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5:55:59 PM
4月6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專利許可業務匯報》的會議紀要,華為計劃在自研專利上建立價格基準。 該會議紀要由華為掌舵人任正非簽發,也是華為首度就5G專利費的價格問題公開錶態 。
華為心聲社區網站截圖
華為在文件裏說瞭啥?
文件顯示,第一,華為要持續保護好研究創新成果,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構建高價值專利包;第二,華為要繼續發揮專利保護公司全球業務安全的作用;第三,華為要通過閤理收費奠定華為創新者形象;第四,華為要通過構建閤作夥伴,精選專利池、專利運營公司開展閤作。
華為在文件中錶示, 以前華為知識産權是為瞭自我防衛,是為瞭保證自己的業務安全而努力 。通過這麼多年的積纍, 華為在5G、WiFi6和音視頻編解碼、光傳輸、光智能等幾大領域已經形成瞭高價值專利包,擁有瞭一定的話語權 。
“我們要構建閤理的價格基準,讓産業界公平閤理地使用我們的專利技術,在獲得適當的研發迴報的同時,也有利於我們在國際社會奠定創新者形象;我們使用瞭彆人的專利,也要閤理付費,這樣就在全世界建立起瞭有利於創新的知識産權價值觀和土壤。”
華為:專利收費是“持久戰”,收費不能太低
“ 專利收費不能為瞭收費而收費;也不能要得太低,要得低瞭,就遏製瞭整個社會的創新,沒人願意再投入研發瞭 ,會形成我們的事實壟斷,也不符閤法律要求的公平閤理無歧視原則。投入研發的人,都期望收入比投入要多一點,投入研發必然有很多失敗,失敗的費用也要包含在成本裏,這樣大傢纔會願意持續投入深度研發,形成正循環。”華為錶示。
華為強調,在專利收費方麵, 華為同時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不求速勝,也不怕敗,收多收少都是成功的。但收費不是最終目的,最主要的是通過溝通和談判,理清雙方的關係。在談判過程中,逐漸鍛造齣一支善於溝通和談判的隊伍。當有一天華為走到世界領先的位置時,就可以來閤理分配價值鏈瞭。
在這份文件中,華為方麵提齣鼓勵員工要多讀專利、公開心得,引領華為的研發人員,從中找到竅門。
華為心聲社區評論
“我們不是要侵犯彆人的專利,而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理論在世界上是開放的,技術創新是基於開放共享,互相學習、互相尊重(交易)的基礎上纔能發展起來。我們要基於可獲得的許可及基於專利規則來做齣世界上最好的産品來,不要不理解人傢已有的創新而埋頭苦乾,也不要繞路産生更多的消耗。”華為方麵強調。
探索專利許可模式和推廣機製
鑒於華為已積纍瞭大量專利,包括部分不便公開的技術秘密成果,且並未被華為所利用進行生産銷售,産生商業價值,華為擬積極探索技術秘密許可模式和産業推廣機製,授權給外部生産製造方,發揮其商業價值。
華為錶示,要與時俱進的製定知識産權保護策略,探索和思考技術秘密的許可模式和推廣機製。特彆是有些技術秘密成果,我們自己不生産和銷售相關的産品,可能會被“束之高閣”,造成浪費,也不利於産業鏈的繁榮,最終影響我們自身的發展。
“我們要探索通過閤適的許可模式和推廣機製,授權給外部生産製造方,解決産業競爭力的問題,發揮其商業價值。”華為錶示。
換句話說,也就是華為準備開始把更多積纍的專利變現瞭,這既有利於發揮專利價值,也有利於産業鏈發展 。
收取5G專利費:華為轉型的重要信號?
2017年愛立信公布瞭5G專利費收取標準,高端手持設備5G專利許可費為5美元/部,低端手持設備許可費為2.5美元/部;而諾基亞公布的5G專利費費率則為,最高3歐元/部。
2018年高通首次披露瞭5G專利授權許可以及收費標準。一台4000元左右的5G手機,其專利費用有可能高可達數百元,這一收費最高上限為400美金。
2021年,華為正式開始實施5G專利許可收費 。去年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大幅下降,但是專利費所帶來的“進賬”卻大幅提升瞭利潤和毛利率。華為稱,2021年一季度收到瞭一筆6億美元(約閤人民幣38.9億元)的專利費,這正是其一季度淨利潤提高的原因之一。
華為知識産權部部長丁建新曾透露,華為在2019年-2021年的三年裏,知識産權收入共計為12億至13億美元。他錶示,根據5G手機售價的閤理百分比費率,華為對5G多模手機的收費標準為單台許可費上限2.5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是全球5G專利主要貢獻者,也持有大量5G基本專利。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聯想、中興、小米、魅族、OPPO和vivo等在內的主要國産智能手機品牌或企業,都有可能成為需要嚮華為繳納專利許可費用的主體。隨著5G的快速發展,未來涉及到的5G技術、專利的終端會越來越多,假若華為對所有5G終端都收取專利費,那時候華為來自知識産權的收入或許就非同小可瞭。
對於收取專利費, 任正非2019年6月曾有過幽默錶態:“我們太忙瞭,發展太快瞭,沒時間收取專利費 ,當我們不忙的時候,閑下來的時候,即使要專利費,也不會像高通一樣要那麼多。”
如今,隨著華為高端芯片斷供,手機業務割除,或許正是任正非所言“不忙”的時候。此次華為發布文件,或許是華為求生的一個信號,更是華為轉型的一個重要信號,同時也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底氣的錶現。
華為擁有巨大專利優勢
去年3月16日,華為發布瞭創新和知識産權白皮書2020。白皮書指齣, 截至2021年底,華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餘族(超11萬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
2021年,華為繼2019年之後,再奪 歐洲專利局公司申請量第一名 。歐洲專利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華為位居2021年歐洲專利局公司專利申請數量排行榜榜首,共申請3544項專利,領先於韓國三星和LG。
歐洲專利局2021年數據
據瞭解,在過去20 年裏,華為跟ICT 行業的主要專利持有人進行瞭廣泛的交叉許可談判,目前已經與美國、歐洲、日韓等主要ICT 廠傢簽署瞭100份以上專利許可和交叉許可協議。
華為能在專利申請量方麵遙遙領先,在於它長期堅持的巨額技術研發投入,2021年雖然它的營收下滑瞭2000多億元,但是它仍然在技術研發方麵投入超韆億,投入金額高達1427億元,2021年的數據顯示華為的技術研發投入位居全球第三,領先於三星和蘋果。
華為在技術研發方麵長期位居國內第一,2021年國內企業研發投入排名數據顯示華為的研發投入高居第一名,它的技術研發投入是第二名的2.4倍、第三名的3.6倍。
華為爭奪6G技術主動權
6G有望實現5G的10倍以上的高速通信,預計2030年前後實現商用化。
圍繞新一代高速通信6G的標準,中國、美國在專利方麵展開主導權競爭。分析核心技術的專利申請數發現,中國占整體的4成,處於領跑地位。但占35%的美國也和中國不相上下。
來源:日經中文網
針對通信技術、基站技術、人工智能(AI)等9個領域,按國傢和地區分析瞭在日美歐中韓和通過國際申請的已注冊和正在申請的超2萬件專利。中國企業的專利數達到整體的40.3%。
按領域來看,中國在基站、人造衛星等基礎設施領域有優勢,美國則在軟件領域有優勢。在基礎技術領域,國傢電網等中國企業占前20傢中的半數以上。
從基站技術來看,美國高通、瑞典愛立信、中國華為位居前列。在AI、VR等軟件技術領域,美國微軟、英特爾排在前列。
日經中文網報道,有分析認為,越是擁有大量相關專利,越能在標準製定中占據優勢。 任正非在2021年8月的內部會議上錶示,如果不掌握專利,將被他人強製(使用) 。華為2021年9月15日公開的會議記錄透露,任正非要求取得6G專利。
華為積極布局半導體領域
除瞭在通信領域華為擁有大量專利,近兩年來,華為旗下哈勃也投資瞭大量半導體相關企業,華為也多次公開半導體芯片相關專利。
除瞭在通信領域華為擁有大量專利,近年來,華為旗下哈勃也投資瞭大量半導體相關企業。據不完全統計, 近幾年,華為 也多次公開半導體芯片相關專利 。
華為公開芯片堆疊封裝相關專利
據天眼查App顯示,4月5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一種芯片堆疊封裝及終端設備”專利公布。摘要顯示,本公開涉及半導體技術領域,其能夠在保證供電需求的同時,解決因采用矽通孔技術而導緻的成本高的問題。據瞭解,這可能是一種華為研發的芯片堆疊技術。該技術可以通過增大麵積,堆疊的方式來換取更高的性能,實現低工藝製程追趕高性能芯片的競爭力。
華為公開“半導體器件”相關專利
天眼查App顯示,2021年6月29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半導體器件及相關模塊、電路、製備方法”專利,公開號CN113054010A,申請日期為2021年2月。專利摘要顯示,該器件包括:N型漂移層、P型基極層、N型發射極層、柵極、場截止層和P型集電極層等。上述半導體器件,可以有效降低IGBT的集電極與發射極之間的漏電流。
華為公開一項光學芯片專利
天眼查App顯示,2021年4月8日,華為公開一項名為“耦閤光的光學芯片及其製造方法”的發明專利。該專利摘要顯示,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在光學芯片與另一光學器件之間耦閤光的光學芯片。
華為公開一項光計算芯片相關專利
天眼查App顯示,2021年2月2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光計算芯片、係統及數據處理技術”的發明專利,公開號為CN112306145A,申請日期在2019年8月。專利摘要顯示,一種光計算芯片、係統及數據處理技術。
總的來說,華為在專利上的優勢顯而易見,但目前華為的大量專利在收入上的轉化還有待實現。
證券時報分析稱,“華為作為中國的標杆企業,其在專利許可運營領域的打法和策略,將對其他申請瞭大量高價值專利的國內企業産生重要參考意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