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11:03:20 AM
世人隻知道蜀漢有諸葛丞相,有大將軍薑維,都是忠義之士,卻不知巴東地區還有羅憲,也是誌慮忠純之士。
羅憲師從譙周,很小就會寫文章,在蜀漢國內很有名。後來,黃皓弄權,羅憲不願意黨附,被黃皓尋到小過錯,貶到巴東地區去做瞭太守。
巴東太守的主要職責就是防備東吳侵擾,駐地永安,其地在今天重慶奉節縣,是從荊州地區入蜀的門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蜀漢的東大門。蜀漢因此設瞭永安都督一職,是吳蜀邊境地區最高軍政長官。
羅憲被貶到巴東做太守時,永安都督大將軍閻宇是他的頂頭上司。
沒過多久,司馬昭看到漢中空虛,就派遣鍾會、鄧艾伐蜀。鍾會與薑維相持劍閣,卻不防鄧艾偷渡陰平,萬餘精銳直接兵臨成都城下,劉禪詔令各地火速馳援。
永安都督閻宇接到信使急報,就帶兵西還救駕,把永安城留給瞭羅憲來駐守,並且給他撥瞭2000士兵。
閻宇此去再也沒能迴來。
羅憲
羅憲等人在永安城中日夜等待著成都的消息,直到有一天,傳言說成都陷落,蜀漢國傢滅亡。消息未明,永安城中人心惶惶,很多官吏都棄城逃跑,老百姓也紛紛逃亡。羅憲當機立斷,斬殺一名作亂的人,纔穩定住瞭局勢。
這邊纔消停,就有兵士迴報說,東吳有大批軍隊在靠近邊境。吳軍將領盛曼寫瞭一封信,說吳軍西來是為蜀漢報仇的,希望羅憲讓齣永安。
羅憲駐守永安,所防備的敵人就是東吳。而且羅憲熟讀經史,自然直到蜀漢國勢危弱,是東吳背盟襲取荊州的原因。蜀漢士人對此無不痛恨,隻是為保全國傢,纔與吳國又結盟修好。
現在蜀漢國傢遭遇危亡,吳國又來這麼一齣,羅憲第一時間就想到瞭吳國又在趁火打劫。於是,羅憲拒絕讓齣城池,說,
“本朝傾覆,吳為��齒,不恤我難,而邀其利,吾寜當為降虜乎!”
吳軍攻擊瞭幾次,沒有得逞,就退瞭迴去。劉禪的手諭過瞭幾天到瞭,要求羅憲投降魏國。羅憲就把城頭的旗幟換瞭,等著來交接的人。
鄧艾
成都的政治形勢變得太快,轉過年來,成都發生瞭兵亂,鄧艾、鍾會、薑維都在兵亂中被殺,蜀漢地區一時間陷入瞭權力真空。
吳國認為這一次是天賜良機。蜀漢百餘座城池無主,隻要派兵接收,就能擴大版圖,與魏國劃江而治。這次,吳國派瞭大將步協帶領大軍前來,隻要羅憲拒絕,就強攻永安城。
羅憲以2000多士兵守城,接連擊敗步協,同時派齣信使前往成都求援。吳主孫休看到步協一直沒有進展,就讓吳國大都督陸抗帶領三萬士兵前來支援。結果,吳國以重兵宿將圍攻永安城六個月,卻絲毫沒有進展。
其實,羅憲也已經到瞭極限。兵力懸殊,而且城中又爆發瞭瘟疫,一多半的人都生瞭病。有人建議羅憲,現在棄城逃跑,或許還可以保全。羅憲說,現在情勢危急,如果我走瞭,這裏的百姓怎麼辦?我就是死在這裏,也不會棄城逃跑。
魏國此時在荊州地區發動攻勢,陸抗擔心荊州有失,就撤兵迴救。永安城這纔轉危為安。
羅憲因為這樣的功績,在魏國朝堂上廣受稱贊。如果沒有羅憲擋住東吳大軍,在蜀地混亂的時候,吳國真有可能一路西進成都。屆時,魏國伐蜀之舉,就成瞭為他人做嫁。所以,魏國對羅憲不吝賞賜,加封為陵江將軍、監巴東軍事、使持節、領任武陵太守。
羅憲
羅憲為什麼不願投降東吳呢?原因可能有三點。
其一,羅憲師從譙周,思想必然受其影響。
當初成都圍城時,有官員建議劉禪東逃,投奔盟國東吳。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寄依彆國而作天子的事,現在如果投奔吳國,一定要臣服吳國。而國傢的政令和倫理不同,大的能吞並小的,這是自然規律。從這一點看,魏國能夠吞並吳國,而吳國卻不能吞並魏國,這是很明白的事。同樣是做小稱臣,哪比得上嚮大國稱臣?與其遭受兩次屈辱,哪比得上忍受一次屈辱?
羅憲投降魏國,應該也有此種考慮。
其二,羅憲當此之時,不管是降吳還是降魏,都需要納一個投名狀,以此取信吳國或者魏國的朝堂。
羅憲作為蜀漢士人,對東吳背盟偷襲荊州的事情一直耿耿於懷。吳國人不值得信任,是蜀漢士人的共識。如果羅憲投降吳國,吳國必然不會信任他,會派人來取代他的位置。如果他抵抗住瞭吳國的進攻,反而能因此彰顯齣來他對魏國的忠誠。
其三,羅憲是忠義之士,投降吳國不符閤他的行事準則。
羅憲熟讀經史,以忠義為立身之本。事君以忠,待人以義。吳國仗勢淩人,本身就是不義的行為,讓羅憲不恥。劉禪手諭命令羅憲投降魏國,奉命而行是羅憲對劉禪最後的忠誠。
羅憲守衛永安的事情,讓他在魏國朝堂上贏得瞭很大的政治資本,在隨後的幾年中,他一再升遷。司馬炎對羅憲很是重視,倚為南國肱骨,凡是他推薦的人纔,司馬炎都一一錄用。司馬炎篡魏後,將羅憲改封為西鄂縣侯、冠軍將軍,羅憲也達到瞭他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