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7/2022, 1:55:27 PM
21世紀,一個充滿瞭喧囂和浮躁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物質橫流的時代裏,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是浮躁不安的。
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想著拼命掙錢改變貧窮的現狀;工薪階層,每天想著如何攢多點錢,湊夠還齊房貸車貸。上流階層的人們,想著擁有更大的財力、權利和名聲。
但是往往越是“急功近利”,越是功利化,越是越容易陷入睏境中,有些人更甚者為瞭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精神上的貧瘠,物質上的攀比,心理上的虛榮,讓人們過得越來越纍。
縱觀當下的社會,可以說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瞭極大的提高。但是,縱然如此,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卻不比過去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高。
不斷擴展的貪婪和欲望,讓人們漸漸迷失在物質的世界裏。
01 認識自己,纔不會迷失方嚮
人類是一種奇特的生物。原始社會的人類,其美好的願望就是吃飽喝足,解決溫飽問題。那時候的古人,為瞭生存,每天和天地鬥,和野獸鬥,和大自然鬥。
到瞭後來,擁有的資源越來越多,分攤不均,嫉妒心、占有欲等等的驅使,人的欲望也越來越膨脹,為瞭爭奪更多的資源和財富,開始發生瞭戰爭。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欲望變得更大,幻想著改變世界,成為大自然的主宰。
可以說,從古至今,從人類齣現以來,人類的欲望從來都是有增無減的。
欲望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和心境,而每個人的心境和生活又受時代環境的影響。
人與環境,環境與人,直接産生相互作用影響。如何纔能減少外界對自我的負麵影響,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是每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這樣一個喧囂的世界裏,每個人都受到喧嘩環境的影響,周邊的物質享受和追求,金錢攀比等等,無比侵蝕著人的內心。
欲望無止境,但是每個人的能力又是有限的,當越來越多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人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焦慮。這時,正確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纔能真正適應社會,適應這個世界。
古希臘哲學傢認為,人類最高的智慧就是:認識自己。
周國平先生也曾說過:“認識自己,過去的一切都有瞭解釋,未來的一切都有瞭方嚮。”
作傢尼采說過:“聰明的人隻要能認識自己,便什麼也不會失去。”
一個人要獲得幸福,隻有真正認識自己,從內心深處瞭解自己,纔能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諦,纔能更好地去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真正的成長和快樂。
02 自我修行,關鍵在於內心
說到修行,說到認識自我,有個人不得不提,此人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他的心學學問為後世人提供瞭諸多的警世意義。當年,57歲因為肺病將要離世之前,門人問他有什麼要交代的,他隻說瞭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數百年來,王陽明心學修身的方式,一直廣為流傳,備受諸多著名人物的推崇。
王陽明認為:所謂你的心.就是那個能支配視聽言動的心,這個就是本心,就是天理。有瞭這個本心,纔能産生這性的生存之理.也就是仁。”
心是人的軀體的主宰,如果沒有真正的自己,就沒有軀體。有瞭真正的自己,人纔有生命,否則人就會死去。
要找到這個真正的自我,就必須做功。王陽明告誡人們,隻有剋除瞭自我心中的貪婪、私欲,纔能真正找到良知,纔能不被那些聲名利祿、財富美色等所睏惑、迷住,也隻有這樣,纔能真正地從內心深處感悟人生,不受外界事物的睏擾,從而達到一種明淨的境界。
在認識自我的這條人生路上,很多人都會走彎路,縱然是被後世人稱為“半個孔子”的王陽明,在找尋人生自我的這條路上,也同樣曆經瞭波摺和磨難。
在37歲前,王陽明還在“格物緻知”這條道路上沒有取得半丁進展,眼看人生已經走瞭將近大半,心中不免彷徨起來。
直到被貶到荒山野外的貴州龍場,在那個極度荒涼偏僻的地方,他纔真正悟到瞭人生的真諦,找迴瞭真正的自我。
怎樣感悟人生?怎樣感悟幸福?那就是“漸覺形骸逃物外.未妨遊樂在天涯”的心態。龍場環境雖然殘酷淒慘,但是人的心境是可以調整的,隻要心境改變,看到的山山水水也可以是可愛的。
我們本不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人類都曾想過去改變世界,希望世界能夠成為我們想象中的模樣,不僅局限於事物,也包括人。然而,當我們在不斷努力過後,卻發現很多事情並不能如我們所意,因為我們總是忽略瞭世界之大,我們的能力其實很有限。
其實,我們的世界是相對的,縱使世界不變,隻要我們看世界的角度發生瞭改變,世界在我們的眼裏,也是另一番樣子。所以,我們很難客觀上改變這個世界,為此不如先學會改變自我。
03 保持平靜之心,纔能活得更幸福
我們每天都在熙熙攘攘的世界裏忙碌著,很多人都覺得生活得很纍,活得不開心。
浮躁的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心充滿瞭不安和恐懼。我們為什麼會覺得纍,因為我們的大部分煩惱,都源於外界五顔六色的物欲誘惑,攀比。因為欲望過多,無法填滿,所以越顯得痛苦。
人生,要想活得幸福,活得淡然,就要先學會找迴自己,學會平淡心境,屏掉不必要的乾擾,隻有這樣纔能減少浮躁,讓心靈得到淨化。
找迴自己,以淡泊的心態處世,我們纔能在人生這條未知的路上,看到更美好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