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1:10:25 AM
古代的紛爭嚮來不少,而三國時期尤為如此,那個時代分裂十分嚴重,到處都是一片混亂。
而三足鼎立的齣現更是加劇瞭漢末的分化,同時也齣現瞭不少風雲人物,時至今日,還令人耳熟能詳。
漢高祖劉邦用時7年打下天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兢兢業業,被偉人稱為是封建皇帝中最厲害的一個。
眾所周知,對於背叛者,我們嚮來都是欲處之而後快的,但是劉邦對於背叛他多次的雍齒卻百般維護,還加官封侯。
但是另一個告密者曹無傷卻被劉邦去除,是什麼讓劉邦對兩個背叛者的處理態度截然不同呢?
劉邦的智慧
大傢都知道,劉邦是布衣之身,在自立為王之前,是一窮二白,那這樣一個人能夠登上大位,一定是有他的獨到之處。
俗話說,在一個人身上看不見的優勢,纔是他真正的優勢,所以很顯然,劉邦身上有著我們所做不到的潛質。
一介草民能夠混到如此地位,除瞭背後的辛酸磨難,還有他那不為人知的聰慧,據說劉邦是一個十分善於用人的人。
他能夠精準地把握到自身利益的源頭,經常在軍營中關心士兵,對外麵的老百姓們施以愛護和關照。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收買瞭人心,讓更多的人支持他上位,這何嘗不是一種手段。
而在他身邊的能人異士也十分多,都是他日後上位的重要“使力者”,幫助他成就瞭大業。
劉邦成為漢高祖後,每天勤勉的處理朝政,為大量的功臣加官進爵、封賞真金白銀,安撫瞭很多大臣們的心,讓他們更加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
他所立下的政治製度使漢朝成為曆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國泰民安,經濟迅速發展,劉邦也被後人所稱贊。
能夠把王朝建立得這麼好的一個人,心中怎能無大誌,而且據說劉邦最大的優勢就是具有親和力、善於忍耐。
所以在麵對背叛者時,他的不同處理手法,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一代君王,還是白手起傢的草根齣身,怎能任人隨意擺布?
那麼曹無傷和雍齒是怎麼背叛劉邦的,劉邦又是怎麼處理的他們?
曹無傷的背叛
劉邦具有高超的用人能力,曹無傷就是他手下的一員,此人忠心耿耿,能力齣眾,曾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
當時的曹無傷雖然立瞭功,但仍然是劉邦手下小小的一個士兵,他看著後麵上來的人的地位漸漸遠超於他。
於是心中覺得很是不公平,他認為自己在劉邦這裏十分沒有前途,或許永無齣頭之日。
這就是人心中的貪念,想要更好的,卻還沒有什麼齣眾的能力,就想著走一條捷徑投機取巧。
為瞭讓自己有更高的地位,他把主意打到瞭項羽身上,楚霸王項羽和劉邦平分鞦色,實力相當。
而恰巧這段時間項羽和劉邦稱兄道弟,交往甚密,於是曹無傷就冒著風險去嚮項羽告密瞭。
後來就有瞭鴻門宴這一說,本來曹無傷以為劉邦一去不復返,所以安心的在軍營裏等消息。
可沒想到劉邦不僅平安迴來瞭,還瞭解瞭是他告的密,這可遭瞭。要知道劉邦眼中十分容不下背叛者。
當即立下就把曹無傷殺瞭,不僅除去瞭背叛者,還起到瞭殺雞儆猴的作用。
“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讓曹無傷背水一戰、孤注一擲,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自古以來,背叛者都沒有什麼好的下場,這種人是無法被人原諒的,自己就要為自己做齣的行為而付齣代價。
所以曹無傷的結局都是他本身自己造成的,也算的上咎由自取瞭吧。
加官封侯的雍齒
眾所周知,建設偉大宏圖的時候,僅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完成的,所以身邊的朋友就體現齣來瞭。
劉邦成就大業時,身邊的親信都是曾經隨著他一起上過戰場,拼過命的人,雍齒就是其中之一,可他卻背叛瞭劉邦。
雍齒是劉邦的老鄉,可以說是劉邦最早期帶領的一支隊伍中的一個人,當時劉邦善於結交,認識瞭雍齒後十分重用他。
但是雍齒卻看不起劉邦,認為他是市井齣身的,沒有什麼齣色的謀略和治理能力,暫時屈身於劉邦旗下也是迫於無奈。
所以後來在魏國的引誘下,毅然決然地將城池獻給魏國,還是在劉邦剛剛起步,最睏難的時候。
這讓劉邦怎能不恨,雪中送炭沒有,落井下石倒是挺快,於是在項梁的幫助下,帶人攻打魏國,擊殺瞭魏王。
雍齒隻能四處逃竄,不過隨後劉邦又乘勝追擊,將雍齒最後的棲身之所趙國覆滅,這下,雍齒可沒地方去瞭,隻能重新迴到劉邦身邊。
風水輪流轉,蒼天饒過誰,曆史上沒有哪一個背叛者有善終的,本以後劉邦會就此除去雍齒,但結果往往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
他將雍齒重新招迴瞭旗下,還封瞭侯,你以為劉邦不恨他?劉邦早就恨之入骨瞭,但是當時劉邦因為封賞不當,朝廷上下一片爭吵。
他為瞭平息非議,穩定人心,故意封賞瞭雍齒,不過雍齒也因此過上瞭好日子,後代還都可以襲爵。
而且當時雍齒在朝中有一定的勢力,再加上他本人有勇有謀,不然當時劉邦,也不可能不需要藉助外在力量去奪迴城池。
所以劉邦拿雍齒暫時沒有辦法,不過後來經過張良的計策,他利用瞭雍齒穩固朝堂,也算的上是物盡其用瞭。
結語
曹無傷和雍齒同為背叛者,結局卻大不相同,不僅僅是因為兩人的地位不同,也是因為兩人所處的當下環境不同。
曹無傷隻是一個小小的人物,還沒有什麼具體實權,盡管立過大功,但生死還是任由劉邦做主。
而雍齒本身就是一個聰慧的人,也有自己的勢力,當時背叛劉邦之後也跑得快,所以劉邦後來纔拿他沒有辦法。
不同背景不同情形下,纔導緻兩個人的結局差彆過多 ,但是,更多的是劉邦本人內心的真實想法。
他善於治理,可能當時所作的決定是最符閤當下的,能夠成為一國之君的人,又豈是無能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