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2:12:46 PM
一車,一人,一拉杆,再加上六個倒黴蛋……
聽到這裏,一些網友的DNA應該多少動瞭兩下。
是的,這正是著名的“電車難題”。
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所有人都在不同的地方看過這個著名的倫理思想實驗。它從數十年前就被人提齣,至此拷問無數人的內心。
每個人應該都在這個難題麵前駐足過一段時間,然後在心裏默默做齣過屬於自己的判斷。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卻沒能從“電車難題”中走齣來。他們一直在潤色、修改、惡搞這個著名實驗,並已經得齣瞭無窮多個版本……
沒人知道這些“電車難題迷”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許他們隻是想看小車撞死更多人。
電車難題最初起源於英國哲學傢菲利帕・富特 1967 年的一篇論文。時至今日它已經過多次迭代、修改、完善化,直到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版本:
一輛失控的列車在鐵軌上行駛。在列車正行進的軌道上,有五個人被綁起來,無法動彈。列車將要碾壓過他們。
你能通過拉動拉杆來改變列車的走嚮,讓其駛入另一條軌道上。但問題是另一條軌道上也綁著一個人。而你會怎麼做?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並不算一個真正的“問題”,而更傾嚮於一個“道德睏境”,因為它沒有一個真正正確的答案――沒人能說齣該怎樣做纔是真正正確的。
也是因此,這個問題一直以來被廣泛地討論。除去哲學與倫理學之外,心理學、認知科學等科目也均涉及瞭這一“電車難題”。
它變成瞭為人熟知的,最著名的思想問題之一,並被應用於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成為書籍的主題……即使在網絡上,它也永遠是個能讓人無數次爭論的話題。
但事情稍微開始變得有點不一樣。
在2009年,哲學教授 Jesse Prinz 上傳瞭一張自己創作的相關繪畫。
這張圖可能大夥都見過無數次瞭,它幾乎成瞭電車難題的代錶圖。
隨後在2013年,論壇4chan上的一位網友給這張圖加瞭一點“二次創作”:他把軌道上的幾個倒黴蛋p成瞭一些著名的哲學傢。
傳說就這樣開始瞭。
或許是因為有更具象的圖片,人們的思考更容易被激發。網友們開始逐漸熱衷於用修改圖片的方式,給電車難題加點料。
起初人們隻是給原本在錶象上簡單的電車難題增加一點附加條件,讓整個情況變得更加復雜。
例如,他們開始給軌道兩邊“加砝碼”。
盡管人們如今已經大多認同“生命無法、也不可能被比較”的道理,但他們真正想提問的,是“如果真的有這種情況,你會更傾嚮怎麼做?”
於是,網友們開始增添的附加條件也變得愈發多種多樣。
什麼也不做就撞一個人,拉下拉杆電車會有四分之一的可能撞五個人
當然也不乏一些更人性化的考驗。
但正如你所料,人類不會這麼輕易放過自己。
實際上,電車難題對於普通人而言或許有個相較閤適的解法,因為在法律層麵來說,如果你扳動拉杆,拯救五個人,而令一個人死亡,或會因此造成法律糾紛。
但人們要的並不是一個“相較閤適的解法”。
對於這種根本上兩難的話題,人們更希望藉此考驗、觀測自己的道德標準。
一部分人其實並不在意電車難題的現實意義,隻想用類似的極端場景來拷問自己或他人。
這也就有瞭之後一些稍顯離奇的版本。
不拉:一個人會死,但你不知道;拉:沒人會死,但你以為自己殺瞭人。
被人們放在兩個軌道上衡量的,已經不再是有不同標簽的生命,而是更復雜的選擇。
在這些新型電車難題中,你或許更容易做齣選擇,但也會因為其中的尷尬境地而頭痛不已。
有時又會讓你開始思考更多……
如果一定要有人為瞭種族而犧牲自己的傢人……
值得一提的是,科幻倫理嚮的電車難題已經成為愛好者們的討論熱點。
一些或許可能在數百年後纔能被正式討論的話題,如今已經藉助電車難題被放在瞭台麵上。
一台能徹底解決電車難題的超級計算機 vs 2000個活著的人
例如剋隆倫理:
涉及時間穿越的問題:
其實從這些電車難題的風格走嚮也能看齣來一個事實:有的人可能已經給整魔障瞭。
如果一個人太沉浸於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那擺在他麵前的隻有兩個選擇: 哲學傢,或是魔障人。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因為電車難題而成為前者,但走上後者之路的,確實有不少。
因為現在還在沉迷電車難題的人,做齣的升級版已經變成這樣瞭:
如今人們對此的討論,已經跳脫齣原有的電車問題:
盡管事情還是發生在那個軌道上,但味兒早就不一樣瞭:
所提問的重點也開始不再聚焦於道德:
而是……你也看不懂他想要的什麼:
手握拉杆的小人,如今再也不復當年那般單純。
以至於有的人,看起來是已經不想再認真討論瞭。
隨著關於電車難題的討論進入白熱化,一個趨勢開始變得很明顯。
大夥可能隻是想看小電車撞人――
或是彆的什麼……
隨著討論的加劇,人們開始愈發對電車難題著迷。
製作相關的周邊已經是初級。現在早已有瞭以電車難題為主題的遊戲。或是已經有節目開始讓路人親身經曆一次“拉與不拉”的抉擇(當然隻是模擬):
一些傢長也非常樂於拷問自己的小孩,遇到這種情形應該怎麼做。
全給爺死!
一些深陷“電車泥潭”的人。已經無數次幻想自己手握那根決定命運的拉杆。
他們不願放下屠刀。隻想讓冷酷的電車碾壓過一切道德準則。
站在那兩個軌道的交叉口,是一部分人無法放下的夢境。
按目前的趨勢,人們可能永遠無法放下對電車難題的著迷。
這並不難理解,因為道德拷問永遠能激發人類的思考欲望。我們會一遍遍用不同的情景為預設,質疑自己“ 會怎麼做? ”,而這是探究自我的最好途徑之一。
不過事實上,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或許我們有一天也不得不去正視“電車難題”:
2016年,麻省理工學院上綫瞭一個名為“道德機器”(Moral Machine)的在綫實驗平台,旨在探索自動駕駛汽車麵臨的道德睏境。
在該平台上,人們需要決定自動駕駛下的汽車在危急關頭更應該“犧牲”哪些人。
當然,這目前隻是個實驗。但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下,自動機器(如智能電動車)將無可避免地會麵臨這類取捨問題。
這或許是很多年後纔會被擺在台麵上的問題。而此時此刻的我們,或許對這種睏境隻有一種期望――
而我,隻不過是恰好拎著馬桶搋子路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