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2:41:38 PM
評述
大氣海洋
2021 年諾貝爾物理學奬解讀 : 從溫室效應到地球係統科學
周天軍,張文霞,陳德亮,張學斌,李超,左萌,陳曉龍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奬被授予氣候學傢真鍋淑郎和剋勞斯 哈塞爾曼,以錶彰他們在地球氣候的物理模擬和氣候變化科學領域的貢獻。文章在解讀這一獲奬工作的基礎上,迴顧瞭從氣候變化到地球係統科學的發展史,探討瞭未來該學科的發展方嚮。
行星空間
地基甚低頻台站信號對地球輻射帶的人工調製效應
倪彬彬,花漫,顧旭東,付鬆,項正,曹興,馬新
波粒相互作用顯著影響輻射帶電子的動態變化。文章重點關注地基甚低頻台站信號對地球輻射帶的人工調製效應,詳細迴顧瞭人工甚低頻波在地球空間的全球分布特性。通過理論計算和觀測分析,定量證明瞭人工甚低頻波可導緻內輻射帶電子雙峰值的徑嚮分布,為人工台站信號影響近地空間環境提供瞭關鍵證據,並綜述討論瞭相關的關鍵科學問題及未來人工改變地球輻射帶的潛在可能性。
論文
大氣海洋
中國星載氣溶膠和雲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雷達的模擬和反演
毛飛躍,羅熙,宋捷,梁振興,龔威,陳衛標
我國正在研製的氣溶膠和雲探測激光雷達衛星,采用瞭獨特的高光譜機製,受到瞭廣泛關注。文章對該衛星進行瞭信號模擬,並提齣瞭可以有效解決虛假極值和偏差等問題的反演方案體係,評估瞭該衛星的探測優勢。
夏季浙閩沿岸穿刺鋒麵生消演變過程及其動力機製的探討
葉鵬,宣基亮,黃大吉
文章利用地球靜止軌道海洋水色衛星葉綠素a數據,捕捉到浙閩沿岸穿刺鋒麵一次生消演變的全過程。研究發現台風過後南下的長江衝淡水、風生漂流、台灣暖流和黑潮鋒麵渦鏇,分彆對穿刺鋒麵演變的不同階段産生重要影響。
錶層地球
原位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麵法解析非穩態地貌演化
楊業,崔麗峰,徐勝,曹振平,張順成,劉叢強
通過對不同構造和氣候環境中花崗岩風化殼剖麵進行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深度剖麵模型研究,文章揭示瞭非穩態地錶評價對定量流域剝蝕速率的重要性,錶徵瞭深度剖麵模型約束非穩態地區地錶剝蝕曆史的適用性。
中更新世晚期以來塞爾維亞北部 Titel 黃土 - 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學特徵與機製
劉植,劉秀銘, Slobodan B. MARKOVI ,呂鑌,何瑞娜
文章對塞爾維亞北部著名的Titel黃土-古土壤序列開展瞭係統的岩石磁學分析。相較於中國黃土高原,塞爾維亞古土壤層錶現齣較低的磁化率值和較高的單疇磁顆粒占比,這對於深入理解古土壤層磁性增強的成壤模式具有一定的價值。
Noah-MP 陸麵模式在高寒草地生長季水熱交換的模擬評估和改進
孫爽,鄭東海,劉紹民,徐自為,徐同仁,鄭輝,楊曉帆
為探索氣候變化背景下高寒草地陸氣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水熱交換機製和當前陸麵模式對這一過程的刻畫精度,文章利用4個高寒草地觀測站點的生長季觀測數據,對Noah-MP陸麵模式生長季物理過程/物理量的1008種集閤數值模擬進行瞭評估,並在評估的基礎上對參數化方案進行瞭改進,提高瞭對高寒草地陸氣相互作用過程的認識及其模擬精度。
利用機器學習方法重建末次冰盛期以來青藏高原植被變化
秦鋒,趙艷,曹現勇
在青藏高原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建立基於孢粉數據重建植被的模型,文章通過重建現代孢粉樣點的植被,並對比傳統方法的重建結果,檢驗模型的可靠性,進而用此孢粉-植被模型,恢復2.2萬年以來青藏高原的植被格局變化。
固體地球
含烴流體與方解石的相互作用模擬實驗及其地質意義
靳子濠,遠光輝,操應長,劉可禹,王艷忠,孫建業,郝锡犖,周玲,魏亦晗,吳姝琪
應用熔融石英毛細管實驗和光譜分析技術,文章探討瞭高溫條件下含水封閉體係中方解石與含烴流體的相互作用過程,揭示瞭埋藏條件下有機-無機相互作用機理,為深層-超深層油氣藏演化過程研究提供瞭新的思路。
準噶爾盆地瑪湖大油區二疊紀堿湖生物 - 環境協同演化及油源差異性
夏劉文,曹劍,邊立曾,鬍文�u,王婷婷,支東明,唐勇,李二庭
準噶爾盆地瑪湖大油區二疊係風城組堿湖烴源岩發育疑似類杜氏藻和藍細菌兩種生烴母質,在不同的水體鹽度和分層環境中形成瞭兩類烴源岩,控製瞭油源差異。鹹化湖盆烴源岩生烴母質組成受時代和鹽度聯閤控製,耐鹽堿綠藻首次發現於晚古生代大冰期堿湖沉積物中。
基於碎屑鋯石形態學和熱年代學特徵解析天山隆升過程
常健,張應鱗,邱楠生,李晨星
文章結閤碎屑鋯石形態學和熱年代學參數建立瞭一種新的物源分析方法,並剖析瞭天山南部自泥盆紀以來的多期冷卻事件和剝蝕速率,印證瞭碎屑熱年代學物源分析在天山地區的應用成效,為中亞地區構造演化研究開拓瞭新思路。
華南陸塊地殼厚度與物質組成 : 基於天然地震接收函數研究
陳昌昕,呂慶田,陳淩,史大年,嚴加永,艾印雙
地殼結構及其物質組成變化包含有大陸地殼形成和構造演化信息,與地殼生長及其地球動力學過程密切相關。文章利用高密度天然地震流動台資料,采用P波接收函數開展瞭華南陸塊地殼結構及波速比研究,對深化華南陸塊多期次闆塊聚散和區域動力學過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封麵說明: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奬被授予氣候學傢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剋勞斯・哈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以錶彰他們“對地球氣候的物理模擬、量化變率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作齣的貢獻。封麵展示瞭1850年以來觀測地錶氣溫綫性趨勢的空間分布(地圖)和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黑綫),以及由超級計算機模擬給齣的人為和自然因子(紅綫)和單獨自然因子(綠綫)的貢獻。具體內容參見579~594頁周天軍等的評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