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鬧上熱搜的“潘長江賣酒風波”又有瞭下文。
4月6日,潘長江委托律師對某媒體提齣訴訟。
2022年3月15日,該媒體曾發布過一條“潘長江涉嫌虛假宣傳賣酒”的新聞,一時間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
對於此事,潘長江方麵發布澄清視頻,並決定訴諸法律。
4月6日,在潘長江和其代錶律師發布提起訴訟的消息後不久,該媒體也在網上發布瞭相關聲明,並錶示:已經提交瞭相關材料,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核查相關情況。
不管最後官司的結果如何,潘長江因為“直播賣酒事件”受到的影響肉眼可見;曾經勸說嘎子“直播水太深,你把握不住!”的場麵仍曆曆在目,頗為令人感慨。
在這齣風波背後,潘長江其實代錶的一群明星和名人紛紛下場直播帶貨的熱潮。
這股風潮要說到2019年開始,電商的風幾乎把娛樂圈裏大大小小的明星們一股腦幾乎都吹進瞭直播間。
都說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起飛。
但一股大風颳過,從2021年末到2022年初開始,明星直播帶貨這件事,肉眼可見地大幅度“降溫”瞭。
彼時,齣現直播間裏大喊“寶寶們,傢人們”的盛況,動輒單場上億的銷售額,如今也成為瞭神話般再難打破的KPI。
不過兩年光景,明星帶貨的風口,又過去瞭?
曾經有多熱鬧,如今就有多低調
其實從2019年開始,娛樂圈裏的明星不管是當紅的或者是逐漸被淡忘的,幾乎都被直播帶貨的巨大紅利所擊中。
開闢事業第二春也好,還是為瞭自己代言的品牌站台拉動銷售也好,憑藉自身的名氣帶貨變現這件事上,大傢都挺積極主動。
各路明星爭相齣現在知名頭部主播們的直播間裏極力配閤賣貨的場景一度成為熱門話題榜上的常客。
從頂流藝人到業界大拿,仿佛你沒有上過李佳琦的直播間,就有過氣之嫌;
“集齊半個娛樂圈”這樣的說法不足以形容,因為,在李佳琦的直播間做客的是幾乎就是整個娛樂圈。
畢竟就連天王劉德華也曾在某頭部主播的直播間裏宣傳新作賣電影票。
一時間,明星藝人們把直播當成通告跑的局麵成為潮流。
而這樣的盛況也在2020年迎來爆發,在618雙11、雙12這樣的電商節期間,明星更是成為瞭搶手的香餑餑,為瞭更大的促進銷售額,甚至齣現瞭直播都要趕場的場麵。
2020年618前夕,各大電商平台大張旗鼓地官宣瞭明星直播名單,300多人的全明星陣容,蓋過多少盛大的頒奬禮。
以前追星綫下擠破頭,後來追星上直播,很難說這不是一場娛樂圈明星們的傾巢齣動。
除瞭勤跑直播通告,有一些明星本身也投身電商,和平台閤作成為瞭帶貨主播。
趕在風口,就連視頻平台都曾經推齣過各款直播類型的綜藝。
其中也貢獻齣過不少像是蔡少芬拉飛打蒜器蓋子的可愛名場麵。
大部分的人首秀也曾創下優秀的銷售成績。比如劉濤的“劉一刀”直播間,第一次帶貨就拿下過交易總額1.48億的優秀戰績。
在這個時期,劉濤、景甜、李湘、陳赫等人的直播間做得風生水起,大數據裏,動輒上億、上韆萬的銷量成績似乎都很不錯。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一切都變瞭。
2021年的618,雖然各大平台邀請瞭不少明星站台電商晚會,但宣傳的重心與力度顯然已經不再放在明星直播間帶貨上瞭。
從一年以前明星們大力在社交平台發布自己的首戰捷報,到一年多之後很多人默默離開瞭這個行業,短短也不過兩年。
曾經在直播間賣過房子的李湘,堅持瞭兩個月天天日播的葉璿、還有在直播間裏調侃自己曾經化身“悲傷蛙”的景甜,都先後選擇消無聲息的暫彆直播間。
大浪淘沙後留下的一批仍然還奮戰在直播間的明星們,也在各式各樣被曝光的直播間亂象中不斷求生,賣力吆喝的每一個刻,一個不小心都有人設翻車崩壞的可能。
亂象叢生的背後,隻剩崩壞的口碑
雖然明星們本身就自帶光環與流量,但各行如隔山,要成為一名閤格的帶貨主播真的也並非易事。
這其中因為“選品”問題導緻口碑受損的例子就有不少。
張晨光為某酒帶貨,可直播間裏的網友們卻對於産品的質量提齣瞭疑問。65歲的老戲骨一度淚灑當場的畫麵,屬實令人頗為唏噓。
此外,在不少明星的直播間裏,低價珠寶、兩位數的大牌口紅作為福利上架的情況也經常可以見到,隻不過這些産品低廉的價格,令人難免心生疑惑。
其次就是高坑位費與銷售額不成正比的問題。
明星帶貨一般都要提前收取“坑位費”,而在收取瞭“坑位費”之後,他們帶貨的産品卻在銷售的環節達不到預期的金額,甚至無人買單,這也是明星直播中時常齣現的情況。
葉一茜就曾經遇到過一款杯具銷售數據不理想的情況,但她在與商傢幾次溝通之後,還是選擇退還瞭坑位費。
2021年年底,陳小春直播帶貨遭遇瞭直播間鏈接沒掛上的意外,賣齣5000元的結果讓商傢直接一紙訴狀將負責直播宣傳推廣的機構告上法庭。
(來源:北京青年報)
而楊坤在直播中雖然賣齣瞭120萬的貨,第二天商傢卻收到110多萬的退貨。
經紀人與簽約機構都迴應:不存在刷單。
(來源:羊城晚報)
汪涵的某場直播,因退貨率高達7成而被質疑數據異常。但在隨後給齣的迴應裏,簽約機構錶示:懷疑是惡意攻擊。
(來源: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官方賬號)
同樣被認為數據異常的還有李雪琴的某次直播。經媒體報道,其參與的直播間當天觀看人數存在巨大水分,311萬圍觀群眾,被曝光隻有不到11萬是真實觀眾。
事後,李雪琴迴應,自己隻是嘉賓,對於運營數據並不知情:“我乾啥也不能騙你們”。
存在爭議的銷量和數據,充斥著整個直播行業,當人氣和真金白銀的銷售量都成瞭人為可控的,崩壞的不僅僅隻有明星們自己的口碑和名譽,還有大眾心中的信任感。
韆層套路下,大傢都在迴歸理智
眾多的亂象之下,最初為瞭圍觀明星順便淘點便宜的觀眾漸漸開始清醒,直播的許多劇本和套路也開始逐漸成為瞭大傢調侃的點。
首當其衝的就是“搞錯價格自掏腰包的補貼”。
演員李金銘就曾經在直播間因為“運營輸錯庫存數量”,將價格高達6000+的大牌包以399元的價格一下被秒掉900多個訂單,其中差價高達600多萬。
麵對搞錯價格被秒走的貨,她馬上錶示:我齣瞭,不用退,當作我給大傢的福利。
同樣的情況也齣現在馬天宇的直播裏,價格100多的補水噴霧因“口誤”的原因直降到個位數就能買到,還一下就賣掉不少。這中間的巨大差價,馬天宇錶示自己願意齣。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張雨綺身上,曾經做客某主播直播間時,她為瞭讓粉絲們以最低價格買下手機,主動將價格降低瞭400元齣售,並承諾自掏腰包來貼補差價。
然而,這場直播後,該主播公開錶示張雨綺並未進行貼補,所有窟窿都靠自己填。
最後直播平台發聲,張雨綺對此不知情,而網友們的補貼由平台和主播分彆貼補。而張雨綺工作室也迅速發聲,認為嚴格按照平台提供的價格敬業地完成瞭直播工作,並且從未知曉貼補分配詳情。
這也就是說,張雨綺當時說的降價貼補,其實是按照平台給齣的價格進行讓利。
因為明星們的直播裏的各種貼補、讓利、搞錯價格的段落實在太多,這也讓觀眾逐漸麻木。曾經那些喊著“1、2、3、賣光瞭”的口號也漸漸失靈。
藉著人氣入場直播的明星們也在賣貨生涯裏被剝離掉被仰望的光環,對比曾經一顰一笑都會有大批粉絲買單,帶貨質量齣現問題後也難逃被質疑。
辰亦儒直播裏推薦的産品被質疑存在質量問題,他在直播裏哽咽著迴應,每天成就量破十萬,總會有一點疏忽,但細微可以做得越來越好。站在明星的角度,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可是作為一個賣貨主播,確保商品都質量是本分,沒有辯駁的理由。
因此,他的這番說辭惹來不少非議,剝離掉明星身份,主播辰亦儒也應該隻是個賣貨郎。
明星直播帶貨,雖然和平常主播本該一樣,但是因為有瞭身份光環,賣貨還多瞭幾分錶演和獵奇。這也成為瞭娛樂圈和電商圈的狹縫地帶。
孫楊曾經的賣貨策劃就讓人大跌眼鏡,一場“沉浸式”的直播,人氣漲到3萬纔摘墨鏡,5萬笑一下,8萬保持微笑,10萬纔說話。
說好是下場帶貨,結果變成瞭全體圍觀孫楊開口,著實令人咋舌。
在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操作背後,真相很刻骨,就是太多名人直播不過都是藉著身份做噱頭,在電商圈圈一波紅利,純屬玩票。
隻是對比影視歌跨圈玩票,看客不過是圍觀,直播帶貨的玩票,觀眾們都是消費者,最終要的不是熱鬧,而是真劃算和好質量。
所以,時間沉澱過後,許多明星的直播間在一陣喧嘩後悄然暫彆,也有一些認清帶貨絕非演藝的明星則完成瞭身份轉變,成瞭專業電商人。
最近成功求婚的郝劭文已經退去童星的光環,變成瞭一個專業的帶貨郎。
沒有花哨的直播間裝飾,沒有勸買套路的話術,隻有不疾不徐的講述産品屬性,郝劭文獨特的溫柔主播路數從最初被嘲諷是落魄童星,如今這種勤勤懇懇還得到瞭不少網友的中意。
從人氣稀少,到如今熱度和銷售量直升成為新晉帶貨達人,安靜賣貨的郝劭文終於完成瞭事業的轉型,也迎來瞭人生的新階段。
2019年就入場直播帶貨的林依輪,算是專業化直播帶貨的明星裏較為早的一批,把直播帶貨當做二次創業的他,經過幾年的曆練,已經擁有瞭屬於自己專業成熟的直播團隊。
和粉絲建立瞭良好的粘閤度的背後,是幾年以來真誠帶貨的積纍,在他的粉絲群裏,購買時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及時反饋,真正把售後真正做到瞭落地。
與曾經看到明星熱鬧直播就瘋狂下單的早期市場不同,如今的網友們隨著直播間裏購物經驗的不斷纍積,在鑒彆商品好壞上練就瞭一雙火眼金睛,並非明星們一吆喝,大傢就乖乖掏腰包的狀態瞭。
在屢屢爆齣商傢虧瞭坑位費、還要遭遇銷售數據、直播數據含水量太大的亂象之後,作為品牌方對於邀請明星直播帶貨這件事,也開始小心謹慎,更多都是品牌自主直播,越過明星直接麵對受眾瞭。
而明星直播也不再是一場熱潮,時間沉澱後,從業者們開始清晰認知明星和電商看似相通,卻有鴻溝。
明星可以藉用人氣帶來漂亮數據,但是如果沒有踏踏實實地做産品和質量,最終隻會惹來滿身非議。如果沒有專業的團隊護航以及不斷沉心研究電商,直播的路也很難就會消耗掉觀眾好感。
當然,也有一部分明星堅持瞭下來,他們都已經職業轉身,變成瞭較為專業的電商人,隻是保留瞭明星的身份。要說是行業規範化,也是準確的。
2022年的春天,肉眼可見的是明星們的直播間銳減瞭,這並不是風口過去,而是風潮冷靜瞭下來。直播帶貨也不再是齣個臉吼一聲,就能分分鍾賣空的時光,賣貨的專業,買貨的理性,這其實本是應該的狀態,隻是在人氣的泡沫裏,來的略晚瞭一點點。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