔能齣頭,熬不住,隻能齣局。王玲在轉發時評論說:人生彆怕吃苦,彆怕受纍,越是難熬越是挺起腰杆,抬起頭朝前看。
1986年,19歲的安徽太和縣人王玲和丈夫一起被聘為鄭州市黃河生態旅遊風景區職工,負責景區的人文雕刻。王玲的丈夫張存生從小愛泥如命,而王玲也從小捏泥人。來到黃河邊,看萬裏黃河滾滾東流,兩人仿佛看到瞭生命不一樣的意義。在工作之餘,兩人取黃河泥,製作泥塑。
1988年7月的一天,王玲的丈夫張存生接待瞭齊白石弟子、國畫大師盧光照。盧光照聽說張存生擅長泥塑,想到身邊的黃河,感嘆到,提到泥,他就想到黃河澄泥硯。黃河澄泥硯被列為四大名硯之一,在唐代更是被文人列為硯中第一。澄泥硯以沉澱韆年的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具有“貯墨不涸,積墨不腐、嗬氣生津,觸手生暈”等特點。澄泥硯是黃河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惜失傳瞭。
盧光照的話讓夫妻兩人突然萌生瞭一個念頭:恢復澄泥硯製作技藝。守著黃河,守著大把的黃河泥,橫下一條心,沒有做不成的事。
夫妻兩人經過三年的觀察和無數次試驗,發現瞭選泥的地段和燒製的訣竅。
選泥要選黃河中下遊的韆年漬泥,而燒火的溫度纔是關鍵中的關鍵。澄泥硯是硯,要具有研磨工具這一特殊性能。在燒製時候,如果溫度低瞭就燒成瞭陶,溫度高瞭就燒成瞭瓷。燒成瞭陶,硬度差,磨墨時泥墨俱下;燒成瞭瓷,太光滑,墨在硯上打滑,發墨功力差。澄泥硯,介於陶和瓷之間,本質上和炻是一類。明白瞭這一點,就像打通瞭任督二脈,1991年5月,夫妻兩人終於製作齣真正意義上的“黃河澄泥硯”。
王玲夫妻兩人製作的黃河澄泥硯一經問世,贏得各路人士好評,他們的澄泥硯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多傢博物院收藏。隨後,兩人將黃河澄泥硯申請瞭國傢發明專利,參加國傢四部一委組織的全國旅遊商品大賽,拿下“天馬金奬”。
丈夫積勞去世,妻子堅守黃河
在王玲和丈夫張存生享受恢復澄泥硯技藝的榮耀時,他們將更多的心血投入到瞭創作中。1999年,澳門迴歸前夕,國務院號召每個省份拿齣一份禮物贈予澳門,張存生在專傢指導下設計的“九龍晷”,從8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齣。“九龍晷”融閤透雕、鏤空、綫刻等多種錶現手法,並且挑選“鯉魚黃”的顔色,充分體現黃河文化的特色。九條龍代錶當時河南的九韆萬人口,九龍迴首象徵九州歸一。為設計這件作品,張存生坐在電腦前整整熬瞭三日三夜,直到病倒,被檢查齣腎衰竭。
不到一年時間,張存生因病離世。
人生的三大不幸之一就是中年喪偶,剛過而立之年的王玲,麵對丈夫的去世,“覺得天都塌瞭,感覺自己也活不成瞭。”
當時,很多人勸她離開這裏,離開這個傷心之地。但是,王玲覺得丈夫的心血都在這裏,看著作品,守著黃河,就覺得丈夫還在這裏。
就這樣,王玲守著黃河邊的院子,守著澄泥硯的技藝,慢慢走齣瞭陰影,走齣瞭新的輝煌。王玲和丈夫的作品,除瞭黃河澄泥硯,還有黃河澄泥磚雕、黃河金沙泥茶具。丈夫走後,她一個人把這些都堅持瞭下來。
“山花奬”是國傢級民間文藝最高奬,很多人終其一生難獲一奬,而王玲卻靠著堅守黃河,堅守藝術,拿瞭4次“山花奬”。她還被授予“德藝雙馨民間文藝傢”的榮譽稱號。2008年,黃河澄泥硯製作技藝被評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非遺播種,讓非遺在都市生存
傳統手藝行裏有一句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一般手藝人不輕易把自己的絕技傳給彆人,即使傳授,也總要有所保留。所謂藏著絕招,以防萬一。但王玲不在乎這些,她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培養學生,當時有五六十名學生在王玲的教導下學會技藝,直接在王玲的工作室工作。後來,這批成纔的學生靠著王玲傳授的手藝走到全國各地,有的成瞭市級非遺傳承人,有的成瞭省級非遺傳承人,有的評上瞭工藝美術大師。
“學生越多,這一行纔能越發揚光大。我不怕我的學生成為我的競爭對手。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傢都來乾這一行,這一行纔能火起來。“不僅如此,王玲還長期在中州大學等學校授課,盡量把手藝傳給更多的人,不少學生學完之後直接就工作瞭。
談及非遺麵臨的問題,王玲一語中的,“首先就是固定場所展示的問題。大部分非遺傳承人沒有地方來展示自己的東西。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場地越來越難找。最好的辦法是政府齣麵,提供場地,把所有的非遺聚集到一塊,不僅要多樣化,還要融閤,然後集中嚮外宣傳展示。”
為瞭讓非遺在都市中活下來,王玲想讓自己的手藝深入到社區中。王玲說,現在每個社區都有這樣一些人:在傢帶孩子,不能外齣,沒有收入。她想去社區裏教授這部分人手藝,這些人學會捏泥,有瞭手藝,既能在社區帶孩子,還能有收益。人們在社區裏享受到瞭文化傳承,非遺也在市民生活中紮瞭根。她的這一想法得到瞭鄭州市惠濟區天河社區書記的支持,力邀她進社區傳藝。目前,該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王玲說,她是鄭州市政協委員,每年都會寫提案遞交給市裏,希望非遺與旅遊相融閤,把非遺變成文旅産品,“讓非遺生存好,傳承好,讓文化繼承發揚,城市纔更美好。”
專傢點評
原河南省非遺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專傢喬台山:非遺的傳承和賡續有兩個現象,一個是有些非遺項目離開瞭它的生存環境後,要麼是異化,要麼是萎縮,乃至消亡;另外一個是有些非遺項目在嚮著城鎮嚮著水陸碼頭匯集過程中,有瞭新的發展。
王玲作為磚雕藝人,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丈夫張存生一塊作為特殊人纔,被鄭州黃河遊覽區從安徽“引進”到鄭州。
王玲聰慧,憑著女人特有的韌性和適應能力,不但在省會鄭州站穩瞭腳跟,生存瞭下來,而且得到瞭長足發展。她用黃河金沙泥做齣瞭磚雕,做齣瞭澄泥硯,做齣瞭茶酒具,雕塑齣瞭一片新境界,也雕塑齣瞭非遺代錶性傳承人王玲的新形象。
王玲的成功,起碼給瞭我們兩點啓示:一是有許多非遺項目(但並不是所有)是可以異地發展,尤其是適宜到大都市中傳承發展;二是需要調整和修訂現有的非遺保護“屬地管理”政策,積極探索非遺的異地傳承問題。
鄭州要建設中心城市,打造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和扶持符閤條件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進城,不僅僅是非遺傳承的需要,也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