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8:24:23 PM
在《鹿鼎記》中有如此一個片段,韋小寶奉皇帝的命令捉拿鰲拜,從而一戰成名,甚至被天地會尊奉為香主。但這隻是小說對曆史的渲染,鰲拜這位當朝權臣被捕,背後離不開少年天子康熙。
鰲拜為先帝親設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他趁著皇帝年幼的間隙獨攬朝綱,威勢直逼帝王。但伴隨康熙執掌大權的欲望愈加強烈,他便成為一塊絆腳石,最終無法善終。
但齣乎意料的是,在康熙晚年,他迴想起自己年少時的點點滴滴,竟後悔擒鰲拜,甚至親自為他平反,稱他是大功臣。
悍將鰲拜
鰲拜乃滿族將門之後,精通騎射,青年時期便效力於皇太極帳下,跟隨軍隊南徵北戰,先後參與瞭攻察哈爾部和徵戰朝鮮的戰爭,立下瞭赫赫戰功。
他更是在皮島之戰中奮勇殺敵,立下首功,被賜號巴圖魯。而真正令其名聲大振的,則是鬆錦會戰。
錦州乃是大明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也是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道關隘。唇亡齒寒的道理崇禎怎會不知,他傾盡國力,籌集到13萬大軍並由洪承疇率領北上鬆山,與錦州遙相呼應形成迤角之勢,應對來犯之敵。
清軍方麵,則是由鄭親王齊爾哈朗率領的11萬軍隊。
戰爭開始後,明軍在紅夷大炮的幫助下,令清軍動彈不得,昔日不可一世的清軍騎兵也失去瞭作用。清軍右翼部隊在此等攻勢下竟隱隱有不敵之勢,開始朝後方撤退。
鰲拜奉命率領鑲黃旗護衛軍前往增援,可未曾想到竟在途中偶遇明軍騎兵。在未得到軍令的情況下,隻見他大喝一聲便迎頭而上,率領清軍紮入敵群。
明軍頓時被砍得人仰馬翻,片刻功夫便潰敗下來,四散而去。鰲拜深知兵貴神速,他不容部隊有片刻喘息時間,也不待軍令到達,果斷決定乘勝追擊。
他的這支隊伍像是一隻匕首,直插明軍心髒,屢戰屢勝,甚至直接衝到瞭敵人步兵陣地前,他又命令部隊下馬拼殺。他取得五戰五捷的戰績,以一己之力挽迴戰局。
鬆錦一戰,明朝敗局已定,鰲拜也因力戰有功被升為護軍統領,正式躋身於滿洲上層。
1643年,皇太極意外去世,由於他生前並未留下遺詔,以至於在其死後齣現瞭皇位之爭,這場爭奪戰的雙方乃是皇長子豪格與皇太極弟弟多爾袞。
鰲拜作為皇太極的心腹,堅決擁護皇太極之子,他甚至大聲喝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服,我們應該感激先帝的恩澤,當立先帝之子!”
多爾袞也忌憚這位手握重兵的將軍,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推選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繼位,是為順治皇帝。
權傾朝野
鰲拜多次的爭鋒相嚮,使得多爾袞對其先後展開瞭多次迫害,這種局勢直到多爾袞意外病逝,順治親政之後纔開始好轉。
順治皇帝深知鰲拜一心為主,忠心耿耿,便將其視作心腹重臣,準許他可以直接參與國傢政務和軍政大事。
1661年,順治帝由於染上天花不治身亡。他臨終前留下遺詔,指定皇三子玄燁繼承皇位,並以索尼、蘇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
四人中以索尼為首,此人為四朝元老,威望極高,但卻由於年老多病,且精力有限,疏於政事。蘇剋薩哈雖然位居第二位,卻由於齣自多爾袞陣營而遭到排擠。第三則是遏必隆,此人生性膽小,遇事無主,常常附和鰲拜。
也就是說,鰲拜雖然位居輔政大臣末位,但卻也是手握重權,並逐漸走上瞭專權的道路。
他曾因為康熙皇帝身邊的一名侍衛對他不禮貌,便以擅騎禦馬、擅取禦用弓矢射鹿之罪,將其處死。為瞭永絕後患以及殺一儆百,他更是將其滿門抄斬,不留活口。
1667年,索尼病逝,蘇剋薩哈便成為瞭輔政大臣之首。在康熙親政之後,他自認為使命完成,也難以應對來自鰲拜的威勢,便主動請求解除輔臣之職。
但此舉卻侵犯瞭鰲拜的利益,因為一旦蘇剋薩哈離去,同為輔政大臣的他也理應辭職。
鰲拜不甘心就此退齣政治舞台,便為蘇剋薩哈安上瞭心懷奸詐、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隨後更是不顧康熙的反對,將其淩遲處死。這使得他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
監禁至死
此時的鰲拜權傾朝野,整個大清帝國的關鍵職位皆是他的親信,甚至達到瞭架空皇帝的地步。
康熙雖然年幼,但誌嚮遠大,他不甘隻做一個傀儡皇帝,一個扳倒鰲拜的計劃也逐漸成形。為瞭掩人耳目,他親自挑選瞭一批身強力壯的滿族子弟進入皇宮,練習摔跤。隨後,他將鰲拜的心腹分彆派往各地,逐漸掌握瞭京師的衛戍權。
一切準備妥當後,鰲拜也受到瞭皇帝的召見。可等到他抵達大殿之上,突然湧齣數名壯漢將其撲倒在地,任他有何等力氣也動彈不得。
鰲拜被列舉瞭30條罪責,但康熙念其屢立戰功,對他寬大處理,免去死刑,將其囚禁至死。
康熙晚年的後悔
大清王朝在康熙皇帝的手中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為之後的康乾盛世打下瞭基礎。可等到康熙晚年,他在迴想起自己曾經的點點滴滴時,也難免想到瞭這位“亂臣賊子”,但此時的他卻對當初監禁鰲拜至死心存悔意。
鰲拜作為三朝重臣,在輔佐皇太極、順治二帝時期立下瞭赫赫戰功,無論是與明軍作戰,抑或是入主中原後平定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他都厥功甚偉。
另外,鰲拜也從未有過謀反之心,他雖然權傾朝野,卻從未覬覦過皇位。若要謀反,他大可在順治皇帝繼位之時便果斷齣擊,何必花費精力來輔佐兩代帝王呢?
想到此處,康熙皇帝也是悔恨當初。為瞭彌補年輕時的過錯,他親自為鰲拜平反,稱他為大忠臣,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影視劇中,鰲拜給人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的奸惡形象。可他在皇太極去世之後,大可謀求個人利益黨附多爾袞,但他卻選擇堅守臣節,輔佐皇子,實在是稱得上忠義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