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6/2022, 7:23:12 AM
3月中旬
南極多個氣象站升溫近40℃
與此同時
北極部分地區也經曆瞭異常偏暖的情況
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高齣約30℃
南北兩極季節相反
為什麼會同時齣現異常升溫?
兩者是否有關聯?
未來極地升溫是否會更加頻繁?
將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對此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國傢氣候中心
以及國傢衛星氣象中心專傢
進行瞭解讀
――
南極多個氣象站升溫近40℃ 北極部分地區氣溫偏高30℃
數據錶明,截至3月18日,南極多個氣象站升溫近40℃,升溫最為劇烈的是位於南極冰蓋最高點的我國南極昆侖站,4天內升溫幅度為38.1℃,氣溫達-26.3℃,較常年平均氣溫高30.9℃;位於第三高海拔冰川的Dome C站4天內升溫37℃,氣溫達-11.8℃,較常年平均氣溫高約31.2℃。
風雲三號D星監測到的850百帕溫度顯示,3月18日溫度距平較近四年同期平均氣溫偏高約8℃―12℃ (國傢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據國傢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服務中心首席任素玲介紹,風雲氣象衛星監測顯示,3月18日,南極大陸威爾剋斯地附近受暖氣團控製,850百帕氣溫約為-20℃至-10℃,較近四年同期平均氣溫偏高約8℃至12℃;3月20日,隨著天氣係統移動,該區域850百帕氣溫偏暖減弱。
截至目前,根據我國南極氣象觀測,南極內陸氣溫已迴落至正常狀態。
風雲三號D星監測到的3月20日850百帕日平均溫度(國傢衛星氣象中心供圖)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北極部分地區3月中旬氣溫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也高齣約30℃,有些地區氣溫甚至逼近或達到冰點。挪威一些地區高溫紀錄被打破,格陵蘭島和俄羅斯的弗朗茨・約瑟夫群島也齣現前所未有的異常高溫。
3月15日北極地區溫度偏離1979-2000年同期平均的距平(單位:℃)
此前,美國國傢冰雪數據中心(NSIDC)科學傢沃爾特・邁爾錶示,眼下南北極季節相反,本不會看到南北兩極同時齣現高溫天氣,因此這在3月份絕對是一件相當不尋常的事情。
原因分析:阻塞高壓、海冰減少及氣候變暖等多重因素使然
國傢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傢周兵分析,從海洋強迫因素來看,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錶層洋流嚮南極洲輸送熱量,受到南半球環狀地形影響,加強瞭南極部分地區氣溫增暖的態勢。而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活動導緻的臭氧空洞和自然環境破壞是南北極氣溫異常的更深層次原因。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丁明虎錶示――
實際上此次南極異常升溫現象多集中於東南極冰蓋高海拔地區,這可能是由於羅斯海阻塞侵入南極大陸所緻。南半球環狀模減弱,阿濛森低壓變淺,羅斯海阻塞高壓快速發展並南進侵入南極大陸東部,將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輸入南極冰蓋中心區域,從而造成此次異常升溫。
他解釋,南極大陸常年被數韆米的冰蓋覆蓋,冰蓋的輻射冷卻作用會形成強而穩定的逆溫層。而羅斯海阻塞侵入後,其攜帶而來的暖濕氣流導緻逆溫結構發生變化,冰蓋近地麵能量快速交換,造成升溫。另外,暖濕氣流進入南極大陸後,遇冷産生降水,釋放大量潛熱,加劇氣溫升高。而高海拔地區因凝結高度較低,降水可以釋放更多熱量,所以高海拔地區升溫更為劇烈。
此前,南極2月整體升溫2.5℃,且海冰麵積達到曆史最低位,丁明虎錶示這是此次異常高溫的幕後推手之一。
眾所周知,海冰反照率較高,可以反射大量太陽輻射。溫度較高時海冰融化,導緻對太陽反射減少,從而吸收更多熱量,造成氣溫進一步升高,此時海冰加速融化,形成一種正反饋機製。今年2月,南極海冰異常減少最為嚴重的區域剛好集中在羅斯海、阿濛森海和彆林斯高晉海域,導緻阿濛森低壓較弱,南半球環狀模減弱,羅斯海阻塞得以入侵南極大陸。
據悉,南極一直以來被譽為全球氣候的“穩定器”。一方麵通過海冰的高反照率反射大量太陽輻射,維持全球氣溫穩定;另一方麵,南極的巨大冰體具有吸熱儲熱功能,可以穩定全球大氣能量平衡。南極雖然相對於全球氣候變化存在一定的滯後性,但自2016年以來,這個“穩定器”有瞭快速變化的徵兆――極端事件增多增強,全球變化對南極的影響也開始顯露,此次事件也是南極極端性事件頻發的佐證之一。
現有資料未錶明此次南北極異常升溫之間存在動力聯係
目前南北兩極季節相反,但都齣現極端高溫天氣,且時間較為接近,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
對此,丁明虎認為,近幾十年來北極一直處在快速變化中,近幾日的升溫多集中在局地區域,且升溫幅度較小,極端性相較於之前並不明顯。而此前南極升溫多集中在西南極,多年來東南極氣溫變化並不大。由於羅斯海阻塞侵入而導緻的異常升溫現象雖然有過先例,但並沒有如此劇烈的情況。實際上,如此劇烈且快速的升溫事件,在有氣象記錄以來任何地區都未見報道。
丁明虎說:
這次的極端升溫事件,或許標誌著南極已經邁入急劇變化階段,需要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與警惕。
此外,從現有資料來看,未錶明南北極升溫現象之間存在動力聯係,至於其相關性仍需進一步研究。
南北同時“發燒”是人類對氣候造成破壞的強烈信號 或引發連鎖反應
在過去一百多年裏,南北極部分地區溫度升高幅度高齣全球平均3倍-5倍甚至更多。這一如同被放大鏡聚焦的現象稱作“極地放大效應”,也讓南北極成為麵臨氣候變化挑戰的最前沿與最脆弱地區。
1880年至2020年間,地球錶麵氣溫在不同緯度(縱坐標)和年代(橫坐標)的距平(基準值為1951-1980年平均) | NASA
南北兩極同時“發燒”是人類對氣候造成破壞的強烈信號,雖然高溫“必須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纔能産生實質性的影響”,但帶來的冰架坍塌風險和冰川融化可能引發進一步的連鎖反應。一旦失去冰架,位於內陸的接地冰將以更快的速度流到海洋中,造成海平麵上升。冰的融化導緻瞭一個惡性循環:更大麵積的海水暴露齣來,增加對太陽能量的吸收,從而導緻瞭大氣更快變暖。
周兵錶示,南北極地區的生態脆弱,當地氣候稍微發生異常就可能會導緻這裏的生態齣現崩潰。極地氣溫異常如果經常發生,還將會帶來深遠的影響――除瞭北極熊、企鵝等生活在極地的動物可能麵臨著生存睏難,一些在冰層中的病菌也有可能重生等。
雪衣藻是一種生長在極地雪地中的一種藻類,結冰時處於蟄伏狀態,一旦冰雪開始消融,雪衣藻就會隨之“綻放”,將雪地染成紅色。其大片齣現也是南極變暖的錶徵之一。
極地地區的高溫還會引起氣候變化,尤其是北極地區的高溫,對北半球的影響更大。
周兵說:
在正常的情況下,北極應該很冷,赤道應該很熱,一冷一熱之間就形成瞭強大的氣壓梯度力,使得西風帶更加強勁,能夠讓極地極渦牢牢地束縛在北極地區,輕易不會南下。但北極地區溫度升高後,使得極地地區與赤道之間的氣壓梯度力縮小,西風帶更加不穩定,導緻大脊大槽更容易形成,以至於鼕季北半球更容易經曆極端寒冷天氣,比如:這幾年鼕季明顯會齣現極端寒冷的天氣。
全球變暖是人類麵臨的一大挑戰
需要全球所有國傢和地區
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否則,可以預見
像極地異常升溫這樣的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將會越來越多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