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12:37:31 PM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多民族國傢
,在全國近14億人口之中,漢族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約為90%,其他的55個民族占比約為10%。對於北方的民眾來說,如果提起彝族人、白族人、苗族人、锡伯族人那一定是耳熟能詳的少數民族同胞,
但是若要說到客傢人、客傢話,恐怕沒有幾位能夠說的清楚明白。
那麼客傢人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他們有什麼獨特的文化和淵源,今天,我們就共同來瞭解一下。
中國的八大民係之一――客傢民係
眾所周知,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因共同的方言語係而進行細化,又可分為8個民係,即:北方、吳、贛、湘、粵、閩北、閩南、客傢這8種。每一個民係都是由於擁有相近似的文化、風俗、語言而形成的文化群體。其中
最特彆的一個民係當屬客傢民係瞭
,這
是唯一的一支不以地域來命名的民係。
作為漢族的一個獨特分支,客傢人在中國內地主要分布在廣西、江西、福建、四川、廣東梅州等地。
海外也散落居住著不少客傢人,
比如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傢。
人口破億的客傢人擁有純正的漢族血統
從字麵上理解,“客”往往指的是客居他鄉、非土生土長的本地居民的意思。據世界人口分布數據統計,
全世界範圍內竟然生活著近1個億的客傢人
,其中中國境內約有6000萬,海外零散分布著4000萬。
追溯史料中記載的客傢人、客傢文化,我們得知客傢人是原本生長在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口逐漸南遷而形成的,這些人舉傢流轉遷徙到南方地區,就被南方原住民稱呼為“客傢人”。
在少數民族分布眾多的南方各省,客傢人可是擁有著純正血統的漢族人。
客傢人的形成始於曆史上中原居民的六度南遷。
秦朝統一六國後,派齣重兵徵討百越,也就是如今的閩、粵、桂地區,戰爭勝利後有一部分人留在當地守疆衛土。又過瞭7年,秦始皇再度派兵齣徵五嶺,也大獲成功。戰爭結束後總得有人幫助最高統治者把持當地的政權,故此一批將士們就
留在當地開始繁衍生息。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個小國互相間戰亂頻仍,尤其是北方和中原地區的老百姓深受戰爭之苦,為瞭能夠活下去,大量人口自中原嚮東南、西南地區遷移,
來到江西、福建和廣東地區方纔落地生根
。
唐朝末年,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中原地區再次戰火連連,中原人民被迫逃離傢鄉,選擇嚮南遷移,重新尋找安穩的生活。
南宋末年,愛國將領文天祥抗擊元兵戰敗,遭到元軍南下的一路追擊,殘暴的元軍路過的每一個地方都難逃生靈塗炭的命運,
大批客傢人無奈之下紛紛逃至海南、潮汕一帶地區避禍。
清朝初年,努爾哈赤為瞭開疆擴土率領滿族騎兵從北方嚮中原地區大肆入侵,明朝的遺老遺少不願接受滿族文化,舉傢帶口南逃,一路跑到四川、廣西、江西等地纔落瞭腳,這是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客傢人口流動,他們到瞭當地,戶籍被標記為“客”以區分於當地土著居民,日子久瞭,
也逐漸形成瞭獨特的客傢習俗和客傢文化。
最後一次是因為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許多原本是太平天國“天朝”順民的客傢人嚮海外四散逃離,
造成瞭如今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各地都或多或少分布著客傢人的局麵。
被譽為“古漢語活化石”的客傢話
在韆百年的曆史長河中曆經瞭6次大規模遷移,客傢人聚居在一處,漸漸開枝散葉、發展壯大,這個群體中保留瞭許多古代文言方言、詞匯及發音,
也衍生齣屬於客傢人獨有的語言、文化特徵和風俗
。因為客傢先祖本是齣自中原,客傢文化非常注重保留和傳承,在南遷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使得大量的古代中原漢語和古代文言文能夠傳承至今,
客傢語也一度被我國的語言學界定義為“古漢語活化石”。
此外,客傢話的發音中還極為完好地保存瞭“古聲”、“舊音”――主要指的就是指客傢話說話發音時能轉到平、上、去這三個聲調裏,即“入派三聲”。
客傢話發音能與古代韻書中記載的古文字發音相對應
。通俗地講,就是用客傢話來吟誦詩經、唐詩宋詞等古文既能做到聲律協調、抑揚頓挫,又能實現平仄和諧。
而這種“復古”的神奇效果是普通話和北方話等的語音語調完全實現不瞭的。
客傢話中,比較被我們所熟知的一種語言習慣就是喜歡在對人的稱謂之前加一個“阿”字。
客傢人稱呼弟弟為“阿弟”,稱呼姐姐為“阿姊”,稱呼媽媽為“阿姐”
。在南北朝民歌《木蘭詩》中,稱呼父親為“阿爺”,稱呼姐姐為“阿姊”,於此我們可以得知客傢話非常典型地傳承瞭中古時期發音吐字的韻律之美。
如果你真的去聽福建人和廣東梅州人說客傢話,你就會知道
這種方言是多麼地溫柔細軟、婉轉動聽,
在曆史上,客傢話最接近宋朝官話,也曾是太平天國的“官方語言”,
雖然難懂但是說起來十分好聽。
亟待傳承和保護的客傢話
如今,新一代的年輕人從小就接受正規學校教育,滿口都是普通話,
方言鄉音已經間接地被擯棄,客傢話也不例外
,這種獨特的方言正在麵臨著滅絕的危機。
一開始,客傢話還能流行於客傢人聚居比較集中的福建、廣東、江西等地,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嚮大城市,
大城市是普通話的陣營,
他們再次組成小傢庭,誕育的後代也被教育要講普通話。
客傢人有自己的“客方言標準音詞典”和“客傢話通用詞典”,
編纂這些書籍的目的肯定是為瞭保留住客傢母語,客傢語言能夠記載和傳承也就保留住瞭客傢人的獨有文化。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客傢話成為瞭世界上流失速度最快的語言之一,世界上會說客傢話的人已經不足3韆萬瞭,要知道曾經會說客傢話的人達到瞭6韆萬之多。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瞭客傢話就如同保護瞭客傢文化,
而維係漢語的多樣化也是保護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
近幾年,阿裏巴巴開啓瞭一項保護方言的項目,但僅憑一傢之力是不行的,我們應該喚起中國語言學界和社會相關機構的重視,好好采取措施,
積極保護客傢話以及更多其它民族的語言纔更利於人類文明的一脈相承和長久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