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8:39:08 PM
自古以來,中國人同名同姓的就有很多,其中不乏曆史名人,本文就嚮大傢介紹三位同名同姓的曆史人物。
他們都有一個令人尊敬的名字,都叫“王承恩”,也都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即明末清初這段曆史時期。
並且,這三位同名同姓的曆史人物,都算是大明朝的忠臣孝子。
下麵,就簡單的講講他們的故事。
一:宦官王承恩
宦官王承恩的故事不用多介紹,他一生留下來的事跡,也就那麼轟轟烈烈的一件事被人津津樂道。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進北京城。
最後關頭,崇禎皇帝硃由檢於煤山自縊殉國,當時,陪著他一起殉國的,隻有一個宦官王承恩,“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
這也是大傢最為熟知的王承恩,他雖然隻是個宦官,卻用自己的行動讓王承恩這個名字變成瞭一個讓人尊敬的名字。
因此,南明弘光朝和清朝都分彆對王承恩予以褒奬,“福王(指弘光皇帝)時,謚忠湣。本(清)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
雖然崇禎隻是個亡國皇帝,但王承恩以一個宦官的身份,陵墓進入皇陵和崇禎墓靠在一起,這算是清朝對這位忠宦極高的褒奬瞭。
此後,幾乎所有涉及到明末曆史的影視劇和相關小說中,王承恩全都是以正麵形象齣現,後人對他的行為同樣予以肯定。
二:將軍王承恩
將軍王承恩在《明史》中的記載幾乎沒有,翻來找去,在《明史・曹文昭傳》中找到幾條關於他的記載:
(崇禎四年)李老柴、獨行狼陷中部,巡撫練國事、延綏總兵王承恩圍之……(崇禎五年)可天飛、郝臨庵,劉道江為王承恩所敗,退保鐵角城。
另外,在《綏寇紀略》和《明熹宗實錄》中有一些王承恩的記載,記載瞭他在天啓朝入衛京師和崇禎朝跟農民起義軍作戰,並升官或貶官的經曆。
如“寜夏寜州祁繼祖莊浪王承恩莊涼高承勛大同入衛……升……甘肅大靖遊擊王承恩宣府南山參將……改宣府南山參將王承恩為神機二營參將”等記載。
從上述相關記載中可以得到三個信息:
第一,這位王承恩是西北地區的將門世傢齣身。
第二,他後來成為瞭總兵級彆的大將。
第三,他長期參與一綫戰爭。
至於為什麼一位總兵級彆的將軍在《明史》中沒有傳?這個後麵再說,先從能找到的史料中瞭解下這位將軍王承恩。
在一位同樣喜歡明朝曆史的朋友的推薦下,我在一本講述地方人物的曆史書籍中找到瞭將軍王承恩的記載,這本曆史書籍是《青海曆史人物傳》。
根據書中的記載,將軍王承恩並非齣身普通人傢,而是明初靖難功臣之傢。
王傢祖上有位叫王友的將軍是跟隨明成祖硃棣靖難時的功臣,並受封過清遠侯(最早是清遠伯)的爵位。
王友還參加過永樂朝徵交趾之戰,在永樂朝,王傢也曾顯赫一時。
後來,王友因罪激怒瞭明成祖,爵位被革除,明仁宗上位後,感念王友(已病死)在靖難時的功勞,封瞭他兒子一個世襲的西寜衛指揮僉事的職位。
從此,王傢就時代在西北地區為大明朝戍邊,成為當地有名的將門世傢。
至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時,王承恩18歲成年,繼承瞭西寜衛指揮僉事的世襲職位,開始瞭一生的徵戰生涯。
從萬曆朝到天啓朝,再到崇禎朝,王承恩多次參與明朝跟其敵人之間的重大戰役,打過濛古,打過後金(清朝),也打過農民起義軍。
崇禎朝之初,王承恩擔任臨洮(今甘肅境內)總兵,“己巳之變”時,他率精兵1500人長途跋涉赴援京城。
彆的部隊走這麼遠的路之後,多少有些士兵嘩變、逃亡的情況齣現,但王承恩的部隊卻一人不少的走到京城。
因此,王承恩還受到崇禎皇帝的錶彰,得以被皇帝親切接見,王承恩後來也參與瞭孫承宗組織的反攻後金的戰事,因功加封“太子太保、左都督”。
之後,王承恩迴到西北地區,期間改任延綏總兵,在當地跟農民起義軍和濛古軍隊作戰,為明朝屢立功勛。
直到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王承恩因母親去世,悲痛之下,請求辭職歸鄉守墓,“以親未葬,乞歸故裏”,從此遠離軍界和戰爭,時間長達七年之久。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後,李自成麾下的農民起義軍已經勢大難治,明朝的精銳部隊和部分善戰的將軍也都損失殆盡,明朝的形勢十分危急。
崇禎皇帝此時又想起瞭遠在西北的王承恩,於是派使者去召他齣山,讓他趕到北京帶兵禦敵。
因道路的遙遠和被農民起義軍隔絕,王承恩接到詔書,再孤身(長期離職,他已無軍隊在手,大概就少量傢丁和親屬跟隨)和使者一起趕到北京時,已經是崇禎十七年三月份之後瞭。
此時,不但李自成已經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殉國,連山海關之戰都打完瞭。
身邊沒有部隊的王承恩不知道該怎麼辦?結果一耽擱,遇到亂兵,王承恩不幸死於北京城外,時年57歲。
他生前擔任過一鎮總兵,還有“太子太保、左都督”這樣的高級彆頭銜,之所以沒能在《明史》中有傳,大概有三個原因。
第一:長達七年的時間遠離軍界,被世人遺忘。
第二:他無意中死於“甲申之變”時的戰亂,沒人知道他遠赴京城勤王的事跡,如果知道,南明朝廷一定會追贈他官爵的。
第三:當時天下大亂,很多史料缺失,有遺漏在所難免。
因此,這位齣身靖難勛貴及西北將門世傢的明末軍界高官,被修《明史》的文人們給遺忘瞭。
三:特務王承恩
根據少量能找到的記載,這位王承恩或許齣身錦衣衛世傢,有世襲錦衣衛指揮使的官位。
在現在網絡上的關於他的介紹中,前半部分有一些跟前麵所講的將軍王承恩重閤瞭。
大概是因為名字相同,當時的史料對他們的記載又有缺失,所以搞混淆瞭。
之所以把他定位在搞特務工作的錦衣衛的職位上,除瞭他的世襲官位外,在南明隆武朝的部分曆史記載中,能找到相關內容。
如《思文大紀・捲七》(隻講述隆武朝曆史的編年體史書)中記載:
錦衣衛王承恩疏請三眼銃百門、弓百張、皮套百個……火藥韆斤,俱照數發與之……上諭錦衣衛王承恩曰:‘關外駐劄重兵,以便相機驅剿;關內聯絡鄉勇,以資守望應援,自是守關勝著。擇用本地鄉紳同地方官料理關內事務,使兵不得擾民,尤為緊要。爾此奏具見方略’。
這足以證明,這位王承恩,在隆武皇帝的朝廷中乾的就是錦衣衛的活。
隆武朝滅亡後,王承恩沒有投降清朝,他繼續擁戴永曆皇帝抗清,公開的資料中,他還因擁戴永曆皇帝而受封宣化伯的爵位。
他後來死在自己人手中。
永曆朝廷曾順利招降瞭在清軍南下江南時投降清朝的前明朝大將李成棟(南明四鎮之一的高傑的部將)。
南明永曆二年(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李成棟齣兵幫助永曆朝廷攻打江西信豐等地。
同時,永曆朝廷派齣王承恩到該地區招攬願意抗清的前明官員、宗室和民眾。
當地的一些願意反清的民眾看不起曾投降過清朝的李成棟,不願意接受李成棟的徵召,反而願意接受王承恩的招攬。
因此,李成棟對王承恩起瞭芥蒂,對王承恩的號召力深深嫉妒。
南明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李成棟在廣東英德遇見瞭王承恩,他找王承恩宴飲,然後在宴席上把王承恩給殺掉瞭。
四:結束語
以上是我從能找到的史料中,總結齣來的明末三位名叫王承恩的曆史人物的故事。
因為史料的稀少,其中或許有混淆和遺漏,歡迎對此有所瞭解的讀者在評論區補充和探討。
參考文獻:《明史》《青海曆史人物傳》《綏寇紀略》《思文大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