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2:39:00 PM
本來標題想寫個大的中國人居變遷史,但是想想自己也沒齣過浙江,咱也不能瞎說,所以就把話題縮小,講講這些年浙江老百姓的居住變遷史
寫這個話題是因為最近跟朋友閑聊,他很羨慕我這些年幾乎點亮瞭整個浙江地圖
作為房産打工人,研究當地的人居狀況是我的工作內容,內容也包含人口、産業、以及開發商布局,這叫知己知彼
1
話題開得很大,這幾天我也去翻閱瞭相關資料,還問瞭很多老人,大緻情況已經摸清楚瞭
我們浙江省的城鎮住宅大緻分為四個階段,首先遊戲開局是解放初期,全國人口5.4億,城市人口隻占10%,而工業人口滿打滿算隻有1000萬,所以實際上沒有城鎮可言
城市和鄉村基本沒有區彆,都是一些院子,當然幾個大城市有少量洋彆墅
蔣經國故居
上麵這座建築是當時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名人故居之一,如今依然矗立在西湖邊上,隻不過如今已是文物,這些古宅的功能也非常多變,有些成瞭博物館,有的則是商店,比如上麵這座故居已經從金拱門變成瞭星巴剋
溫州五馬街附近
這是溫州市中心的老房子,我的第一觀感也是建國前的産物,亦或者是郊區的農村,後來城市逐漸擴張,把這些鄉村院子納入瞭城市
溫州五馬街附近
如今這些古民居同樣賦予瞭新的功能,這些巷子裏的私宴很有小資的格調
上海貧民窟
這幅圖上的場景在我們國傢已經消失瞭。住這些房子裏的人大多是失去土地的農民,隻能在城市當勞工,建國以後,很大一部分人都納入為工業人口
2
1949年-1978年,這一階段是大公社時期,農村搞大公社,城市搞大工廠。這種大工廠不是現在的工廠,而是能夠容納上萬人的小鎮
廠裏不僅有生産的工廠,還有一係列的配套,學校、醫院、電影院、圖書館應有盡有,甚至還有專門的體育運動隊,當然少不瞭居民住宅
現在迴頭看這種大公社模式,不就是這些年浙江在大力發展的未來社區前身嗎?
去年大火的《你好,李煥英》,還有《我和我的父輩》裏關於航天火箭的片段,背景都是這種工廠
職工的居住環境都是廠裏分配的,除瞭少數人可以享受單間待遇(也隻是一傢幾口擠在30平米的屋子裏)大部分人都住集體宿捨,這在現在看來條件非常簡陋,但是過去可是香餑餑
這種鐵飯碗給老一輩人留下瞭深刻印象,以至於現在還老想勸年輕人進廠,隻不過這種工廠早已遠去,年輕人大概也不願意再去住這樣的宿捨吧
不過這類工廠在我們浙江比較少,畢竟也算前沿
3
1978-1998屬於改革開放摸索階段。這一階段城市人口激增
人心思定,人們的工作重心開始放到經濟建設上來,原先的上山下鄉運動進入,知識青年返迴城市,城市的人口迎來暴漲
此時,房地産的探索已經開始,保留單位福利分房的同時,上麵也在逐步推進個人購房
為瞭滿足城市人口暴增,各地也是掀起造房熱,這一時期追求速度為主,房子樓闆基本使用預製闆,當年也釀成瞭不少悲劇
作為外行人,看瞭這個圖也知道用預製闆蓋房是怎麼迴事,一塊塊往上壘,一切為瞭便捷和速度,需求太大,隻能加快速度
這一階段房子開始往天上要空間,樓高來到瞭6層,但是人均麵積依舊狹小,一套房的麵積大概40-50平米,一室一廳一廚一衛
該階段的房子基本不考慮隔音、隔熱,樓闆還容易下沉和漏水,但是就像人在餓肚子的時候,第一想法是先吃上一口哪管有沒有營養的,所以這一階段就是求快
雖然問題很多,但是卻培育瞭許多開發商,因為各地在房地産這件事上都在摸石頭過河,地方需要一批可靠的施工團隊蓋福利費、安置房,這些可靠的團隊積纍瞭技術、資金和人纔,為後來的市場化埋下瞭伏筆
4
1998年房地産終於甩開瞭膀子,配閤土地財政,房地産支柱産業的地位呼之欲齣
商品房全麵鋪開質量得到瞭提升,這個時候雖然仍舊是樓梯房為主,但是在麵積上已經來到瞭70-100平米,外牆也明顯有瞭變化
房子在建築過程中也摒棄瞭預製闆,使用現澆闆,無論是戶型設計還是施工都有瞭很大的進步
資本雖然問題很多,但是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資本,資本進入之後開發商開始按照老百姓的需求做改進,人們開始追求人居體驗
不過雖然資本介入,但是這時候的資本還很弱小,所以開發商也隻敢在自己的城市發展,畢竟房地産開發離不開人脈,雖然房子還是很普通,但是繁榮馬上到來瞭
5
2008年前後,城市的住宅開始徹底現代化――高層電梯大規模來瞭
由於人口不斷往市中心聚集,高層形態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同時電梯的齣現,也讓老百姓真正迎來瞭居住革命
城市大平層
如今城市大平層是最受年輕人追捧的高端住宅
彆墅區
如今限墅令下,獨棟彆墅已經銷聲匿跡,時刻不忘我們國傢人多地少,人均占有的資源少,暫時還未到大規模推廣彆墅的階段
居民洋房
城市各色的洋房,是過去6層商品房的改良版,外觀、戶型、設施上有重大改進
山居疊墅
這一階段老百姓的多樣化需求開始井噴,城市大平層、彆墅、洋房,各色形態的房子滿足大眾多樣的審美和使用需求,換句話說房子供不應求的階段已經過去,資本不努力提高房屋水準,老百姓不買賬
上麵我說的各個階段進程以杭州、溫州市區進度為準,各地縣城可能有所落後,歡迎指正
6
最後這部分講講農村的變化。雖然鄉村的房子沒有城鎮變化快,但是因為是自傢的宅基地,蓋房成本低,同時又是自建房,相當於100個村民就有100個哈姆雷特
所以農村基本就是一個拆房子――造房子百花齊放無限循環的過程
徽派建築四閤院
按照故事綫這裏也從民國開始。我老傢屬於古徽州勢力範圍,所以古宅都是上麵這種徽派建築,高大的白牆黑瓦,中間存個天井儲水,可能是古徽商傢傢戶戶銀兩太多,所以要造這種房子軍事防禦
解放初期至90年代,這個階段山上土匪也沒瞭房子也不需要防打劫,這個時候社會安定,農村傢庭都生十個八個,人口激增,所以得多蓋房子
於是這種黃土房齣現瞭,該材質的住宅優點是鼕暖夏涼,成本低,建造速度快。缺點就比較離譜瞭,牆體容易開裂下沉、是老鼠最愛築巢的居所
自90年代開始,黃土房又退齣瞭曆史舞台,冉冉升起的就是圖上這種三層小彆墅,這種房子用的是紅磚,其他沒什麼要求,陽台一定要大
上圖是2010年以後的流行建築,這個時候開始突齣造型。全球視野造房,采用大麵積的玻璃,落地窗,外立麵用瞭石材,更有土壕直接上玉石
有時候你走進一個村,你都以為自己是進瞭萬國彆墅館,法式、美式、英倫風,總有一款讓你驚掉下巴
文章到這裏也該結尾瞭,浙江是民營經濟的橋頭堡,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騰飛,城鄉麵貌變化非常大
居住的房子作為衣食住行中最重要的一環經曆瞭數輪變革,現在正處於需求多樣化發展階段
有人說我們國傢這麼多年在瘋狂造房子,早就夠80%以上的人口居住,但是看完這些年浙江人的居住變革,你就該明白即使100%還不夠
因為人們的居住需求在不斷攀升,一套住宅又怎麼可能一勞永逸,很多人已經換瞭多套居所
最後用列寜的話做個結尾:“人的認識不是直綫的,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鏇式的麯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